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镐轶事
内容更新时间:2011-11-15 16:19:11来源:闽侯乡音报

黄镐故居内黄镐塑像。
出南屿过上井、垱上,便是昔时名噪福州南港的文儒之村岭东也。
岭东黄氏居地,始祖元恺于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从闽江三江口卜迁于此。岭东地处厚祺岭东端,故曰岭东。厚祺岭乃旗山九条旗带之一。山为平原起凸,高仅百余米,却峰岭逶迤,山之肖形岩石,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有状若硕大无朋的状元帽石,璘璘有声的响灵岩,惟妙惟肖的魁星岩,跃跃欲腾的鳌鱼岩。诸石岩错落有致,分布有序,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因之此村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明朝有忠心保国的黄尚书、至诚至孝的黄孝子、甘守清廉的黄教授、节义双全的林贞女;清代有为官清正的黄知县;民国有名闻全国的女作家庐隐。现就本篇之题目,单说尚书黄镐也。
黄镐(1421—1484)字叔高,号耻斋。是侯官县水西境内举子科试中进士,官衔最大的一个官员,其荫庇父亲、祖父,朝廷钦赐祖、父、子为尚书,世称三世尚书。子黄澍以父荫,任子顺天中式,孙黄梓,任子补荫,怀远知县。黄镐轶闻多多,现来道之。
明永乐十九年(1421)黄镐出世时,母亲腹痛三日,叫苦连天,时逢一云游四方的老乞丐登门求乞,乞后去而复来,其父不厌其烦,均以礼施之。老乞丐深感满意,脸带笑容,自言自语对其父道:“此麟儿生厅堂,死差华,早登科,举仕进。”其父闻后依照老乞丐之言将妻移至厅中,用竹箦围遮,果即分娩。
黄镐自幼聪慧敏智,学习用功,勤学不辍。家贫以囊萤取亮为灯。夏夜攻书时将囊萤放于课本上,以其亮照书字,手指字句边读边移囊萤。平时在家玩耍时,常以瓦片在地上默写学过的课文。上学或放学在路上,常以手指在掌心书空生字。平素课文不离口,有空便背诵之。由于其笃志学问,益自刻励,学习日进,每至考试从不笔愁,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赏识与厚爱,年仅弱冠(时年正统六年1441)登辛酉科方玭榜举人;二十四岁,正统十年(1445)登乙丑科商辂榜进士。应老乞丐之言,少年登科,举仕进。
传说,黄镐幼年在白仕桥畔的大王社读书。某日有一同窗丢失一砚,赖其窃去,黄镐反复声明无用,后两人赌咒向神求察,卜杯问卦,乃示砚为黄镐所窃。黄镐为此大怒,提笔题诗责问:“土神,土神,案判不明,押配洪都,教你脱神。”刹时,大王脸转愁容,赤金欲脱。是夜,黄镐的老师,梦见大王前来求情,说当日因其外出,由副神误断,得罪黄镐尚书,请老师代吾剖明。翌日,老师向黄镐叙述经过。黄镐听了后,又提笔在壁上写一“免”字。忽见大王面呈笑容,恢复原貌。
白仕桥(即今白屿桥)大王社书斋附近有一白姓的好逸懒汉,坐食山空,穷至日无鸡米,夜无鼠粮,欲卖妻子,央求黄镐代写卖契。黄镐年少无知,应允所求。是晚放学回家,其母得知此事,责问黄镐:“此乃愆过,卖掉妻子,即会家破人亡。”黄镐听后连夜赶到懒汉家,叩门言道,契中字错两字,特来更正,懒汉信以为真,取出契书。黄镐接过契书当即撕碎,说明代写卖契有愆,不愿为之,並加以良言相劝。懒汉听后始觉有理,表示以后痛改前非,改逸从劳,爱护妻子,安度时光。
黄镐在治理贵州时,值四川蛮乱,朝廷诏尚书王骥讨之,王军溃败,屯兵沅辰。是时兴隆、清平等四府皆被围困,而平州、越州无积粮,王骥欲弃城委蛮,黄镐认为不可,并力陈利害,道:“平、越二州乃贵州咽喉,弃平越即弃贵州也。”
他召集军民守住越州,以竹简上疏朝廷,苦战坚守九个月,待朝廷援兵到,内外夹攻,终于平息叛乱。朝廷嘉其忠心安邦,保国有功。
景泰三年(1452),黄镐贵州任满归朝,路过湖南时又遇蛮乱,遂被任参赞军事,平叛之,升广东按察司佥事,改浙江。
成化元年(1465)广东高、廉、雷一带多海盗。因黄镐富带兵经验,朝廷任其为广东布政司参政。黄镐上任后很快带兵讨平海盗。升浙江按察使,又迁广西左布政使。历吏部左、右侍郎。于十六年(1480)拜南京户部尚书。
成化二十年(1484),安徽闹旱、涝、蝗三灾,庄稼颗粒无收,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灾民苦不堪言。朝廷派黄镐前往赈灾,黄镐深入灾区,访贫问苦,送粮发款。由于他过于劳苦,旧病复发,倒于病榻,上书朝廷,朝廷复书召其回,另派官员前往。黄镐乘舟急回,舟至皖地差华县内,黄镐问船夫,此为何地?船夫告诉他此乃差华时,黄镐记起母亲之嘱,己殁差华。他无可奈何,仰天长叹曰:“命该如此,回天乏术也,差华吾即使坐铁轿也难过矣!”黄镐果真应验了老乞丐之言,卒于差华。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赠其太子少保,谥襄敏。葬侯官县六都芝田大屿山之阳。(■ 柳振土)
