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说兰圃
内容更新时间:2011-06-27 12:42:29来源:闽侯乡音报

兰圃老区基点村抗日革命纪念亭一角。 陈晓梅 摄
祥谦镇兰圃村发祥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因先祖喜种幽兰,广植蕙圃而得名。兰圃村四周群山环绕,在第二、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是中共闽、浙、赣省委,闽中地委,福长林中心县委领导的革命老根据地。1986年5月,兰圃村被确定为革命老根据地基点村。6月21日,记者来到兰圃村,听村里的几个老党员讲述关于兰圃村的“故事”。
咬牙切齿 歼灭日军小分队
兰圃村79岁的老党员林德明告诉记者:“民国20年(1931年)4月,中共在兰圃建立了苏维埃武装,向民众灌输革命真理,播撒红色种子。民国23年,兰圃村的老红军易登水在这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7年冬,兰圃村创建地下党组织,成立中共兰圃党支部,发展党员18人。民国37年春,兰圃村先后创建7个地下党支部,发展党员68人,有地下交通员、接头户34人(户)。兰圃村成为党领导下的坚强革命核心和战斗堡垒。1941年4月,兰圃村成立游击队,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45年农历四月初九(5月20日),是兰圃村89岁的老地下党员潘国金至今难忘的一天。那天,他的弟弟潘秀基被日军杀死,翌日,他的哥哥潘秀铨在与日军的战斗中,不幸牺牲。提起那段历史,潘国金老人义愤填膺地说:“日军沿途洗劫扫荡、强奸妇女,无恶不作。”据历史资料记载,1945年5月20日,日军小分队12名士兵,闯上兰圃山,杀了两个人。此举引得兰圃乡亲个个咬牙切齿,次日,兰圃村一下子聚集一两百人,跟在地下党同志的后面,奋勇上山,歼灭日本鬼子。
“1946年春,闽江下游交通运输船队成立,兰圃林森官任党支部书记。林森官等人利用这条秘密开辟的闽江地下航线,为游击队接送枪支弹药等支前军需物资,护送地下党同志和党领导干部。”林德明老人翻开手中的资料,向记者讲述着当年的历史。
闻名遐迩 兰圃游击队
抗日战争时期,兰圃游击队屡建奇功,但因敌人破坏,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而停止活动。1947年11月,黄石武工队林万玉与兰圃老游击队员潘寿霖联系上,于是重新组成兰圃寮武工队。
兰圃寮游击队员中,不少都是经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潘国金就是当年的‘神枪手’。”林德明向记者骄傲的介绍说,有一次,潘国金在县委机关表演,他手提驳壳枪,不用瞄准,一举手把几米外一根横挂的细铁线打断。
1948年11月的一个深夜,潘国金下山,进入福州市区,到津泰路伪保安司令部附近古仙桥一个警察哨所夺枪,一下就把敌人驳壳枪夺过手,并从容地在据点住下,第二天平安回到山上。这个有名的“古仙桥夺枪”事件,使伪军警惊恐万状,伪中央日报连续几天登载这个消息,这也成为了当时的轰动新闻。
建抗日纪念亭 忆峥嵘岁月
远去的峥嵘号角,淡去的刀光剑影。兰圃人为了发扬优良革命传统,在兰圃的马岗山修建了一座抗日革命纪念亭,记载了当年抗日斗争的光辉历史。
“我们兰圃村是革命老区,在我们村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大家共同期望的。”兰圃村老党员、抗日革命纪念亭筹建者之一的林柯星老人告诉记者,为了弘扬当年革命先烈大无畏的英勇气概与民族精神,让后代永远记住这国恨家仇,2003年元月,兰圃村党员和“五老”同志,积极响应村党委会、村委会的倡议,在马岗山筹建抗日革命纪念亭,同时又在潘寿铨烈士牺牲的地方,矗立起抗日英烈纪念碑,激励后人勿忘国耻,建设美好家园。
“马岗山抗日革命纪念亭见证着当年红军革命斗争史,也见证着老区人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的鲜红一页。如今,马岗山抗日革命纪念亭已成为了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与中小学生提供一个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兰圃村党支部书记林秀旦告诉记者,在“七一”前夕,兰圃村还要组织党员到纪念亭举行重温入党誓词活动。
1938年,翻开了兰圃村红色历史的新篇章。7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兰圃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踏步前进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上:建起了面积达1100多亩的兰圃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5—6家,去年产值就达5—6亿元。如今兰圃村每年村财总收入11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7000多元,曾经的老区村已经变成了经济生活较为宽裕教育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记者 陈晓梅)
