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建立闽侯县人民政权纪实
内容更新时间:2011-06-27 12:40:54来源:闽侯乡音报
(接上243期)三、立即建立闽侯县人民政权迅速地以借粮支前为中心全面地开展了各方面的工作。
这时我党面临的全局形势是:
——必须尽快的解放中国,建立、健全各级人民政权。
——必须尽快的打破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集团,以政治、军事、经济手段,严格的对我进行的封锁,扼杀我立即就要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必须尽快的巩固我们在新解放地区建立的人民政权,以确保新解放地区人民的生活、生产、社会秩序安定。
长江支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和我党在其他新解放地区的同志一样,在省委、地委的领导下,遵照党中央的指示,面对当时的形势,开展了以下的工作。
第一、八月二十六日,闽侯县的代县长李季同志和省人民政府的代表及福州市军管会的军代表,到了国民党的县政府。这时国民党的县政府驻在福州市西门兜的,闽侯县西豹乡西涧的一座大庙(现在的福建假支厂)里。除了社会科长是军统特务逃往香港外,其余人员都在职听候人民政府接管。福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军代表,立即召开了国民党县政府的全体人员会议,向他们宣布了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约法八章》,宣布由闽侯县人民政府对他们进行接管。并要他们解除思想顾虑,接受人民政府的领导,保管好档案、资财,听候向人民政府移交,并号召他们以功补过,立即随军代表下乡借粮支前。李季同志立即以代县长的身份向全县发布了县人民政府成立的《布告》,发出了召开旧乡、镇长到县人民政府开会的《通知》。立即吸收了一部分国民党县政府职员在军代表率领下到福州周围的一些乡镇借粮。在福州仓前山龙潭角码头设立了一座仓库,接收借来的粮食。程少康同志和张建国同志于八月二十八日到了闽侯县,立即开始办公,李季同志又立即去罗源了。
蒋介石统治中国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先生是闽侯县凤港乡人,一九四三年病逝后蒋介石就把闽侯县改名为林森县。一九四九年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铸造全国各级人民政府铜印时,统一废除了过去用人名命名的县名。一九五零年四月十九日正式启用闽侯县铜印时,又恢复了历史上的“闽侯县”名,所以我们在写本文时就没有再使用林森这个县名了!
福州原是闽侯县的治所,也是福建省的省会及福州府的治所,民国三十五年(公元一九四六年)改设为市,闽侯县的治所就迁往闽侯县的洪塘街。解放战争时国民党的县政府迁到福州西门兜闽侯县辖区的西豹乡。解放后闽侯县的治所先后迁到义序、尚干,一九五三年春又迁到螺洲,文革期间才迁到甘蔗镇。
一九四九年八月解放时,闽侯县管辖的面积为二千七百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包括田、农、菓、荡(就是水田)、旱地及各种经济作物和养鱼的池塘在内共达七十万亩。有十一万七千余户,人口七十万,计算征收田赋的赋元为四十三万个。全县共有四十三个乡镇,其中江南、江北乡为水上渔民乡。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将全县划分为九个区,建立了九个区委和九个区公所,做为县的派出机构,由区代表县管理各乡镇,各区区委书记、区长就立即开赴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始工作。
一区设白湖亭,辖白湖、双湖、四维(黄山)、城门、永胪(胪雷)、螺洲、义序、小南(阳岐)八个乡,区委书记史奎元、区长郭宝芝。
二区设双岳乡,辖双岳、松鼓、净屏、西豹、江南、江北六个乡,区委书记曹洪儒、区长柴春林。
