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有幸埋忠骨 英气长存天地间
内容更新时间:2011-11-01 17:01:05来源:闽侯乡音报


林森撰写的林述庆生平。
有一回下班,与朋友不期而遇,遂和他结伴而行,路上偶而谈及不久前看到的一栋破败的烈士故居,想想国人对英雄的淡漠,不禁唏嘘。突然间朋友问我:“我们闽侯有一个大英雄,叫做林述庆的,你知道吗?”听到此话,我不觉讶然,表示自己只知道他是一位辛亥革命志士,具体并不了解。朋友随即给我讲起了林述庆,讲他的镇江举义、讲他的首克南京。最后朋友告诉我:“林述庆的墓就在马尾亭江镇闽安村,方便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起去凭吊瞻仰一番。”我连连点头,遂与他约定国庆后一同前去闽安探访。
时间如流水,人在忙碌的时候根本无法感觉到它的流逝,不知不觉就到了约定的日子。10月25日午时,我赶到福州与朋友会合后,驱车往闽安而去。
闽安距福州市区约30公里,古为闽安镇,以“闽赖其安”而得名,是福建省四大名镇之一,唐时设巡检司衙门,元明清时为军事与海上贸易重镇,千百年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走在入村的道路上,周围的一切显得那么的宁静。路上空荡荡的,不见村人的踪影。我和朋友一路说着话,不一会来到了一座古桥之上。古桥名叫迥龙桥,又名飞盖桥、沈公桥。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100年的历史了。走近一些,可以看到六个石条砌造的船形桥墩托起古桥,古桥的两端“挑起”了桥南的玄帝亭和桥北的圣王庙,亭、庙、桥连成一体,名为“刑港”的河流静静的从桥下缓缓流过,桥边的小渡口上懒洋洋的停泊着几只渔船。这一切的一切,使人瞬间仿佛置身于江南的水乡,品味着这难得的静、难得的美,不禁沉醉。
漫步走过石桥,右行几步,顺着台阶拾级而上,我终于看到了此行的目标——林述庆墓,墓所在的山头叫做溪头顶,背靠棋盘山,面向闽安。从山头望去,可以看到滔滔东去的闽江,江上来回行驶着各式船舶,颇有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
林述庆墓坐北向南,如意形,四周用花岗石叠砌护墙。封土前立花岗石墓碑,碑面正中阴刻有“东越,陆军上将林都督颂亭公"等字样。墓碑两旁各立三块墓表,上有近代著名文学家林纾为林述庆撰书的一首长诗,其中“破魏由来能救赵,解围遥壮武昌援。武昌回首上流固,石头无恙台城路。吁嗟乎,噫嘻东南两大功,楼中黄鹤洲中鹭。”明确表述了林述庆对辛亥革命的伟大贡献。墓前的墓屏上还有民国国府主席林森为林述庆撰写的生平简介。我看着这一切,陷入了对先烈事迹的回忆中。
林述庆,字颂亭,又作松亭,福建省闽侯县人。1881年(光绪七年),林述庆出生在闽安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林述庆早年入营当兵,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被选拔入福建武备学堂学习。期间,他开始接受反清革命思想,并加入福建“学生会”。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林述庆时任第十八协第三十六标一营管带,他率部举义响应武昌,成立镇江军政府,任军政府都督,并改编了清朝海军“镜清”、“楚观”各舰,投向革命。镇江既定,林述庆又亲自率领镇江民军,会同江、浙、沪等地革命军队组成联军攻打南京。12月1日,林述庆率镇江民军亲临前线,以不到清军一半的兵力,血战一昼夜,清军大溃。清将张勋弃城北逃徐州。史载当时金陵满城欢声雷动。第二日,林述庆率军经由太平门进城时,市民争先上街目睹林都督的风采。
民国成立后,林述庆担任了临淮总司令,筹划北伐。然而此时南京临时政府忙于和袁世凯协商“南北和议”,一切军事行动随之暂停。林述庆坚决主张继续北伐,并将所率军队向北推进。最后终因革命军内部意见不统一,得不到经费和军火的援助,被迫率兵返回。民国元年(1912)1月8日,心灰意冷的林述庆通电下野,解甲归田。9月复被授予陆军上将衔,任总统府军事顾问。后因林述庆不肯依附,组织反袁,遭到袁党的仇视。不久又闻宋教仁被刺,林述庆愤怒的表示:“此仇不报非丈夫也!”表示要回南方召集旧部反袁复仇,遂更为袁党所忌恨。4月10日,袁世凯心腹总统秘书长梁士诒邀请林述庆赴宴,在酒中置毒,林述庆归家后毒性发作,七窍出血,延至4月16日与世长辞,年仅32岁。
