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韶与远济桥
内容更新时间:2011-08-29 17:57:26来源:闽侯乡音报

修复后的远济桥。
廊桥亦称虹桥,是在桥面上增加亭廊的桥梁。主要有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廊桥、风雨桥、亭桥等,许是因为这样的桥能够为路人遮阳避雨,故在雨水充足的中国南方多见,而远济桥就是典型的单孔木拱廊桥。
远济桥,又名“石陌桥”,为古时福州通往京师的必经之路。桥为东西走向,全长23米,宽5米。廊屋单檐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高4.5米。两旁有木栏杆。桥梁飞架于溪涧之上,构架采用斜撑式,头尾分落在两岸岩石之上,利用两岸天然巨石作为桥墩,确保了基座的稳固性。站在桥下望去,只见桥身离涧底水面约20米,悬空而架,一座线条优美的廊桥,用自己身躯将两岸峭壁之间变成通途。琼楼高悬,山瀑飞泻,蔚为奇观。
说到远济桥,就不能不提及陈景韶。陈景韶,名福铄,字传中,号虞孙,侯官县(今闽侯县竹岐乡元格村)人。他乐善好施,热衷于建造桥梁,远济桥所在的联坑村南山涧地处侯官县出境古道西路要冲,是通往闽北四府的必经之路。旧时无桥,而大目溪水流湍急,渡河艰难,往来的行旅只能赤足涉溪而过,每遇山洪,往往发生危险。陈景韶听说以后,心中若有所思,暗自发誓要在大目溪上建造一座大桥,为生民立命。光绪十八年(1892年)高中举人后春风得意的陈景韶并没有忘记他的誓言,他聚集乡绅倡议建桥,并带头捐资请来闽中的造桥名匠前来建造,历时年余,终于在大目溪上建起了一座木质廊桥。桥成之日,一众乡绅百姓请陈景韶为廊桥撰写桥匾,难以抑制内心激动地陈景韶心有所鹜,提笔书曰:“是溪旧无桥,徒涉者数濒于危,壬辰之夏,爰诸君子集议建桥,季秋属役,越癸巳季冬告成,颜之曰远济。远济,云者谓之千里之远,百代之远,无弗盖者二义也。况远方观感更创所未兴者,以转相济远代同志,且仍所已成者。以永相济二义外实又兼二义也。呜呼!士以济天下为己任,苟利于物得为则为之,而岂独一桥哉。一桥其济天下之见端也。任天下事者,苟皆以建桥之心为心,则天下何远而不济哉,然则远济又岂独为建桥言哉!”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踏着建成的远济桥来到京师的陈景韶高中进士,正式踏上仕途,开始实现他济世救民,兼济天下的理想,陈景韶先后任江苏丹徒、丹阳知县,所在皆称治。光绪二十六年后,迁任江西南道上海村木捐局、吴淞沙钓船捐局总办。宣统元年(1909年)陈景韶升任福建兴化知府,但看透了清王朝腐朽本质的陈景韶没有赴任。两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无官一身轻的陈景韶回到故乡福建,定居福州化民营,从此开始潜心研究明史。著有《明史随笔》、《吴中草情》,然而今天均已失传,唯有所修《元格陈氏族谱》传世。期间他还捐资修建了白沙汶溪桥和福州南台石桥。民国十一年(1922年)陈景韶病逝,年四十有九。
在飒飒山风送来的阵阵清凉中,从高高在上的廊桥下到20多米深的大目溪。我仰起脖子,看远济桥犹如巨大的彩虹般飞跨于两山之间,在感叹古人建筑手段的同时,不禁细思,百余岁的远济桥,比及天地山川的岁数,固然微如尘土,我等短短几十载的生命,该更加不值一提。想想百年前撰写桥匾跋文时的陈景韶不过舞象之年,却知人生在世莫虚度,实在难能可贵——人活世间,固然不遂心之事颇多,人生每个阶段都颇为遭罪,然而,人之为人,既然躲不过要受罪,然若能为了他人少受一遭罪而做点什么,就不枉此一生了呢?陈景韶当年为人传诵的跋文就有如此境界,实是令我肃然起敬。“任天下事者,苟皆以建桥之心为心,则天下何远而不济哉”。诚哉斯言,陈景韶其人,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矣。(记 者 林若野)