三区设马尾,辖马江、亭江两个镇及嘉登(琅岐)、闽安两个乡,区委书记马福祥、区长郭燕麟。
四区设尚干镇,辖尚干、扈屿两个镇及凤港、兰圃两个乡,区委书记常登榜、区长张性聪。
五区设南屿,辖南屿镇及窗联、双泷、南港(南通)三个乡,区委书记杜光辉、区长柳荫堂。
六区设洪塘街,辖洪塘、凤崗(建新)、侯官(上街) 、中房、桐口五个乡,区委书记初为宋治山,宋治山病后改为裴长德,区长冯廷志。
七区设甘蔗,辖甘蔗镇及关源、白沙、竹岐、穆源四个乡,区委书记张效俭、区长先为刘长茂,不久改为廉继温。
八区设新店,辖新店、平远、北峰、宦溪四个乡,区委书记王炳耀、区长王廷炳。
九区设大湖,辖大湖、洋里、小箬三个乡,区委书记郭亚如,区长由郭亚如兼,不久又改为李长发,副区长梁鸿盛。
由于六、七、九三个区地域辽阔不便管理,随即又在白沙增设了十区,辖白沙、穆源、小箬三个乡,区委书记张效俭、区长许春明。又将六区的中房、桐口改归七区管辖,调二区区委书记曹鸿儒同志调任七区区委书记,另任二区区委副书记黄真(女)为二区区委书记。
第二、立即召开区委书记、区长会议,正式全面布置借粮。国民党的旧乡、镇长,设在乡、镇的田粮办事处以及我县直机关下乡借粮的同志,在国民党县政府职员中吸收的参加借粮的人员都一同参加。
长江支队在苏州制定的借粮办法,简单明了便于执行,即按每个农户拥有的赋元,五个赋元以下包括五个赋元的户在内免借。其余的户依照人民政府下达给该乡镇的借粮数额,按该乡镇应借粮的赋元数额平均摊派。所借的粮食由县人民政府开给借据,在抵交公粮时多退少补。当时支前紧急,更加上我们才到新解放地区情况不熟,只能先采取这种办法。
闽侯县当时在借粮问题上费了很大力气,花的时间也较长。我记得县委书记程少康同志在一次研究借粮问题的会上说:“长乐地下党力量强,对长乐情况很熟,长乐的借粮就没有使用省规定的办法办,而是把借粮对象集中限制在全县一定数量的有粮大户身上,只几天就超额完成任务!这种办法涉及面小目标集中,可以集中力量突击完成,更有利于支前。所谓借粮就是要在‘借’字上下功夫,从当时的实践情况看,这个办法可以采用,但应注意方式。我们上琅岐岛借粮的申清溪同志,向有粮大户任光斗先生一户、一次借了十万斤稻谷,用的就是这种办法,借的很成功。”
第三、在布置借粮的同时,我们又在福州洪山桥设立了一座仓库和龙潭角的仓库一同负责供应福州驻军及省、市机关及学校的粮食。沿福厦、福瓯公路设立了大义、兰圃、石步、白沙、雪峰寺、罗桥六座仓库供应来往部队。在福州市周围设立了马尾、南屿、侯官、徐家村、新店五座仓库,供应在福州四周的驻军。闽侯县的仓库不仅接收本县的粮食,而且还负责接收省、专从外地调进的粮食,闽侯县仓库的存粮经常保持在五、六百万斤,最高时会达到千万斤以上!
第四、借粮会议后,立即召开了中、小学校长会议,抓中、小学复课。当时闽侯县有白湖亭、南屿、尚干、新店四所公立中学,在马尾还有一所公立高级航海学校,在双岳乡还有一所公立初级师范,在亭江还有一所侨办中学,在小南乡台屿村还有一所私立中学。全县有高级小学六十七所,初级小学一百二十二所,有教员七百四十五人,另外还有私立小学一百二十八所。在当时来说闽侯县的教育在闽北讲还是比较发达的,现在的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业大学当时都设在闽侯县。福州解放后正是各级学校将要开学的时候,抓中、小学复课也是人民要求人民政府立即应办的事之一,到十月上旬除了土匪活动特别猖獗的地方外都复课了。
第五、在上述工作之际,同时抓紧组建了县大队,其人员除了南下的骨干和到福建后闽侯军分区又派来的骨干外,主要是以地下游击队为基础组建的。闽侯军分区派李萍同志任大队长,南下干部张建文同志任大队教导员,地下游击队的副大队长吴春仁同志仍任副大队长。
张建文同志调任八区区委书记后,军分区又派贾振远同志任县大队副政委,政委由程少康同志兼任。在组建县大队同时我们又组建了区中队及县、区两级的武装委员会开展了民兵武装的建设。
第六、组建公安、司法部门,其人员除了南下骨干外,主要是南下地下会师后来的地下同志。接着先后在地、县机关驻地的螺洲、义序及主要交通要道地尚干、马尾、南屿、湾边、白沙设立了公安派出所,给各又区配备了公安助理员,全面的加强了社会治安。
