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周肇迁芝田 周贤儒名芳理学

内容更新时间:2011-09-14 10:29:14来源:闽侯乡音报

      南北两屿被陈、林、刘、叶、张诸氏在宋元明初期间肇基后,其他姓氏只好在周边地域发祥发迹。
      周边者,地阔野旷,平地起凸,傍山临水,风光旖旎,亦地灵人杰,风水宝地矣。
      其中笔架山麓,田地一马平川,溪水细流涓涓,加之地产灵芝,盛产稻谷,故曰芝田也。“芝田,芝田,产灵芝,拥良田,头枕笔架,后昆良贤,富甲一方,世代连绵”。汝道此地何氏孰姓得矣?乃入闽周氏始祖周维岳次子,福唐尉周汉也。周汉于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从福州城内石井巷肇迁于此,时为侯官县六都清政里。
      周氏谓爱莲周,乃因宋朝官居大理寺丞周敦颐作散文《爱莲说》,弛名文坛,后昆以此为荣,作堂号“爱莲堂”,尔后曰“爱莲周”。
      周敦颐(1017—1073)字叔茂,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理学家、文学家。历任分宁主簿、南安军司理参军、国子博士广东转运判官、知南康等。后居于庐山青莲峰下,人称濂溪先生,卒谥元公。著有《濂溪集六卷》、《周子全书》22卷。他是宋朝理学的开山祖。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是他的弟子。《爱莲说》是其文学创作的名篇。
      周汉肇迁芝田后,发宗支添香火,兴土木,盖房屋,建村庄。其后昆构筑房屋与他乡不同,布局统一,格式相同,家家门弄相通,门户相对,大户通小户,大屋套小屋,村口通村尾,有“行在此中间,雨天不带伞,躲避极方便”之谓。兵匪来时,各家大门一关就万事大吉,即使兵匪进了门也不易出来,因为各家的建筑格局差异不大,生人进去容易出来难,只好团团转干着急。抗战期间,中共福建省委根据这个民居构筑的特点,在此建立了抗日游击队基点村,打击了敌伪的嚣张气焰。据传这种构屋布阵曰“葫芦连环阵”。民谚有道“葫芦连环偎笔架,子孙笔畅无师教”。故此村人才辈出,尤其在明朝出了周伟、周毅、周抡、周鼎来、周杰等十五位进士。其中周杰(?~1449)字文英,号浴兰,明正统丙辰(1436)科周旋榜进士,官居奉政大夫、户部郎中。明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刺部也先率兵内侵,宦官王振专权误国,怂恿英宗帝御驾亲征。周杰竭股肱之力,效忠义之节,随帝征讨,负戟兵败,漠北被俘,不屈不挠,英勇就义,流芳千载。有诗赞曰:“明朝忠节推文英,豪气冲天敌顽惊,捐躯报国名犹在,万古堪称忠义人。”
      而其村最为著名的文士,乃宋代称谓“海滨四先生”之一的周希孟也。
      周希孟(约1013—1054)字公辟,父周仲敕赠国子监典簿文林郎,家学渊源。其年幼早慧,入塾课读时,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师命其赋诗,下笔就成。十岁便熟读《五经》,尤精《易》。家中亲朋戚友对他十分赞赏,谓他长大必光大门庭,乡人也引以为荣。其年轻时就任福州州学教授,是一位通晓古今,学问渊博的学者。其与太师文忠陈襄、国子监直讲陈烈、宝文阁侍制国子监祭酒郑穆,世称“海滨四先生”,共同提倡经学,持经讲道,门生七百余人。自庆历以后,历任福州太守的蔡襄、曹颖叔、刘夔等皆亲临学舍,询问经义。希孟之名益显,朝廷诏赐粟帛,命为将仕郎,试国子监四门助教,宋神宗加赠修职郎,理学贤儒,诏祀乡贤祠。刘夔、曹颖叔、蔡襄、曾伉等率从教门生七百余人,妆塑先生神像于九仙山嘉福院。著有祭文一卷,藏布政司礼房及侯官县礼房,子孙到府学拜祭,收领胙肉。
      南宋景定五年(1264),福州百姓在乌石山上,为“海滨四先生”建造专祠奉祀,春秋两祭。
 理学在闽中的发展,最初由周希孟等人倡导,后来杨时、游酢、胡安国等人热心传授,广为传播,后由朱熹集其大成。所以,“海滨四先生”有“闽学先驱”之称。
      周希孟著有《诗义》十卷,《易义》十卷,《春秋义》十二卷,《周四门文集》二卷。
      长乐人谢章铤在《刘紫山传》中给周希孟中肯评价:“嗟呼!吾闽自伸蒙子海滨先生以来,理学已萌芽矣。”
      周希孟重视家庭教育,严格要求子女勤奋好学,尊老敬贤。在其影响下,子孙茁壮成长,人才辈出。长子周思赐进士及第,孙周伟再中进士,曾孙周抡、周擢双双高中进士……其派下十余人进士,堪称“稽今鲜有,旷古其稀”,世人钦羡也!( 柳振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