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林觉民的“死”

内容更新时间:2011-09-27 10:07:58来源:闽侯乡音报

      “人生自古谁无死。”但是,死对于普通人来说,从来就是一个忌讳的字眼。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觉民,在一千二百五十八个字的《与妻书》中,却二十六处出现了“死”字。这不禁使人想到,一个风华正茂、博学多才、怀揣理想的热血青年,对“死”的认识、理解,试身于死的坦然、淡定,无所畏惧地投身于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统治的武装起义中。
     林觉民对死作了充分的准备,格外冷静地对待,充分体现他的不怕死。世间的人往往是这样:当你未知死的来临,总能夸夸其谈、口号连篇;而一旦得知死到临头,便塌烂如泥,甚至尿撒裤裆。君不见,那些犯罪分子在法庭上听到“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时,立刻站立不稳,软筛倒下,只得由刑警搀扶着拖上刑车了。林觉民在《与妻书》第一段中,就用了“永别”“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等语,林觉民为了革命,深知死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他毫不回避,选择的是往前走,以此追求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林觉民舍生取义,名垂千古。
      林觉民为革命视死如归,信念坚定、无所畏惧,充分表现他对死的坦然。面对“死”,他想的是人间的大爱。《与妻书》中:“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当然,朝廷腐败,官吏贪虐,人民惨遭灾难,作为七尺男儿,热血青年,能不为此所动?因此,他把牺牲作为“快乐”。因为只有为革命而献身,才能“以天下人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笔者为了探寻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所述:“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特与妻携手,怀崇敬之情到三坊七巷的林觉民故居寻访,细细品味英雄生前与爱妻陈意映所居住的舒适环境及其所过的惬意生活。榕城中心的三坊七巷,如今已修缮一新,成为了福州及全国游人来榕的必到之地。林觉民故居坐落在南后街大石牌坊右侧,修旧如旧保持着当年的风貌。我站在烈士住过的房前,静默无语,闭目遐想。林觉民夫妻感情笃深,情意绵绵:“新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事不诉?”烈士生前家庭宽裕,学富五车,妻子貌美、温良贤达,难道还不满足吗?这时,我不禁想起说过的话:“第以今日事势观之,无灾可以死,盗贼可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作为一个有志于为革命、求变革、追真理的林觉民,不远万里从日本归来,为的是“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人固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林觉民为人民利益而死,为革命而死,为中国的繁荣富强而死,他的死比泰山还重!
      人非圣贤,但能以人性为本,应是诸人所愿。林觉民的革命志向,从未与妻透露,为的是免其妻子的担心与忧虑。然而,他为革命追求永无休止,其间复杂的内心纠结,仍是咬定为革命不惜牺牲年轻的生命。《与妻书》写于他牺牲前的三天,这不能不说他对革命的忠诚,为革命毫不畏缩,勇往直前,决不回避清政府的血腥镇压。林觉民仍在书中说:“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欲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这是英雄人性的吐露,对子女殷切希望之嘱托。他最后在书中发出的感叹:“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这是英雄的心声,也是英雄发自肺腑的呐喊。
 林觉民已离我们远去,《与妻书》给我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正是有了他以及追随其后前赴后继为追求人民幸福而死去的千千万万英雄烈士,才有了我们伟大的新中国。《与妻书》的二十六处“死”,中国人民没有忘记。有了这些“死”,才有了更多人的“生”;有了这些死,才有最终的革命成功;有了这些死,才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林觉民的革命精神永存!
       谨以此文纪念百年辛亥!( 民革闽侯总支  陈开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