第七、在接管蒋的县税务局同时,我们立即废除了国民党实行的包税制做法,按区建立了税务所加强了国家税收。开始时每个税务所只派了一个南下干部或会师后从城工部来的青年学生,其余人员为留用的旧税务工作者。刚参加工作的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税收,留用的旧税务工作者不懂人民政府的税收政策,税务局长庞统文同志就领着他们边学习、边开展工作。
第八、接管蒋介石在闽侯县的反动政权:
蒋的地方政权不单指一个县政府,而是包括党、政、军、警、特、法院、参议会等一整套机构,在福州解放时闽侯县除了一个县政府外,其余部门只留了一个看门人全部逃跑了!福州解放时, 蒋的地方政权有足够的时间搞“应变”,把他们的骨干分子都调了下去。华东局给我们提供的福建各级反动机关的重要人物名单上的人,或者撤往台湾、香港或者潜伏了下来。档案该烧的烧了,该带走的带走了,能留下来的都是他们没有用的东西。资财更不用说,在我们接管时,已经是“库无一分钱,仓无一粒米”,蒋介石绝对不会把他有用的东西留给人民。我们接管蒋的闽侯县警察局时,全部用美械装备起来的警察,由局长吴雄飞率领,逃到永太县后上山为匪。留在警察局里的废旧枪支,有的枪膛里还装有子弹,我们检查这些废旧枪支时走了火险些伤人,这说明他们在这里还按了一个坏心眼。我们接管蒋的地方政权时最大的事,就是人民政权替蒋介石安置了被他抛弃的一般小职员。
八月二十九日闽侯县人民政府正式对外办公后, 蒋县政府的各部门主管一律离职业办理移交。当时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借粮支前”,全党总动员,程少康同志率领了百分之八十的同志抓借粮。进行接管蒋县政府的是由我县长张建国同志率领的我有关部门的部分同志参加,而且这些同志还要担负自己负责的支前任务,做到支前、接管两不误。(待续)(廉继温 郭有让 王怀鎬)
这时我党面临的全局形势是:
——必须尽快的解放中国,建立、健全各级人民政权。
——必须尽快的打破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集团,以政治、军事、经济手段,严格的对我进行的封锁,扼杀我立即就要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必须尽快的巩固我们在新解放地区建立的人民政权,以确保新解放地区人民的生活、生产、社会秩序安定。
长江支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和我党在其他新解放地区的同志一样,在省委、地委的领导下,遵照党中央的指示,面对当时的形势,开展了以下的工作。
第一、八月二十六日,闽侯县的代县长李季同志和省人民政府的代表及福州市军管会的军代表,到了国民党的县政府。这时国民党的县政府驻在福州市西门兜的,闽侯县西豹乡西涧的一座大庙(现在的福建假支厂)里。除了社会科长是军统特务逃往香港外,其余人员都在职听候人民政府接管。福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军代表,立即召开了国民党县政府的全体人员会议,向他们宣布了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约法八章》,宣布由闽侯县人民政府对他们进行接管。并要他们解除思想顾虑,接受人民政府的领导,保管好档案、资财,听候向人民政府移交,并号召他们以功补过,立即随军代表下乡借粮支前。李季同志立即以代县长的身份向全县发布了县人民政府成立的《布告》,发出了召开旧乡、镇长到县人民政府开会的《通知》。立即吸收了一部分国民党县政府职员在军代表率领下到福州周围的一些乡镇借粮。在福州仓前山龙潭角码头设立了一座仓库,接收借来的粮食。程少康同志和张建国同志于八月二十八日到了闽侯县,立即开始办公,李季同志又立即去罗源了。
蒋介石统治中国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先生是闽侯县凤港乡人,一九四三年病逝后蒋介石就把闽侯县改名为林森县。一九四九年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铸造全国各级人民政府铜印时,统一废除了过去用人名命名的县名。一九五零年四月十九日正式启用闽侯县铜印时,又恢复了历史上的“闽侯县”名,所以我们在写本文时就没有再使用林森这个县名了!