岭东黄氏居地,始祖元恺于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从闽江三江口卜迁于此。岭东地处厚祺岭东端,故曰岭东。厚祺岭乃旗山九条旗带之一。山为平原起凸,高仅百余米,却峰岭逶迤,山之肖形岩石,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有状若硕大无朋的状元帽石,璘璘有声的响灵岩,惟妙惟肖的魁星岩,跃跃欲腾的鳌鱼岩。诸石岩错落有致,分布有序,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因之此村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明朝有忠心保国的黄尚书、至诚至孝的黄孝子、甘守清廉的黄教授、节义双全的林贞女;清代有为官清正的黄知县;民国有名闻全国的女作家庐隐。现就本篇之题目,单说尚书黄镐也。
黄镐(1421—1484)字叔高,号耻斋。是侯官县水西境内举子科试中进士,官衔最大的一个官员,其荫庇父亲、祖父,朝廷钦赐祖、父、子为尚书,世称三世尚书。子黄澍以父荫,任子顺天中式,孙黄梓,任子补荫,怀远知县。黄镐轶闻多多,现来道之。
明永乐十九年(1421)黄镐出世时,母亲腹痛三日,叫苦连天,时逢一云游四方的老乞丐登门求乞,乞后去而复来,其父不厌其烦,均以礼施之。老乞丐深感满意,脸带笑容,自言自语对其父道:“此麟儿生厅堂,死差华,早登科,举仕进。”其父闻后依照老乞丐之言将妻移至厅中,用竹箦围遮,果即分娩。
黄镐自幼聪慧敏智,学习用功,勤学不辍。家贫以囊萤取亮为灯。夏夜攻书时将囊萤放于课本上,以其亮照书字,手指字句边读边移囊萤。平时在家玩耍时,常以瓦片在地上默写学过的课文。上学或放学在路上,常以手指在掌心书空生字。平素课文不离口,有空便背诵之。由于其笃志学问,益自刻励,学习日进,每至考试从不笔愁,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赏识与厚爱,年仅弱冠(时年正统六年1441)登辛酉科方玭榜举人;二十四岁,正统十年(1445)登乙丑科商辂榜进士。应老乞丐之言,少年登科,举仕进。
传说,黄镐幼年在白仕桥畔的大王社读书。某日有一同窗丢失一砚,赖其窃去,黄镐反复声明无用,后两人赌咒向神求察,卜杯问卦,乃示砚为黄镐所窃。黄镐为此大怒,提笔题诗责问:“土神,土神,案判不明,押配洪都,教你脱神。”刹时,大王脸转愁容,赤金欲脱。是夜,黄镐的老师,梦见大王前来求情,说当日因其外出,由副神误断,得罪黄镐尚书,请老师代吾剖明。翌日,老师向黄镐叙述经过。黄镐听了后,又提笔在壁上写一“免”字。忽见大王面呈笑容,恢复原貌。
白仕桥(即今白屿桥)大王社书斋附近有一白姓的好逸懒汉,坐食山空,穷至日无鸡米,夜无鼠粮,欲卖妻子,央求黄镐代写卖契。黄镐年少无知,应允所求。是晚放学回家,其母得知此事,责问黄镐:“此乃愆过,卖掉妻子,即会家破人亡。”黄镐听后连夜赶到懒汉家,叩门言道,契中字错两字,特来更正,懒汉信以为真,取出契书。黄镐接过契书当即撕碎,说明代写卖契有愆,不愿为之,並加以良言相劝。懒汉听后始觉有理,表示以后痛改前非,改逸从劳,爱护妻子,安度时光。
黄镐在治理贵州时,值四川蛮乱,朝廷诏尚书王骥讨之,王军溃败,屯兵沅辰。是时兴隆、清平等四府皆被围困,而平州、越州无积粮,王骥欲弃城委蛮,黄镐认为不可,并力陈利害,道:“平、越二州乃贵州咽喉,弃平越即弃贵州也。”
他召集军民守住越州,以竹简上疏朝廷,苦战坚守九个月,待朝廷援兵到,内外夹攻,终于平息叛乱。朝廷嘉其忠心安邦,保国有功。
景泰三年(1452),黄镐贵州任满归朝,路过湖南时又遇蛮乱,遂被任参赞军事,平叛之,升广东按察司佥事,改浙江。
成化元年(1465)广东高、廉、雷一带多海盗。因黄镐富带兵经验,朝廷任其为广东布政司参政。黄镐上任后很快带兵讨平海盗。升浙江按察使,又迁广西左布政使。历吏部左、右侍郎。于十六年(1480)拜南京户部尚书。
成化二十年(1484),安徽闹旱、涝、蝗三灾,庄稼颗粒无收,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灾民苦不堪言。朝廷派黄镐前往赈灾,黄镐深入灾区,访贫问苦,送粮发款。由于他过于劳苦,旧病复发,倒于病榻,上书朝廷,朝廷复书召其回,另派官员前往。黄镐乘舟急回,舟至皖地差华县内,黄镐问船夫,此为何地?船夫告诉他此乃差华时,黄镐记起母亲之嘱,己殁差华。他无可奈何,仰天长叹曰:“命该如此,回天乏术也,差华吾即使坐铁轿也难过矣!”黄镐果真应验了老乞丐之言,卒于差华。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赠其太子少保,谥襄敏。葬侯官县六都芝田大屿山之阳。(■ 柳振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