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我血荐轩辕 改天换日铸新篇
内容更新时间:2011-10-08 16:24:23来源:闽侯乡音报

方声洞

凌晨,我从睡梦中醒来,一身的冷汗,右手犹然紧紧地抓着一个纸团。展开一看,呵!那是方声洞的“禀父书”啊!数小时以前,它还在电脑里,现今却被紧握在我的手中。我知道自己是因激动而失态了,不然不会一字一字的记录下这篇文字,一遍一遍的读着,直至睡着了依然不愿意放开它,胸中仿佛有一团火、一股不吐不快的感觉,在燃烧着、驱使着我醒来,走到书桌旁,写下这篇文字。
一百年前的1911年4月27日,在中国的南陲重镇广州爆发了举世震惊的黄花岗起义。在这场虽败犹荣的起义中,有32位闽籍革命志士为了国家和人民“万世亦可以长保无虞”而贡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他们中最著名的10人被称为福建十杰,十杰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应该是林觉民了,他的一篇“与妻书”百年来通过多种形式感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寡闻而年少的我也为那缱绻柔情和凛然大义而心折,直到今日无意间拜读了“禀父书”,方才发现它和“与妻书”是一样至性至情,一样催人泪下。两篇绝命书,一“与妻”一“禀父”真可谓是交相辉映、一时瑜亮,在不知不觉中为我们展现了那个国家动荡、民族存亡的年代,让我们可以追寻着它,品味烈士光辉的一生,读懂方声洞的不朽。
方声洞,字子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5月生与福建省侯官县。幼年在福州念私塾时就表现得聪明机警、胆略过人。他出生于富商家庭,按照现代的说法是一个标准的“富二代”但他没有富家子弟身上的那些纨绔习气,反而比普通人更加坦率、重诺,吃苦耐劳。后来他跟随父亲到湖北汉口,进入新制学堂读书。从那时起,方声洞就产生了挽救民族危亡,献身爱国事业的伟大信念。1902年,方声洞随兄、姐东渡日本留学。1905年,加入同盟会,成为了同盟会的第一批会员。不久,因母丧返归福建。1906年,他再次东渡日本考入千叶医学校,志在研究化学,制造炸弹。1908年,回国与王颖结婚。婚后夫妻同到日本学医。在日期间,方声洞担任过中国留学生总代表、同乡会议事部长、归国代表、同盟会福建支部部长等职,为参加革命活动,方声洞经常托词向学校请假,回国联络党人,秘密运送军火。
他本可以不死的!1911年初,孙中山计划发动广州起义。方声洞当即就想归国共襄义举,但是几位同乡的革命党人以此次起义凶险未占,且方声洞新婚为由,强留他留在东京继续革命工作。方声洞十分激动地说道:“吾愿为国捐驱久矣。今有死所,奈何阻我去?况事败诸君尽死,我能独生耶?留我奚意?”最后在同志们的反复劝说下,方声洞勉强同意留下来,但在当年3月底,方声洞终于按捺不住参加革命的冲动,借运送军火赴港的机会回国参加起义。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方声洞随黄兴攻破总督府。遍寻总督张鸣崎不见,遂转攻督练公所,在双门底被敌人围困,他毫无惧色,大呼杀贼,身中数弹力竭而死,年仅25岁。
方声洞本来可以选择留在异国,静静地等待,也许就可以“躲过一劫”,甚至在将来革命胜利后带上一顶开国元勋的桂冠,但是他没有,他慷慨赴死,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只为了这个他深爱着的祖国!辛亥至今已然一百年了,有多少先烈和方声洞一般前仆后继地战斗、流血,直至换来了国家的民主,让国民可以堂堂正正抬起头,以身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不用卑躬屈膝,不用奴颜媚骨。艾青说:“为什么我眼里饱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应是所有革命志士的心声,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只为了这个理由。
方声洞走了,他留给世人的是不屈的意志、坚定地信仰、永远的丰碑,而他自己不过得到了黄花岗上的一掊安息的黄土,仅此而已。
