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余香

内容更新时间:2011-11-15 16:16:17来源:闽侯乡音报

      1911年5月1日,广州总督衙署内,一个青年被五花大绑着押上堂来,审讯他的正是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淮。青年看上去有些疲惫,全身上下满是血迹。他仰首站在堂上,直立不跪,双目异彩连连,夺人心魄。李淮不禁感觉遍体生寒,回过神来,不由得恼羞成怒,厉声喝问道:“尔姓甚名谁,哪里人?”青年答道:“陈铸三,中国人!”李淮听罢,调侃道:“好一个美少年,名字却起得如此怪异。”青年闻言,放声大笑道:“尔等狗官,良心已没,背弃祖宗,岂不知‘铸三尺剑,提之以取天下’吗?我等革命,取得就是尔主子的天下!”李淮听罢大怒,手指青年斥责道:“尔年纪尚轻,为什么要参加乱党,举兵作乱,自罹杀身之祸!”青年言道:“我起义是为了唤醒同胞,为后来者做一个表率,推翻这个腐朽的朝廷,如今既然被尔等抓获,不过一死而已,何必多言。”李淮愤怒不已,遂命兵丁将青年推下斩首。临行前,青年仰天长笑,神态自若,从容就义,时年24岁。
      这位慷慨就义的青年名叫陈更新,字铸三,又字耿星,福建侯官人,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生,幼时父母相继去世,上无长兄可依,只有一个姐姐,含辛茹苦把他抚养长大。陈更新自小秉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学习成绩常列前茅,为师友所器重。而且史载他“能诗词,工草书,善曲艺,好击剑,精马术,有策略,喜谈论军国大事”。14岁入侯官高等小学堂,学习5年。在这里,少年陈更新和陈与燊、陈可钧结为好友,并大量阅读了明末清初历史及卢梭《民约论》等各种学说,终于“恍然悟平等自由之义,专制病民之非”,开始立志革命。
      后来3人共约革命,并发誓:“我辈所志,君若不为,我当杀君;我若不为,君当杀我。宗旨既定,盟誓既立,海枯石烂而无改。”多年后,三人没有失约,一起将他们的一腔热血洒在了南疆那座千年的名城,完成了他们共同的誓言。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陈更新东渡日本,入日本陆军大学速成班学习。适值清政府禁止留日自费生学军事,陈更新遂转入东京九段体育会,日以继夜的学习各项技能和日语。由于陈更新天资出众又勤奋学习,所以不久,他就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丝毫不下于当地人。同年,陈更新加入中国同盟会,不久从九段体育会卒业,由于“学资不继,弗克深造”,不得已之下,陈更新只得回国。
      回到家乡,陈更新在城南小学执教一年,后即到长门入“闽口要塞炮科学堂”就学,历时3年,以最优成绩毕业。接着与冯超骧等同赴京部试,复列第一,获“协军校”衔。然而陈更新为人耿直,不善逢迎,因此为小人所忌恨,没有被授予军职,后为城南体育会所聘用。这一段时间,陈更新是苦闷的。他感觉自己不能尽展平生抱负,不免郁郁不乐,为此他赋诗云:“蓬梗飘零又一年,前程无计着先鞭。江南生气惊滇桂,酒半悲歌忆赵燕。莫为时光悲马齿,共看火色起鸢肩。沧桑有变心难易,依旧冰心与石坚”,充分道出了他不满安于现状而蹉跎岁月,欲要献身革命的斗志和决心。
      1910年冬,陈更新离闽赴粤,旋转桂林访友,于1911年春接到陈与燊密电,告知“广东将有大举”,通知他前往共商大计。时陈更新正生病卧床不起,接到此信,深恐不能即刻前往,心中不免惆怅,遂于病中填词一阕,其中一句“奋飞欲作病偏滋,可怜梦魂犹自绕红旗。”道尽了他急于奔赴战场,与同志生死与共的心情。
      不久,病情稍有好转的陈更新,即星夜离桂驰入广东,于1911年3月中旬抵港,参加统筹部工作。4月27日,一切准备就绪的革命党人在黄兴、林文的带领下发动起义,陈更新奋勇当先,手持火枪‘例无虚发’首先击毙清军管带金振邦,清军顿时大溃,革命党人遂乘胜追击,直接攻入两广总督府内。总督张鸣岐早已仓皇逃亡,陈更新纵火点燃总督府,复与同志冲杀而出,此时,清水师提督李淮已经调集军队将总督赴团团围住,不断有革命党人伤亡或被捕,最后只余陈更新与林觉民、陈与燊、明鉴等,四人乃协力突围,期间陈更新又打死数名清兵,他自己也“身负重伤,遍身是血”。翌晨,与林觉民等3人失去联系,陈更新又孤身坚持奋战3昼夜,终因弹尽力竭被捕。
      在网络上搜索陈更新的相片后,我分明看到的是一个稚嫩、俊秀的少年,真是难以想象,就是这么一个丰姿翩翩的美少年,竟可以在万军之中纵横披靡,与大批敌人抗衡达三个昼夜之久。陈更新说自己可以比拟孙伯符,按我看孙伯符何足道哉,楚霸王不外如是矣!而当他被俘以后,怒斥清廷走狗,慷慨就义的雄壮则不是只敢引刀自刎的项羽所可以比拟的。
      写到这儿不禁想起以前看到的一篇札记:说满清开国时,江阴血满城。有女子为兵卒所得,至江边,泣曰:“吾渴甚!幸取饮,可乎?”兵怜而许之。遂赴江死。其时,城中积尸满岸,秽不可闻。女子曾啮指血题诗云:“尸山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城未肯降。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比起当时活如行尸走肉的国人,陈更新他们真是死尚余香了。而他们的死也成功的激起了一些不甘于做奴隶的人们的反抗,终于不半载而武昌光复,革命大成。烈士在九泉之下,若能知此,当可欣慰!(林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