“闽侯”县名探源
内容更新时间:2011-12-06 18:34:35来源:闽侯乡音报
公元1913年,由闽县和侯官县合并成立的闽侯县,探源应从侯官县探起。
史载,侯官县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据说当时不叫侯官县,而叫候官县。在历史上某一时期(具体年代无从稽考),一些县衙官员在议论县名时,许多人都认为“候官”县名不好:一是“候官”当时为伺候人的官,属招待员性质,没派头;二是“候官”为候补官,有缺才有补,没缺就没补,没前途。因此,一致认为县名要改一改。但议来议去,一时还想不出好的名称来。后来有人建议,就是把“候”字中间一竖去掉,变为“侯官”。历史上官衙分为公侯伯子男,侯官属于第二等官。于是一致通过改“候官县”为“侯官县”,随则行文上报下发执行。官方公文按侯官使用,可是群众仍习惯使用候官。长期以来,社会上“候官”与“侯官”两种读音混淆并存使用。这种现象直至并县以后,也延续到闽侯县中来。直到1956年,国家推行简化汉字,开展语言文学规范化运动,才引起有关方面重视,特别是1978年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纂出版“现代汉语词典”再把“侯”字列为一字多音加以规范,“侯”字标为hou(上声)释为公侯,姓;另校为hou(入声),释为闽侯县名,在福建。此后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播音员按此校准播讲,并在全国推行,取及成效,改变读音上不规范现象。但是时至今日,仍有少数外省(县)籍官员和个别本地干部还在公开场合讲话和个别漫读中仍把闽侯县读为闽侯hou(上声,音猴)县。看来这样校准读音还停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中,进一步拨乱反正。(■ 林祥泉)
史载,侯官县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据说当时不叫侯官县,而叫候官县。在历史上某一时期(具体年代无从稽考),一些县衙官员在议论县名时,许多人都认为“候官”县名不好:一是“候官”当时为伺候人的官,属招待员性质,没派头;二是“候官”为候补官,有缺才有补,没缺就没补,没前途。因此,一致认为县名要改一改。但议来议去,一时还想不出好的名称来。后来有人建议,就是把“候”字中间一竖去掉,变为“侯官”。历史上官衙分为公侯伯子男,侯官属于第二等官。于是一致通过改“候官县”为“侯官县”,随则行文上报下发执行。官方公文按侯官使用,可是群众仍习惯使用候官。长期以来,社会上“候官”与“侯官”两种读音混淆并存使用。这种现象直至并县以后,也延续到闽侯县中来。直到1956年,国家推行简化汉字,开展语言文学规范化运动,才引起有关方面重视,特别是1978年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纂出版“现代汉语词典”再把“侯”字列为一字多音加以规范,“侯”字标为hou(上声)释为公侯,姓;另校为hou(入声),释为闽侯县名,在福建。此后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播音员按此校准播讲,并在全国推行,取及成效,改变读音上不规范现象。但是时至今日,仍有少数外省(县)籍官员和个别本地干部还在公开场合讲话和个别漫读中仍把闽侯县读为闽侯hou(上声,音猴)县。看来这样校准读音还停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中,进一步拨乱反正。(■ 林祥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