从沉思中醒来,不觉天色已然昏黄,抬眼看去,朋友正在先烈墓碑前,双手合十,嘴中碎碎念着什么。许是也在缅怀英烈吧。我轻声的招呼他离开,回返的时候,我尽量的放轻自己的脚步,生怕打扰墓园的宁静,因为我知道,这里沉睡着一位真正的英雄。(■ 本报记者 林若野 文/摄)
时间如流水,人在忙碌的时候根本无法感觉到它的流逝,不知不觉就到了约定的日子。10月25日午时,我赶到福州与朋友会合后,驱车往闽安而去。
闽安距福州市区约30公里,古为闽安镇,以“闽赖其安”而得名,是福建省四大名镇之一,唐时设巡检司衙门,元明清时为军事与海上贸易重镇,千百年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走在入村的道路上,周围的一切显得那么的宁静。路上空荡荡的,不见村人的踪影。我和朋友一路说着话,不一会来到了一座古桥之上。古桥名叫迥龙桥,又名飞盖桥、沈公桥。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100年的历史了。走近一些,可以看到六个石条砌造的船形桥墩托起古桥,古桥的两端“挑起”了桥南的玄帝亭和桥北的圣王庙,亭、庙、桥连成一体,名为“刑港”的河流静静的从桥下缓缓流过,桥边的小渡口上懒洋洋的停泊着几只渔船。这一切的一切,使人瞬间仿佛置身于江南的水乡,品味着这难得的静、难得的美,不禁沉醉。
漫步走过石桥,右行几步,顺着台阶拾级而上,我终于看到了此行的目标——林述庆墓,墓所在的山头叫做溪头顶,背靠棋盘山,面向闽安。从山头望去,可以看到滔滔东去的闽江,江上来回行驶着各式船舶,颇有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
林述庆墓坐北向南,如意形,四周用花岗石叠砌护墙。封土前立花岗石墓碑,碑面正中阴刻有“东越,陆军上将林都督颂亭公"等字样。墓碑两旁各立三块墓表,上有近代著名文学家林纾为林述庆撰书的一首长诗,其中“破魏由来能救赵,解围遥壮武昌援。武昌回首上流固,石头无恙台城路。吁嗟乎,噫嘻东南两大功,楼中黄鹤洲中鹭。”明确表述了林述庆对辛亥革命的伟大贡献。墓前的墓屏上还有民国国府主席林森为林述庆撰写的生平简介。我看着这一切,陷入了对先烈事迹的回忆中。
林述庆,字颂亭,又作松亭,福建省闽侯县人。1881年(光绪七年),林述庆出生在闽安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林述庆早年入营当兵,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被选拔入福建武备学堂学习。期间,他开始接受反清革命思想,并加入福建“学生会”。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林述庆时任第十八协第三十六标一营管带,他率部举义响应武昌,成立镇江军政府,任军政府都督,并改编了清朝海军“镜清”、“楚观”各舰,投向革命。镇江既定,林述庆又亲自率领镇江民军,会同江、浙、沪等地革命军队组成联军攻打南京。12月1日,林述庆率镇江民军亲临前线,以不到清军一半的兵力,血战一昼夜,清军大溃。清将张勋弃城北逃徐州。史载当时金陵满城欢声雷动。第二日,林述庆率军经由太平门进城时,市民争先上街目睹林都督的风采。
民国成立后,林述庆担任了临淮总司令,筹划北伐。然而此时南京临时政府忙于和袁世凯协商“南北和议”,一切军事行动随之暂停。林述庆坚决主张继续北伐,并将所率军队向北推进。最后终因革命军内部意见不统一,得不到经费和军火的援助,被迫率兵返回。民国元年(1912)1月8日,心灰意冷的林述庆通电下野,解甲归田。9月复被授予陆军上将衔,任总统府军事顾问。后因林述庆不肯依附,组织反袁,遭到袁党的仇视。不久又闻宋教仁被刺,林述庆愤怒的表示:“此仇不报非丈夫也!”表示要回南方召集旧部反袁复仇,遂更为袁党所忌恨。4月10日,袁世凯心腹总统秘书长梁士诒邀请林述庆赴宴,在酒中置毒,林述庆归家后毒性发作,七窍出血,延至4月16日与世长辞,年仅32岁。
从沉思中醒来,不觉天色已然昏黄,抬眼看去,朋友正在先烈墓碑前,双手合十,嘴中碎碎念着什么。许是也在缅怀英烈吧。我轻声的招呼他离开,回返的时候,我尽量的放轻自己的脚步,生怕打扰墓园的宁静,因为我知道,这里沉睡着一位真正的英雄。(■ 本报记者 林若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