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圣旨,百姓阄只

内容更新时间:2011-11-29 16:38:43来源:闽侯乡音报

      “皇帝圣旨,百姓阄只”。这是一句在闽侯当地颇为流行的民间俗语。此言意为皇帝圣旨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对平民百姓来讲,普通抓阄的阄只所产生的效力也不亚于皇帝圣旨。
      抓阄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选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福州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淳熙三山志》中就有报国寺僧尼抓阄分施衣物等记载。《三国演义》第七一回中写到:“我与你都一般与主公出力,何必计较?我二人拈阄,拈着的先去。”《红楼梦》第五十回也有抓阄的描述:“话说薛宝钗道:‘到底分个次序,让我写出来。’说着便令众人拈阄为序。”
      抓阄是民间显示公平的一种手段。当人们决定一件事情举棋不定的时候,抓阄这种方式可以把一些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帮人们做出决断。抓阄就是用纸片写上字或序号,分别揉成纸团放入箱内弄混后各取其一,然后按纸上所写的内容对照事先约定行事,决定谁分到什么东西或该做什么事情。抓阄一把定乾坤,抓到好阄的人个个眉开眼笑,抓到不好的则自认手气不好。抓阄方法比较直观,不易作弊,一目了然,立竿见影,故此法在现实生活中倍受民众推崇。
      在闽侯民间,特别是在农村的田间地头,人们更多的是采用最原始的拔阄方法来解决问题。所以本地人一直以来习惯地将“抓阄”称为“拔阄”。拔阄实为拔签,与抓阄有所区别。拔阄既不需要纸,也不需要笔,一根草,一根小枝丫就能解决问题。拔阄比抓阄来得方便,操作更为简单。
      记得以前在生产队劳动的时候,现场拔阄是常有的事。比如收割稻子时为了做到各小组之间稻田相对均等,首先得把远近、大小、干湿、长势不一的稻田按照小组数进行合理的搭配。然后把搭配好的田块约定好阄只顺序,例阄只最短的为第一阄,其次为第二阄,阄只最长的排在最后。接着由做阄人随便抓根草或小枝条,弄成长短不一的阄只,一头对齐露在外面,另一头保密捏在手中,各组分别派人拔出其中一根,最后一根留给做阄的人。然后现场比对阄只的长短来确定各组所属的地块。这样即使有的人拔到了烂泥田也毫无怨言。如此拔阄的方式在田间地头用得最多,比如临时派工,现场分发东西等等。当然,重大复杂的事情还得用抓阄来解决。如落实责任制分田的时候,就得根据稻田的路途远近、土壤状况、水利条件等差别情况进行合理调整搭配,同时用文字详细注明,然后以抓阄的方式分到各组,各小组再根据各户人数等具体情况抓阄分到户。
      以前除了集体性抓阄外,兄弟分家析产也多采用抓阄来解决。旧时候多子女家庭较多。当一个家庭几个兄弟相继成婚后,家长先留下自己的份额,然后把其余的家产分成若干份,有的是兄弟均分,也有的是长子、长孙分双份。然后由几个兄弟以抓阄的方式来确定各自所能继承的那一份产业。分家析产抓阄必须邀请娘舅或有名望的族人来见证,同时订立分家契约,这种契约俗称“阄书”。阄书内容包括土地、房屋、财产的分配及老人的赡养办法等等。如今这种由抓阄产生的阄书已很少见。据《福州市志》记载,当年林则徐兄弟分家时也曾立过阄书,这份林氏《阄书》现已作为文物予以珍藏。
      抓阄源自民间底层,其方法虽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却极具生命力,至今仍被广泛采用。而今,这种传统民俗已经从民间市井走向了现代社会,形式更是多样化,除了抓阄还有抽签、电脑摇号等其他方式。这些方法经常用于拆迁安置,廉租房分配,抽奖活动等各个层面。在体育比赛中,抽签手段更是贯穿其中,很多赛事安排都需要通过抽签来作出最后定夺。
      “皇帝圣旨,百姓阄只”。一句看似非常普通的民间俗语,折射出的却是平民百姓对社会公平性的向往与渴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办事原则,杜绝暗箱操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真正做到取信于民,这应该是每一位执政者行使权力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美好。(■ 陈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