蚬江河畔兰花茂 陈氏进士开先河

内容更新时间:2011-09-05 16:06:01来源:闽侯乡音报

      十里锦溪流完了北屿全境后(今南屿镇政府所在地后面)转入了南屿境内(今新园洲至下屿浦),在南屿境内这段河流,里人曰蚬江。
       蚬江是一条河水清澈又洁净,水族品种繁多的河流。蚬江顾名思义,即江产蚬子也。昔民谚有道:“蚬江蚬江,蚬产满江,一年四季捞不尽,除非水干江底空。”蚬江的蚬子自繁自育,不要蚬苗放养。蚬体大,壳淡黑且薄,肉厚味美,汁咸口,是做锅边糊,煮粉干、切面的最佳佐料。江中还产有些许的嘴尖肚白鳞艳、能治佝偻病的赤鲤;体长且扁小,色淡黄,肉嫩味美的单脚蛏。据传昔时河畔还生长一些香飘数里的蘭花,与里仁铺一水之隔的一块小洲渚上尤多。
         这块小洲渚昔时是锦溪流入蚬江的转折口,是锦溪上游的泥沙   流此淤积和乌龙江之水涨潮时潮水带着浊泥在此沉淀而成的。这里风光旖旎,天蓝水碧,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花草。诸多花草中还夹杂着十分耀眼夺目的蘭花,花吐芬芳,叶呈绿油,招徕了许多蜂蝶,蜂鸣蝶舞,引人入胜。据传这里仁铺与小洲渚,原来连在一起,后为锦溪水流冲击才隔开了。此地古堪舆家称谓蘭花穴地,是一块风水宝地。虽是块弹丸不起眼的僻地,但好地总会被慧眼卓识之士探之得去。这好地被孰姓何氏所得了呢?乃南屿大姓之一的陈氏也。
        陈氏始祖名枢,曰陈枢,官职宣教郎,伟才博识,通礼乐音律。陈枢于后晋天福二年(937)由福州石井巷举家卜迁于此。其平生好蘭花,又喜见小洲渚长有许多幽香扑鼻的蘭花,此蘭叶态绰约多姿,花香高雅迷人,神态孤芳自赏,恰好迎合了他的心态,于是就近移植,遍满庭院。他以蘭喻德,以蘭养性,以蘭明志,遂以蘭为堂号,曰“蘭堂”,继而将陈氏谓“蘭堂陈”。
         蘭堂陈氏迁南屿后,过了数十载,发宗支添香火,便在里仁铺建了式微的家祠。到了清初顺治年间,其后昆扩建为宗祠,在祠内辟建了书斋,曰“聚奎书院”。“聚奎”有培养集聚状元之意。聚奎书院聘请名师授子弟课读,师者学识渊博,品行端正,授业解惑,严以不怠。一年之间,学子骤增,书院声名鹊起,他乡异地人氏仰慕书院声名,不畏路途遥远之奔劳,将子弟送此就学,彼时书院学子莘莘,人才济济,为国家选送了很多的士子。
         在宋朝,蘭堂陈氏就出了陈易则、陈清、陈侁、陈肃、陈长方为科举进士,陈任为特奏名进士。明朝出举人陈渊、陈德懋、陈凤仪(教谕,贡生)。
        进士中陈易则于宋咸平三年(1000)登庚子科陈尧咨榜进士,官终秘书省校书郎。他为侯官县水西学子科举第一个进士,可谓开了南北两屿登进士的先河。随后易则兄陈清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登戊申科姚晔榜进士,官为蕲州司理、惠州归善令、秘书监。易则少年聪颖伶俐,八岁入私塾就读。他好学勤问,常捧书不释,苦学钻研,虽不曾囊萤映雪,刺股悬梁,却是三更灯光,五更鸡鸣地苦诵,只待他日功名成就。经过数年苦读,他终金榜题名。继而陈侁登宋元符三年(1100)庚辰科李釜榜进士。此后侯官水西人氏学子以易则、陈清两兄弟为榜样,勤奋课读,奋力拼搏,续登了科举进士榜,有的入京畿,有的赴都邑为仕宦,来治国齐家平天下。
 陈德懋虽为举人,因学识卓著,精诣春秋,登到萃贤坊,先后在河南、浙江任教职。由于他“精艺、敬业、善导、严教、爱生、济贫”,深得民心,乡贤咸相庆喜得“师范”。其子陈凤仪得父祖授传,对春秋尤有深诣与独特的精解,中举“选贡”第一,授广东新会、山东观城教谕,亦得师范称赞,后来誉陈氏“一门双理学、三代世联芳”。蘭堂陈氏高照上的“世联芳”三字便由此得来。
      南屿自蘭堂陈氏学子陈易则开了侯官县水西(宋元明清期间,南通曰水南,南屿曰水西)科举中进士先河后,南屿声名鹊起,淮海的刘氏、富沙的叶氏、凤池的张氏、陶江的林氏见南屿是块风水宝地,地灵人杰,物阜民康,风光旖旎,步陈氏之后尘,分别于元初、明中叶卜迁南屿。南屿便有了陈、林、刘、叶、张五大主姓。陈主亭上里、蘭堂里、桥下、旗顶尾;林主水西林、上井、下井;刘主刘厝街、上刘里;叶主叶厝弄、新桥弄、油行弄、腾奎铺;张主张厝里、花楼巷、宰牛道、长庚铺。(柳振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