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能尽如人意 但求无愧于心

内容更新时间:2011-11-29 16:35:59来源:闽侯乡音报

      1911年4月,广州城,一位志士伤重将死,子弹贯穿了他的大脑,殷红的血迹不断的从他的额头流下,模糊了他的眼睛,遮掩了他的视线,感觉到身上的温度和气力正慢慢的流失。这一刻,志士心中异常的宁静:“也罢也罢,既把此身许国,早就该想到会有今日,只要可以唤醒国人起来反抗专制,建立共和,死复何恨!”良久,志士溘然而逝。
      这位志士名叫林尹民,字靖庵,号无我,福建闽侯人,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生,是黄花碧血党人“三林”(即林文、林觉民、林尹民,他们同年生、同年为创建民国而捐躯,并称黄花岗“三林”英烈)之一,民国才女林徽因的堂叔。他的父亲林孝扬,号乐天,以处世仁厚而为世人所称道,林孝扬娶妻梁氏,生有二子,次子即林尹民。林尹民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他从小就懂得孝顺父亲,友爱兄长,孝悌之名闻于乡里。长大后的林尹民性格豪爽,志向远大。史载他“喜挥霍,素善饮”并且天生神力,爱好武术,曾聘请武师学习少林武术,不过五年,就已经可以入山与猛兽搏斗,虽然几次险死还生,却乐此不疲。林尹民从小时候读到三国起,就很仰慕张飞,再加上他性情刚烈,发怒时喊声震天,令人胆寒,故而人们称其为“飞将”,他也常以此自诩。这个时候的林尹民只是一个嬉戏人间,无忧无虑的少年罢了,与人们印象中的定义的革命志士相去甚远。
      不久,林尹民的伯父林孝恂在浙江为官,便叫他前往读书。在这儿,林尹民认识了林文,两人结为好朋友。交情极深。林尹民天性聪明,成绩极好,每次考试都是位居人前,伯父十分器重他。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林文奉姐命留学日本,林尹民没有了知心朋友,郁郁不欢。林孝恂知道后,遂代林尹民说服了其父,资助他前往日本留学。
      光绪三十二年,林尹民东渡扶桑,入成城学校学习,武艺为全校第一。宣统元年(1909年),林尹民卒业。随即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补为官费生,然而这并不是他的志向,苦闷中的林尹民曾这样感叹道:“大丈夫生于此时,当将铁骑五千,横行天下,效檀、王、徐、常辈(明初四个开国将领),长驱逐北,收复河山耳。何能终身伏案作博士耶?”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一千多年以前的东汉时期,有一个叫班超的人在一次一次伏案挥毫,抄写文书后,终于愤然投笔而叹道:“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英雄之所见总是略同。
      留日期间,林尹民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日益加深,并接受了一些革命思想,因而认识到:“中国之病,已入膏肓,舍革命以正本清源,无可救者。”遂于1910年夏,经由林文的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同盟会。同年冬,林尹民尊父命回到位于福州杨桥巷的家中,在这期间,父亲林孝扬催促他早日成婚,他每一次都婉言谢绝了,当有人问及他不愿成婚的原因时,林尹民含泪答道:“吾又非是圣人,岂不愿娶妻,然而如今正是我等为国效命的时候,纵然有天香国色的美人,也应当忍痛舍弃,何况尚未成婚,就莫去自寻苦恼了。万一将来不幸牺牲,将怎么安置她呢?”从这儿可以看出林尹民他早就抱着“杀身成仁,以身许国”之志了。
      1911年春,林尹民辞别亲人,乘船返回日本。谁知,这一去竟成永别!1911年4月,林尹民到达东京,见福建党人纷纷赴广东,知将有大举,遂与友人携带6箱军火回国。25日早晨到达广州,受到了在场同志的热烈欢迎。4月27日下午5时30分,林尹民与先锋队队员在黄兴的率领下进攻广东总督署衙门。冲入督署。随即放火焚烧督署衙门,然后冲杀出来,正碰上水师提督李准的亲兵大队。林文当场牺牲。林尹民在受到重创的情况下仍奋勇杀敌,终因“飞弹中脑,血涌如注”,而壮烈牺牲,年仅25岁。
      午夜,在我跟随着文字叙述完林尹民烈士短暂且辉煌的一生的时候,无意中想起书上记载他说的一句很有意义的话:“凡事只问当为不当为,至于成败利钝,不必深计也。”他是这样说的,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林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