福州原是闽侯县的治所,也是福建省的省会及福州府的治所,民国三十五年(公元一九四六年)改设为市,闽侯县的治所就迁往闽侯县的洪塘街。解放战争时国民党的县政府迁到福州西门兜闽侯县辖区的西豹乡。解放后闽侯县的治所先后迁到义序、尚干,一九五三年春又迁到螺洲,文革期间才迁到甘蔗镇。
一九四九年八月解放时,闽侯县管辖的面积为二千七百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包括田、农、菓、荡(就是水田)、旱地及各种经济作物和养鱼的池塘在内共达七十万亩。有十一万七千余户,人口七十万,计算征收田赋的赋元为四十三万个。全县共有四十三个乡镇,其中江南、江北乡为水上渔民乡。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将全县划分为九个区,建立了九个区委和九个区公所,做为县的派出机构,由区代表县管理各乡镇,各区区委书记、区长就立即开赴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始工作。
一区设白湖亭,辖白湖、双湖、四维(黄山)、城门、永胪(胪雷)、螺洲、义序、小南(阳岐)八个乡,区委书记史奎元、区长郭宝芝。
二区设双岳乡,辖双岳、松鼓、净屏、西豹、江南、江北六个乡,区委书记曹洪儒、区长柴春林。
三区设马尾,辖马江、亭江两个镇及嘉登(琅岐)、闽安两个乡,区委书记马福祥、区长郭燕麟。
四区设尚干镇,辖尚干、扈屿两个镇及凤港、兰圃两个乡,区委书记常登榜、区长张性聪。
五区设南屿,辖南屿镇及窗联、双泷、南港(南通)三个乡,区委书记杜光辉、区长柳荫堂。
六区设洪塘街,辖洪塘、凤崗(建新)、侯官(上街) 、中房、桐口五个乡,区委书记初为宋治山,宋治山病后改为裴长德,区长冯廷志。
七区设甘蔗,辖甘蔗镇及关源、白沙、竹岐、穆源四个乡,区委书记张效俭、区长先为刘长茂,不久改为廉继温。
八区设新店,辖新店、平远、北峰、宦溪四个乡,区委书记王炳耀、区长王廷炳。
九区设大湖,辖大湖、洋里、小箬三个乡,区委书记郭亚如,区长由郭亚如兼,不久又改为李长发,副区长梁鸿盛。
由于六、七、九三个区地域辽阔不便管理,随即又在白沙增设了十区,辖白沙、穆源、小箬三个乡,区委书记张效俭、区长许春明。又将六区的中房、桐口改归七区管辖,调二区区委书记曹鸿儒同志调任七区区委书记,另任二区区委副书记黄真(女)为二区区委书记。
第二、立即召开区委书记、区长会议,正式全面布置借粮。国民党的旧乡、镇长,设在乡、镇的田粮办事处以及我县直机关下乡借粮的同志,在国民党县政府职员中吸收的参加借粮的人员都一同参加。
长江支队在苏州制定的借粮办法,简单明了便于执行,即按每个农户拥有的赋元,五个赋元以下包括五个赋元的户在内免借。其余的户依照人民政府下达给该乡镇的借粮数额,按该乡镇应借粮的赋元数额平均摊派。所借的粮食由县人民政府开给借据,在抵交公粮时多退少补。当时支前紧急,更加上我们才到新解放地区情况不熟,只能先采取这种办法。
闽侯县当时在借粮问题上费了很大力气,花的时间也较长。我记得县委书记程少康同志在一次研究借粮问题的会上说:“长乐地下党力量强,对长乐情况很熟,长乐的借粮就没有使用省规定的办法办,而是把借粮对象集中限制在全县一定数量的有粮大户身上,只几天就超额完成任务!这种办法涉及面小目标集中,可以集中力量突击完成,更有利于支前。所谓借粮就是要在‘借’字上下功夫,从当时的实践情况看,这个办法可以采用,但应注意方式。我们上琅岐岛借粮的申清溪同志,向有粮大户任光斗先生一户、一次借了十万斤稻谷,用的就是这种办法,借的很成功。”
第三、在布置借粮的同时,我们又在福州洪山桥设立了一座仓库和龙潭角的仓库一同负责供应福州驻军及省、市机关及学校的粮食。沿福厦、福瓯公路设立了大义、兰圃、石步、白沙、雪峰寺、罗桥六座仓库供应来往部队。在福州市周围设立了马尾、南屿、侯官、徐家村、新店五座仓库,供应在福州四周的驻军。闽侯县的仓库不仅接收本县的粮食,而且还负责接收省、专从外地调进的粮食,闽侯县仓库的存粮经常保持在五、六百万斤,最高时会达到千万斤以上!
