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山传说
内容更新时间:2011-11-01 16:54:30来源:闽侯乡音报
八闽名山翠旗山为一座绵亘16公里,宽3-5公里,总面积73平方公里,海拔700余米的燕山期花岗岩体,突起于侏罗纪南园组火山碎屑岩之中,以特有的花岗岩地貌景观著称。山上岩石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每块岩石都有它美妙的名称和神奇的传说。现就山上的“笋岩”、“草鞋岩”、“齐天遗靴”、“蛤蟆观天”、“旗铃石”等撰写出来,以飨读者。
齐天遗靴
齐天遗靴在吞吐岩之上。传说孙悟空听得旗山水蜜桃园里的水蜜桃有天上的蟠桃般大,不相信。于是他就下凡来到旗山水蜜桃园里看个究竟。言说为虚,眼见为实。他见到的水蜜桃确与蟠桃一样大。他想摘颗来尝尝味道怎样。结果他的手还没触到桃子,就被园主老叟发现了。老叟见猴子想摘桃,便大声呵斥:“何方妖猴,休想摘我桃子。”说罢他抡起木棍向孙悟空打去。孙悟空夺路而逃,飞向天空,慌忙中掉下了一只靴子。老叟正弯腰拣靴子时,孙悟空张开大口向靴子吹了一口气,靴子便幻化为遗靴石了。
蛤蟆观天
蛤蟆亦名蟾蜍。他原为天上仙班中的蟾蜍仙。某年王母娘娘开蟠桃会,邀请诸路神仙,蟾蜍仙当然也不例外。这天他在王母娘娘的后花园内恰遇鹅仙女,为其美貌所倾倒,上前非礼。遭鹅仙呵斥并告到王母娘娘处。王母娘娘大怒,将他赶出天界,罚其下界为癞蛤蟆。
传说蛤蟆仙下凡旗山为癞蛤蟆后,整天蹲在游仙洞里潜心思过,以待有朝一日重上天廷。忽一日,鹅仙变成一只天鹅从旗山上空飞过。对鹅仙邪念不忘的蛤蟆,“噗”地一声,跳出洞,昂首向在天上飞翔的鹅仙打招呼,遭到了鹅仙的白眼,并被雷神发觉,顿时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蛤蟆仙幻化为一尊岩石,此岩石即是“蛤蟆观天”。这是旗山版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传说的来历。
旗铃石
旗铃石在南屿葛岐山,旗山东侧的一个小丘。山中有一石形如钟铃,用石击之,锵然声如铜锣,登山者争以石块击之,故石面多麻点。据传它是旗山旗带的旗铃子。传说宋朝时,一天夜晚,旗带在石松寺上空晃来拂去,影响了石松寺祖师天石夜晚静修,于是他挥动了镇寺的伏魔剑把旗带斩断,这旗铃子便坠落在此山上,化成旗铃石。
上述是旗山版的旗铃石传说。这有葛岐版的旗铃石传说。据传,旗铃石又称铿锵石。很早以前旗山上有九面“旌旗”,每一面旌旗均有旗带,下系旗铃。因旗山之麓缸窑自然村村民以制陶器为生,窑火旺盛,把旗带烧着了,旗铃发出的声音也随风飘到山上,故有旗铃石(铿锵石)之称。此石声如响铃,誉满上街、南屿。(柳振土)
草鞋岩
草鞋岩在勾漏峰的勾漏洞下,形似一只仙人穿的草鞋。据传明朝末年,李铁拐与吕洞宾往南海云游时,路过旗山,见山上有神奇天成的楚河汉界的棋盘石,于是两人便取了山上的石子作棋子对弈起来。吕洞宾因打听到今日离旗山不远的水西林人瑞坊落成,想前往观瞻,就心不在焉地与铁拐李对弈,结果输了一局,便气急败坏地把脚上的草鞋往岩下扔去,飞到了勾漏洞下,幻化成草鞋岩。
齐天遗靴