远济桥,又名“石陌桥”,为古时福州通往京师的必经之路。桥为东西走向,全长23米,宽5米。廊屋单檐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高4.5米。两旁有木栏杆。桥梁飞架于溪涧之上,构架采用斜撑式,头尾分落在两岸岩石之上,利用两岸天然巨石作为桥墩,确保了基座的稳固性。站在桥下望去,只见桥身离涧底水面约20米,悬空而架,一座线条优美的廊桥,用自己身躯将两岸峭壁之间变成通途。琼楼高悬,山瀑飞泻,蔚为奇观。
说到远济桥,就不能不提及陈景韶。陈景韶,名福铄,字传中,号虞孙,侯官县(今闽侯县竹岐乡元格村)人。他乐善好施,热衷于建造桥梁,远济桥所在的联坑村南山涧地处侯官县出境古道西路要冲,是通往闽北四府的必经之路。旧时无桥,而大目溪水流湍急,渡河艰难,往来的行旅只能赤足涉溪而过,每遇山洪,往往发生危险。陈景韶听说以后,心中若有所思,暗自发誓要在大目溪上建造一座大桥,为生民立命。光绪十八年(1892年)高中举人后春风得意的陈景韶并没有忘记他的誓言,他聚集乡绅倡议建桥,并带头捐资请来闽中的造桥名匠前来建造,历时年余,终于在大目溪上建起了一座木质廊桥。桥成之日,一众乡绅百姓请陈景韶为廊桥撰写桥匾,难以抑制内心激动地陈景韶心有所鹜,提笔书曰:“是溪旧无桥,徒涉者数濒于危,壬辰之夏,爰诸君子集议建桥,季秋属役,越癸巳季冬告成,颜之曰远济。远济,云者谓之千里之远,百代之远,无弗盖者二义也。况远方观感更创所未兴者,以转相济远代同志,且仍所已成者。以永相济二义外实又兼二义也。呜呼!士以济天下为己任,苟利于物得为则为之,而岂独一桥哉。一桥其济天下之见端也。任天下事者,苟皆以建桥之心为心,则天下何远而不济哉,然则远济又岂独为建桥言哉!”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踏着建成的远济桥来到京师的陈景韶高中进士,正式踏上仕途,开始实现他济世救民,兼济天下的理想,陈景韶先后任江苏丹徒、丹阳知县,所在皆称治。光绪二十六年后,迁任江西南道上海村木捐局、吴淞沙钓船捐局总办。宣统元年(1909年)陈景韶升任福建兴化知府,但看透了清王朝腐朽本质的陈景韶没有赴任。两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无官一身轻的陈景韶回到故乡福建,定居福州化民营,从此开始潜心研究明史。著有《明史随笔》、《吴中草情》,然而今天均已失传,唯有所修《元格陈氏族谱》传世。期间他还捐资修建了白沙汶溪桥和福州南台石桥。民国十一年(1922年)陈景韶病逝,年四十有九。
在飒飒山风送来的阵阵清凉中,从高高在上的廊桥下到20多米深的大目溪。我仰起脖子,看远济桥犹如巨大的彩虹般飞跨于两山之间,在感叹古人建筑手段的同时,不禁细思,百余岁的远济桥,比及天地山川的岁数,固然微如尘土,我等短短几十载的生命,该更加不值一提。想想百年前撰写桥匾跋文时的陈景韶不过舞象之年,却知人生在世莫虚度,实在难能可贵——人活世间,固然不遂心之事颇多,人生每个阶段都颇为遭罪,然而,人之为人,既然躲不过要受罪,然若能为了他人少受一遭罪而做点什么,就不枉此一生了呢?陈景韶当年为人传诵的跋文就有如此境界,实是令我肃然起敬。“任天下事者,苟皆以建桥之心为心,则天下何远而不济哉”。诚哉斯言,陈景韶其人,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矣。(记 者 林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