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人生

内容更新时间:2011-08-16 17:37:28来源:闽侯乡音报

      家乡闽侯盛产橄榄,人们亲切地称她“橄榄之乡”。
      金秋时节,橄榄将熟。我又如期徜徉于熟悉的橄榄园,粒粒青翠欲滴的橄榄,连同枝叶一起坠到头顶,轻轻地采摘一颗,放入口中,慢慢品尝,绮丽的思想悄悄地发芽。
       这是一片老橄榄园,是我家大伯亲手栽植的,位于闽江边的一片山坡地上。闽江自水口以下至福州洪塘以上的石岊江、安陵溪一带,是橄榄著名的产地。如果您乘火车从南平沿闽江东行,过水口,可见江边一棵棵银灰色的树干上面笼罩着一团团密密麻麻的绿叶,叶丛中隐隐约约地露出颗颗像珍珠翡翠般的青果,便是橄榄。
      大伯是一位军人。在众多花果中,他独爱橄榄。写过《花月痕》的作者魏秀仁有诗云“饷郎橄榄两头尖,上口些些涩莫嫌;好处由来过后见,待郎回味自知甜。”大伯挚爱的就是橄榄这种苦涩后便甘甜的独特风味,这种独特深深地浸透在他的人生岁月里,让他的生命历程如若经苦寒的梅花散发着魅力的芳香。
      50多年前,从家乡稻果飘香的土地上走出的年轻的大伯,响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入朝参战。离开家乡时,走过南洋、饱尝离乱之苦的爷爷抑制内心的波澜,送给大伯两样东西:一样是家乡的泥土,这是故土对游子的思念祝福;一样便是大伯爱吃的家乡橄榄,这是父亲留给孩子的叮咛:为了家国,要扛得住苦。
      在这场驱赶邪恶、播撒正义的战争中,大伯经历了有生以来最难苦的岁月,硝烟、战火、饥饿、鲜血、死亡无时无刻不侵袭着青春的生命。许许多多的战友如落叶,飘零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穿过厚厚的落叶,从生死线上挣扎回来的大伯,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活着的责任,感受到了祖国和平生活的幸福。无数苦涩的泪被他发酵成了芳香的酒——大伯考进一所军校,毕业后申请驻守北疆,演绎出了一位真正军人的风采。此后,不论遭遇多少困难,大伯总是乐观向上。每每回家乡探亲,最不忘的是家乡的橄榄。正如家乡的长辈们常对晚辈念叨一样,大伯对我说:苦后便会是甘甜,如家乡的橄榄。
      家乡的橄榄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代就闻名了。当时,有一种“青果船”,专门在秋季果熟之时,到福州运载橄榄,分赴苏杭京广各地贩卖。《八闽通志》载福州府在唐朝列为贡品的土产中就有蕉布、橄榄之属。家乡的橄榄品种也最多,丁香、檀香、蜜果、长营等都是良种。宋张世南《游宦记闻》一书中,把“丁香”橄榄,品为全国之冠。橄榄除了分布在江边洲地之外,主要生长在山坡山麓、溪潭石壁,其中有一种最为甘脆的品种,则偏偏喜欢生在江边石崖之上,最难采摘。家乡的橄榄就是这样,没有肥沃的土壤,不需鲜花般的呵护,只要几点清水和几缕阳光,却株株茁壮得笔直葱绿,在茫茫大地上撑起了家乡人的脊粱,又用她的果实滋育出家乡人的精神。这种精神脊梁已深深扎根在世世代代家乡人的生命、血液、和语言中。
      大伯终于到了离休的年龄,落叶归根。在家乡,他唯一想做的事,就是要在闽江边荒山坡地上开垦一片橄榄园,虽然他已是一位老人。在风雨兼程的执着中,一片绿色又美丽地点缀在家乡的土地上。大伯黝黑的脸上灿烂一片,一个夙愿的实现使他人生的夕阳没有了遗憾。
      在长辈们潜移默化地熏陶中,孩子们成长成熟了。哥哥在上世纪那场发生在我国南疆的重要军事行动中刚强、果敢;姐姐在“上山下乡”的知青潮中从没向厄运哭泣过。同样,在我成长的历程里,一样昂首困难与人生,走过一个个坚实而美丽的脚印。一代又一代的家乡人耕耘着,艰辛着,美丽着,人生苦涩的滋味如家乡的橄榄日益放发着缤纷: 甜的、咸的、淡咸的、五味的、辣的……
      细细品味,记取橄榄人生。(摘自  曾小榕《家在闽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