万籁俱寂。我倚在床边,细细品味“禀父书”,品味烈士为国家兴亡而萦绕于心的可贵情怀,对父母妻儿无限的依恋和深深的不舍。而正是这不舍、这情怀,驱使着他奋勇向前,血荐轩辕,改天换日!(本报记者 林若野 文/摄)
一百年前的1911年4月27日,在中国的南陲重镇广州爆发了举世震惊的黄花岗起义。在这场虽败犹荣的起义中,有32位闽籍革命志士为了国家和人民“万世亦可以长保无虞”而贡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他们中最著名的10人被称为福建十杰,十杰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应该是林觉民了,他的一篇“与妻书”百年来通过多种形式感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寡闻而年少的我也为那缱绻柔情和凛然大义而心折,直到今日无意间拜读了“禀父书”,方才发现它和“与妻书”是一样至性至情,一样催人泪下。两篇绝命书,一“与妻”一“禀父”真可谓是交相辉映、一时瑜亮,在不知不觉中为我们展现了那个国家动荡、民族存亡的年代,让我们可以追寻着它,品味烈士光辉的一生,读懂方声洞的不朽。
方声洞,字子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5月生与福建省侯官县。幼年在福州念私塾时就表现得聪明机警、胆略过人。他出生于富商家庭,按照现代的说法是一个标准的“富二代”但他没有富家子弟身上的那些纨绔习气,反而比普通人更加坦率、重诺,吃苦耐劳。后来他跟随父亲到湖北汉口,进入新制学堂读书。从那时起,方声洞就产生了挽救民族危亡,献身爱国事业的伟大信念。1902年,方声洞随兄、姐东渡日本留学。1905年,加入同盟会,成为了同盟会的第一批会员。不久,因母丧返归福建。1906年,他再次东渡日本考入千叶医学校,志在研究化学,制造炸弹。1908年,回国与王颖结婚。婚后夫妻同到日本学医。在日期间,方声洞担任过中国留学生总代表、同乡会议事部长、归国代表、同盟会福建支部部长等职,为参加革命活动,方声洞经常托词向学校请假,回国联络党人,秘密运送军火。
他本可以不死的!1911年初,孙中山计划发动广州起义。方声洞当即就想归国共襄义举,但是几位同乡的革命党人以此次起义凶险未占,且方声洞新婚为由,强留他留在东京继续革命工作。方声洞十分激动地说道:“吾愿为国捐驱久矣。今有死所,奈何阻我去?况事败诸君尽死,我能独生耶?留我奚意?”最后在同志们的反复劝说下,方声洞勉强同意留下来,但在当年3月底,方声洞终于按捺不住参加革命的冲动,借运送军火赴港的机会回国参加起义。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方声洞随黄兴攻破总督府。遍寻总督张鸣崎不见,遂转攻督练公所,在双门底被敌人围困,他毫无惧色,大呼杀贼,身中数弹力竭而死,年仅25岁。
方声洞本来可以选择留在异国,静静地等待,也许就可以“躲过一劫”,甚至在将来革命胜利后带上一顶开国元勋的桂冠,但是他没有,他慷慨赴死,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只为了这个他深爱着的祖国!辛亥至今已然一百年了,有多少先烈和方声洞一般前仆后继地战斗、流血,直至换来了国家的民主,让国民可以堂堂正正抬起头,以身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不用卑躬屈膝,不用奴颜媚骨。艾青说:“为什么我眼里饱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应是所有革命志士的心声,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只为了这个理由。
方声洞走了,他留给世人的是不屈的意志、坚定地信仰、永远的丰碑,而他自己不过得到了黄花岗上的一掊安息的黄土,仅此而已。
万籁俱寂。我倚在床边,细细品味“禀父书”,品味烈士为国家兴亡而萦绕于心的可贵情怀,对父母妻儿无限的依恋和深深的不舍。而正是这不舍、这情怀,驱使着他奋勇向前,血荐轩辕,改天换日!(本报记者 林若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