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寮往事

内容更新时间:2011-09-16 11:54:44来源:闽侯乡音报

      寮,小屋也。本地民众多把临时搭盖的小棚屋称为寮。例鸭寮、瓜寮等。蔗寮顾名思义就是人们为了榨蔗熬糖而临时搭盖的寮屋,又称榨寮。
     闽侯民间熬糖历史究竟始于哪个朝代史料并无明确记载。南宋学者王灼所著的《糖霜谱》应该算是比较早的有关制糖方面的专著。其中说到:“糖霜,一名糖冰。福唐、四明、番禺、广汉、遂宁有之,独遂宁为冠”(唐时福州一带泛称福唐)。梁克家在《淳熙三山志》中也曾写到:“糖,取竹蔗捣蒸。侯官甘蔗洲最盛。”福建省《农业志》载明:“福建种植甘蔗至少有2100年的历史。”根据以上史料进行推测,闽侯境内蔗寮制糖的历史应该可以追溯到唐朝甚至更早的年代。
      旧时我县甘蔗镇、荆溪、竹岐、上街沿江一带盛产甘蔗,尤其上街新洲最多。1964年鼎盛时期“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达1.4万多亩,产糖3500吨”(闽侯县志)。每年一到入冬榨糖季节,沿江村庄临时搭盖的蔗寮四处可见。记忆中的蔗寮一般以木桩为支撑,用麻竹等搭成人字型的棚顶,然后用茅草、稻草、或甘蔗叶等对棚顶及周围进行铺盖。寮的上风处和左右两侧密闭,下风处呈开放型,这样既可以遮风保暖又方便人员出入和搬运东西。寮内部筑有一口约半米高的长方形土灶,上面架四口大铁锅。宽大的灶膛挖在地底下,灶口有个堆放柴火的大坑。灶口上方用芦苇抹上泥巴权当墙壁进行隔断,以此防止烟雾窜入寮内部。寮内备有大木桶、糖箩、称等用具。上风处靠墙地方置放两、三张铺满稻草的木板床,供熬糖师傅和税管人员依简就寝。晚上加班用马灯(俗称“风不动”)照明。简陋的寮屋仅能起到临时的遮风挡雨作用,多数榨季结束后随即拆除。
      蔗车是蔗寮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榨车由石底座、石碾、立柱、压顶、木斜杆等组成。石底座长约3米,宽约1米多,中央凿有两个安装石碾的圆孔。旁边是环型导流槽。石底座两旁分别嵌入一根粗大的方形木立柱与上方压顶对接,形成一个口字型的框架,然后把两个大石碾安装在框架中间。石碾径约80厘米,高不及1米。靠近石碾上方各凿有一圈等距离的石孔用来安装硬木齿轮。一根带点弯曲下垂的长长斜杆与其中一个石碾上方的硬木轴心相连。
      开榨的时候,两只大水牛拉动木斜杆带动主动石碾,主动石碾通过木齿轮带动另一个石碾一起不停的转动。由于石碾紧挨着地面,为了便于操作,榨蔗师傅必须站在预先挖好的土坑里,然后探出上半身把放在平台上的甘蔗依次塞进两个石碾之间。甘蔗在石碾巨大压力的碾压下顿时成了扁扁的渣条,榨出来的蔗糖水则顺着导流槽流入大缸,然后工人把经过沉淀过滤后的蔗糖水倒进大锅里熬制。熬制好的糖呈板块状,俗称红糖,又叫板糖。
      在熬制过程中,刚开始锅里会浮起很多泡沫与杂质。熬糖师傅把它捞起来后收集在一个大缸里备用。别看这些泡沫看上去脏兮兮的,可其中含有糖的成分。人们可以利用它酿制烧酒。烧出来的酒俗称“蔗沫烧”。“蔗沫烧”口感虽然不怎么好,但酒劲比米酒足,贪酒的村民喝起来都说感觉好过瘾。
      熬制蔗糖要烧很多柴火,人们把蔗运到蔗寮加工时要自备柴火,工钱一般按糖量计酬。整个榨季往蔗寮送蔗的、运柴的、看热闹的人来往不绝,异常的热闹。榨糖季节一般天气都比较冷。而蔗寮里整天都是暖烘烘的,所以取暖围观的人特多。糖水出锅的时候尤其热闹。这时候最高兴的莫过于小孩了。因为每次糖出锅后操作过的用具上都会粘一点糖,小孩经常趁大人不注意上前捞点残渣碎末来解馋。偶尔还能弄来一些尚未凝固的胶状糖用来拔“糖猴”。胶状糖经过反复折合拉伸凝固后变成了既白又脆的棒糖,这个过程俗称拔“糖猴”。那时吃“糖猴”的感觉真的比现在吃巧克力还享受。糖水出锅时是熬糖师傅最忙的时候,同样也是孩子们获取“战利品”的关键时刻。小孩们趁机捣乱往往会遭到大人们大声呵斥,可他们依然我行我素天天乐此不彼。整个榨季,蔗寮无疑成了小朋友们的快乐天地。
      在蔗寮往事的记忆里,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就是当时的税务人员。记得蔗寮里都有一个税务人员专门负责征税。那时候工作条件非常的差,可他们不畏艰苦,整个榨季吃住都在蔗寮里。即使天寒地冻或者深更半夜同样坚守工作岗位。虽然税额不多,可每出一锅糖他们都要亲手过磅做好记录。其敬业精神真的值得今人好好的效仿与学习。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 ,在“以粮为纲”政策的左右下,甘蔗种植面积急剧萎缩,我县数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制糖业从此日渐式微,蔗寮不知不觉退出了人们的视野。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对蔗寮的印象也渐渐的模糊起来,唯有那“糖猴”香甜的味道一直萦绕在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陈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