第四、借粮会议后,立即召开了中、小学校长会议,抓中、小学复课。当时闽侯县有白湖亭、南屿、尚干、新店四所公立中学,在马尾还有一所公立高级航海学校,在双岳乡还有一所公立初级师范,在亭江还有一所侨办中学,在小南乡台屿村还有一所私立中学。全县有高级小学六十七所,初级小学一百二十二所,有教员七百四十五人,另外还有私立小学一百二十八所。在当时来说闽侯县的教育在闽北讲还是比较发达的,现在的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业大学当时都设在闽侯县。福州解放后正是各级学校将要开学的时候,抓中、小学复课也是人民要求人民政府立即应办的事之一,到十月上旬除了土匪活动特别猖獗的地方外都复课了。
第五、在上述工作之际,同时抓紧组建了县大队,其人员除了南下的骨干和到福建后闽侯军分区又派来的骨干外,主要是以地下游击队为基础组建的。闽侯军分区派李萍同志任大队长,南下干部张建文同志任大队教导员,地下游击队的副大队长吴春仁同志仍任副大队长。
张建文同志调任八区区委书记后,军分区又派贾振远同志任县大队副政委,政委由程少康同志兼任。在组建县大队同时我们又组建了区中队及县、区两级的武装委员会开展了民兵武装的建设。
第六、组建公安、司法部门,其人员除了南下骨干外,主要是南下地下会师后来的地下同志。接着先后在地、县机关驻地的螺洲、义序及主要交通要道地尚干、马尾、南屿、湾边、白沙设立了公安派出所,给各又区配备了公安助理员,全面的加强了社会治安。
第七、在接管蒋的县税务局同时,我们立即废除了国民党实行的包税制做法,按区建立了税务所加强了国家税收。开始时每个税务所只派了一个南下干部或会师后从城工部来的青年学生,其余人员为留用的旧税务工作者。刚参加工作的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税收,留用的旧税务工作者不懂人民政府的税收政策,税务局长庞统文同志就领着他们边学习、边开展工作。
第八、接管蒋介石在闽侯县的反动政权:
蒋的地方政权不单指一个县政府,而是包括党、政、军、警、特、法院、参议会等一整套机构,在福州解放时闽侯县除了一个县政府外,其余部门只留了一个看门人全部逃跑了!福州解放时, 蒋的地方政权有足够的时间搞“应变”,把他们的骨干分子都调了下去。华东局给我们提供的福建各级反动机关的重要人物名单上的人,或者撤往台湾、香港或者潜伏了下来。档案该烧的烧了,该带走的带走了,能留下来的都是他们没有用的东西。资财更不用说,在我们接管时,已经是“库无一分钱,仓无一粒米”,蒋介石绝对不会把他有用的东西留给人民。我们接管蒋的闽侯县警察局时,全部用美械装备起来的警察,由局长吴雄飞率领,逃到永太县后上山为匪。留在警察局里的废旧枪支,有的枪膛里还装有子弹,我们检查这些废旧枪支时走了火险些伤人,这说明他们在这里还按了一个坏心眼。我们接管蒋的地方政权时最大的事,就是人民政权替蒋介石安置了被他抛弃的一般小职员。
八月二十九日闽侯县人民政府正式对外办公后, 蒋县政府的各部门主管一律离职业办理移交。当时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借粮支前”,全党总动员,程少康同志率领了百分之八十的同志抓借粮。进行接管蒋县政府的是由我县长张建国同志率领的我有关部门的部分同志参加,而且这些同志还要担负自己负责的支前任务,做到支前、接管两不误。(待续)(廉继温 郭有让 王怀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