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江林氏之林森家族
内容更新时间:2011-08-01 12:30:55来源:闽侯乡音报

桥头碇步桥

梧桐下桥头上的碇步桥

拔仕碇步桥

行走在碇步桥上的民间十番艺人。
位于闽侯东南部的七里,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悠久,自古地灵人杰,其中陶江林氏几百年间声喧闾里。
据《陶江林氏族谱》载,陶江林氏远祖可上溯到殷商的少师比干,但其入闽的始祖却是林穆。林穆,河南固始县人,唐朝末年跟随王审知入闽,“功绩居多,故位居左朝奉大夫”,后“瞻顾枕峰一脉一回龙风水宝地”,遂卜居枕峰,之后又迁永庆里(今尚干),繁衍生息,世代簪缨。明朝宰相叶向高说:“朝奉大夫从王氏一剑定闽中,壮气冲霄而余烈迄今凛凛,则谁氏之烈祖哉?”说的就是这一件事。林穆的第十二世孙林津龙,是宋宝祐元年(1253年)的进士,当官当到“尚书干办”,远近闻名,今天的尚干就是以其官名乡。又因为尚干傍着淘江,所以林穆后代都用“淘江”作为郡望,称“淘江林氏”。民国期间,林森回乡修谱牒的时候,把“淘江林氏”改为“陶江林氏”。陶江林氏人才辈出,有“十八状元三拜相,三千举子五封侯”的说法。直到近现代,一个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一个工人运动杰出代表林祥谦等,都为“陶江林氏”生色增辉。
“陶江林氏”分文、忠、信三房。林森系出于“陶江林氏”的文房。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文房”的林永声举家从尚干迁到凤港村。永声生了一个儿子叫以禄,以禄生了一个儿子叫兴珮;兴珮生了一个儿子叫用厂,三代单传。但到了林用厂却生了林守炽等5个儿子。之后便有了16个孙子,25个曾孙。林森是林用厂的玄孙、林道柄的长子。林道柄有5个儿子分别叫:长仁(林森)、长义、长礼、长智、长信。因为道柄的胞兄道举没有儿子,按族规,长仁出嗣给道举。因此林森的生父为道柄,嗣父为道举。林森未生有儿子。林森的兄弟虽多,但也仅长礼单生一个儿子林京,也依族规林京则兼祧给林森,所以林京也作了林森和林长礼共同的儿子。以后林京之妻生了一个儿子林涛,妾生了两个儿子林平、林良,分别为林森和林长礼的孙子。
林森(1868年~1943年),尚干镇凤港村人。小时在福州仓山培元小学读书,后升入英华书院。1890年,赴台湾电报学校学习。22岁时与凤山村郑氏女成婚,婚后三年,妻病故,林森誓不再娶,决心献身国民革命。中日甲午战败,他愤起抗日。1902年考入上海江海关,广交旅外闽籍人士,开展反清活动。1905年同盟会成立,林森积极投入活动。辛亥革命中,功勋卓越,被推举为临时参议员议长。后因袁世凯弄权,东渡日本,追随孙中山加入中华革命党。不久,赴南北美洲各地,组建50多个国民党分部。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林森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海外部部长。孙中山病逝,林森主持祭葬事。1931,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国民政府主席。西安事变发生,他力主和平解决。1943年5月,在接见加拿大大使前遇车祸,之后中风。8月,病逝。全国及盟国下半旗哀悼。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唁电“林公领导抗日,功在国家”。(摘自 曾小榕《家在闽江边》)
据《陶江林氏族谱》载,陶江林氏远祖可上溯到殷商的少师比干,但其入闽的始祖却是林穆。林穆,河南固始县人,唐朝末年跟随王审知入闽,“功绩居多,故位居左朝奉大夫”,后“瞻顾枕峰一脉一回龙风水宝地”,遂卜居枕峰,之后又迁永庆里(今尚干),繁衍生息,世代簪缨。明朝宰相叶向高说:“朝奉大夫从王氏一剑定闽中,壮气冲霄而余烈迄今凛凛,则谁氏之烈祖哉?”说的就是这一件事。林穆的第十二世孙林津龙,是宋宝祐元年(1253年)的进士,当官当到“尚书干办”,远近闻名,今天的尚干就是以其官名乡。又因为尚干傍着淘江,所以林穆后代都用“淘江”作为郡望,称“淘江林氏”。民国期间,林森回乡修谱牒的时候,把“淘江林氏”改为“陶江林氏”。陶江林氏人才辈出,有“十八状元三拜相,三千举子五封侯”的说法。直到近现代,一个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一个工人运动杰出代表林祥谦等,都为“陶江林氏”生色增辉。
“陶江林氏”分文、忠、信三房。林森系出于“陶江林氏”的文房。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文房”的林永声举家从尚干迁到凤港村。永声生了一个儿子叫以禄,以禄生了一个儿子叫兴珮;兴珮生了一个儿子叫用厂,三代单传。但到了林用厂却生了林守炽等5个儿子。之后便有了16个孙子,25个曾孙。林森是林用厂的玄孙、林道柄的长子。林道柄有5个儿子分别叫:长仁(林森)、长义、长礼、长智、长信。因为道柄的胞兄道举没有儿子,按族规,长仁出嗣给道举。因此林森的生父为道柄,嗣父为道举。林森未生有儿子。林森的兄弟虽多,但也仅长礼单生一个儿子林京,也依族规林京则兼祧给林森,所以林京也作了林森和林长礼共同的儿子。以后林京之妻生了一个儿子林涛,妾生了两个儿子林平、林良,分别为林森和林长礼的孙子。
林森(1868年~1943年),尚干镇凤港村人。小时在福州仓山培元小学读书,后升入英华书院。1890年,赴台湾电报学校学习。22岁时与凤山村郑氏女成婚,婚后三年,妻病故,林森誓不再娶,决心献身国民革命。中日甲午战败,他愤起抗日。1902年考入上海江海关,广交旅外闽籍人士,开展反清活动。1905年同盟会成立,林森积极投入活动。辛亥革命中,功勋卓越,被推举为临时参议员议长。后因袁世凯弄权,东渡日本,追随孙中山加入中华革命党。不久,赴南北美洲各地,组建50多个国民党分部。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林森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海外部部长。孙中山病逝,林森主持祭葬事。1931,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国民政府主席。西安事变发生,他力主和平解决。1943年5月,在接见加拿大大使前遇车祸,之后中风。8月,病逝。全国及盟国下半旗哀悼。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唁电“林公领导抗日,功在国家”。(摘自 曾小榕《家在闽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