齐天遗靴在吞吐岩之上。传说孙悟空听得旗山水蜜桃园里的水蜜桃有天上的蟠桃般大,不相信。于是他就下凡来到旗山水蜜桃园里看个究竟。言说为虚,眼见为实。他见到的水蜜桃确与蟠桃一样大。他想摘颗来尝尝味道怎样。结果他的手还没触到桃子,就被园主老叟发现了。老叟见猴子想摘桃,便大声呵斥:“何方妖猴,休想摘我桃子。”说罢他抡起木棍向孙悟空打去。孙悟空夺路而逃,飞向天空,慌忙中掉下了一只靴子。老叟正弯腰拣靴子时,孙悟空张开大口向靴子吹了一口气,靴子便幻化为遗靴石了。
笋 岩
笋岩在旗山旧山门对面。旗山光明楼(昔为孤民楼)产有一种香丝竹,竹笋肥茁,笋肉鲜白细嫩。清朝郭柏苍在《闽产录异》云:“福州旗山孤民楼,产笋者佳,最佳呼七寸绒笋尾也。”传说明朝末年,南屿曾闹过饥荒,野兽也四出觅食。有一只猴子灵性十足,它耳闻孤民楼的竹笋细润洁白,食之有味,非常上口,就将孤民楼竹笋折了食下,余下的想带回洞穴日后再食。谁知被护笋的山神发觉,山神追赶它,不让它拿走竹笋。慌忙中,猴子丢下了几根竹笋,想回头去捡,岂料山神将嘴朝遗落在地上的竹笋吹了口气,这一吹,竹笋便化成笋石,直立在那里。
笋岩在旗山旧山门对面。旗山光明楼(昔为孤民楼)产有一种香丝竹,竹笋肥茁,笋肉鲜白细嫩。清朝郭柏苍在《闽产录异》云:“福州旗山孤民楼,产笋者佳,最佳呼七寸绒笋尾也。”传说明朝末年,南屿曾闹过饥荒,野兽也四出觅食。有一只猴子灵性十足,它耳闻孤民楼的竹笋细润洁白,食之有味,非常上口,就将孤民楼竹笋折了食下,余下的想带回洞穴日后再食。谁知被护笋的山神发觉,山神追赶它,不让它拿走竹笋。慌忙中,猴子丢下了几根竹笋,想回头去捡,岂料山神将嘴朝遗落在地上的竹笋吹了口气,这一吹,竹笋便化成笋石,直立在那里。
蛤蟆观天
蛤蟆亦名蟾蜍。他原为天上仙班中的蟾蜍仙。某年王母娘娘开蟠桃会,邀请诸路神仙,蟾蜍仙当然也不例外。这天他在王母娘娘的后花园内恰遇鹅仙女,为其美貌所倾倒,上前非礼。遭鹅仙呵斥并告到王母娘娘处。王母娘娘大怒,将他赶出天界,罚其下界为癞蛤蟆。
传说蛤蟆仙下凡旗山为癞蛤蟆后,整天蹲在游仙洞里潜心思过,以待有朝一日重上天廷。忽一日,鹅仙变成一只天鹅从旗山上空飞过。对鹅仙邪念不忘的蛤蟆,“噗”地一声,跳出洞,昂首向在天上飞翔的鹅仙打招呼,遭到了鹅仙的白眼,并被雷神发觉,顿时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蛤蟆仙幻化为一尊岩石,此岩石即是“蛤蟆观天”。这是旗山版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传说的来历。
旗铃石
旗铃石在南屿葛岐山,旗山东侧的一个小丘。山中有一石形如钟铃,用石击之,锵然声如铜锣,登山者争以石块击之,故石面多麻点。据传它是旗山旗带的旗铃子。传说宋朝时,一天夜晚,旗带在石松寺上空晃来拂去,影响了石松寺祖师天石夜晚静修,于是他挥动了镇寺的伏魔剑把旗带斩断,这旗铃子便坠落在此山上,化成旗铃石。
上述是旗山版的旗铃石传说。这有葛岐版的旗铃石传说。据传,旗铃石又称铿锵石。很早以前旗山上有九面“旌旗”,每一面旌旗均有旗带,下系旗铃。因旗山之麓缸窑自然村村民以制陶器为生,窑火旺盛,把旗带烧着了,旗铃发出的声音也随风飘到山上,故有旗铃石(铿锵石)之称。此石声如响铃,誉满上街、南屿。(柳振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