咬牙切齿 歼灭日军小分队
兰圃村79岁的老党员林德明告诉记者:“民国20年(1931年)4月,中共在兰圃建立了苏维埃武装,向民众灌输革命真理,播撒红色种子。民国23年,兰圃村的老红军易登水在这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7年冬,兰圃村创建地下党组织,成立中共兰圃党支部,发展党员18人。民国37年春,兰圃村先后创建7个地下党支部,发展党员68人,有地下交通员、接头户34人(户)。兰圃村成为党领导下的坚强革命核心和战斗堡垒。1941年4月,兰圃村成立游击队,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45年农历四月初九(5月20日),是兰圃村89岁的老地下党员潘国金至今难忘的一天。那天,他的弟弟潘秀基被日军杀死,翌日,他的哥哥潘秀铨在与日军的战斗中,不幸牺牲。提起那段历史,潘国金老人义愤填膺地说:“日军沿途洗劫扫荡、强奸妇女,无恶不作。”据历史资料记载,1945年5月20日,日军小分队12名士兵,闯上兰圃山,杀了两个人。此举引得兰圃乡亲个个咬牙切齿,次日,兰圃村一下子聚集一两百人,跟在地下党同志的后面,奋勇上山,歼灭日本鬼子。
“1946年春,闽江下游交通运输船队成立,兰圃林森官任党支部书记。林森官等人利用这条秘密开辟的闽江地下航线,为游击队接送枪支弹药等支前军需物资,护送地下党同志和党领导干部。”林德明老人翻开手中的资料,向记者讲述着当年的历史。
闻名遐迩 兰圃游击队
抗日战争时期,兰圃游击队屡建奇功,但因敌人破坏,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而停止活动。1947年11月,黄石武工队林万玉与兰圃老游击队员潘寿霖联系上,于是重新组成兰圃寮武工队。
兰圃寮游击队员中,不少都是经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潘国金就是当年的‘神枪手’。”林德明向记者骄傲的介绍说,有一次,潘国金在县委机关表演,他手提驳壳枪,不用瞄准,一举手把几米外一根横挂的细铁线打断。
1948年11月的一个深夜,潘国金下山,进入福州市区,到津泰路伪保安司令部附近古仙桥一个警察哨所夺枪,一下就把敌人驳壳枪夺过手,并从容地在据点住下,第二天平安回到山上。这个有名的“古仙桥夺枪”事件,使伪军警惊恐万状,伪中央日报连续几天登载这个消息,这也成为了当时的轰动新闻。
建抗日纪念亭 忆峥嵘岁月
远去的峥嵘号角,淡去的刀光剑影。兰圃人为了发扬优良革命传统,在兰圃的马岗山修建了一座抗日革命纪念亭,记载了当年抗日斗争的光辉历史。
“我们兰圃村是革命老区,在我们村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大家共同期望的。”兰圃村老党员、抗日革命纪念亭筹建者之一的林柯星老人告诉记者,为了弘扬当年革命先烈大无畏的英勇气概与民族精神,让后代永远记住这国恨家仇,2003年元月,兰圃村党员和“五老”同志,积极响应村党委会、村委会的倡议,在马岗山筹建抗日革命纪念亭,同时又在潘寿铨烈士牺牲的地方,矗立起抗日英烈纪念碑,激励后人勿忘国耻,建设美好家园。
“马岗山抗日革命纪念亭见证着当年红军革命斗争史,也见证着老区人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的鲜红一页。如今,马岗山抗日革命纪念亭已成为了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与中小学生提供一个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兰圃村党支部书记林秀旦告诉记者,在“七一”前夕,兰圃村还要组织党员到纪念亭举行重温入党誓词活动。
1938年,翻开了兰圃村红色历史的新篇章。7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兰圃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踏步前进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上:建起了面积达1100多亩的兰圃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5—6家,去年产值就达5—6亿元。如今兰圃村每年村财总收入11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7000多元,曾经的老区村已经变成了经济生活较为宽裕教育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记者 陈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