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革命重地 今日旅游胜地

内容更新时间:2011-07-05 16:40:59来源:闽侯乡音报

美丽景区成了市民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吴国棋   摄
 
      上街镇溪源宫村曾是远近闻名的革命老区村,也是老区基点村,其凭借着山区独特的地理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溪源宫村秘密建立了地下交通联络站,在敌人眼皮底下安全保卫着许多地下党领导。一晃70年过去了,6月27日,记者来到这个革命老区村,听当地的老人讲述昔日革命故事……
地下党组织在深山老林里秘密成立
      上街镇溪源宫村,四面环山,山高林密,人烟稀少,是建立地下革命据点的好地方。“当时听老人说,由于这里森林茂密,地理条件独特,是福清、永泰往福州的重要交通要道。”溪源宫村党支部书记赵群说,70年前,在这茂密的丛山峻岭中,地下党组织秘密建立并得到不断壮大,地下革命工作也悄然进行。
      1939年初,省委下派地下党领导人吴春仁、黄国璋、林汝南、杨兰珍、陈亨、阿姐等到溪坪自然村,并由吴春仁担任游击队长,秘密开展地下党组织活动。
      据溪源宫村老村民李礼坤回忆,在开展抗日游击活动期间,吴春仁、黄国璋、林汝南、杨兰珍等人还与溪坪进步人士许金俤接头,在当地秘密建立了地下党组织,在他们的影响下,1943年初就发展了徐品浦、侯美学2名地下党员和李发泉、徐朝流、吴国新、许依木、侯依烺、许贞铿等6名地下交通员。
以卖炭为掩护进行地下联络
    “这里曾是永泰、福清党委机关往返福州最近的咽喉要道,因此,溪源宫村也成为当时重要的交通联络站,担负起艰险而又繁重的保护地下党领导的任务”。 李礼坤说。
      据李礼坤介绍,当时为了保密,联络站实行单线联系。地下党员和联络员除了担任警戒任务外,还要为地下党领导当向导、传递信息,提供粮食、生活所需等后勤工作。
     “为了避免引起敌人的怀疑,吴春仁、黄国璋、林汝南、杨兰珍等人就伪装成永泰人在山上烧炭。徐品浦夫妇和李发泉伪装买炭的村民,经常与地下党领导保持联络。”李礼坤说,“当有可疑人员上山,他们就以敲打竹筒为暗号,告诉其他人提高警惕。”
      几个月后,由于地下党的活动被敌人发觉,地下党组织秘密转移到溪源宫村竹洋峡的深山老林中。即使这样,当时的革命工作仍相当凶险。1947年5月,老交通员李发泉的胞弟李海官被国民党保安队逮捕。在严刑拷打中,李海官宁死不屈,没有透漏丝毫有关地下党组织的信息,最后被国民党保安队杀害。
凭借优势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时间过去了70多年,溪源宫村的腥风血雨已成为了历史,但它森林茂密,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却依然如昔。20世纪90年代初,溪源宫村一些偏僻小村落的村民整村搬迁到了平原地带,并建起了新房。2005年,村里长达5公里的主干道也通上了水泥路,村民依靠山地资源发展水果种植,凭借奇山怪石、森林瀑布等自然资源优势发展起了休闲观光农业。
      近几年来,在村两委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溪源宫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喜人的成绩:2005年被上街镇人民政府评为“抗洪救灾先进单位”;2006年被评为“福建省第二护林联防区先进单位”。
      “由于这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宜人,每到周末或节假期,来此观光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村里也将根据本村独特的自然环境,计划引进一些观光休闲农业项目,打造近郊休闲观光景区。”赵群告诉记者。(记者 吴国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