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四书院
内容更新时间:2011-05-24 10:15:28来源:闽侯乡音报

江氏古厝书院靠背上的精美雕刻。陈允坚 摄

江氏古厝书院靠背上的精美雕刻。陈允坚 摄
书院
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始于唐代,盛于宋代。它一般由名儒学士,或在野地方宦绅私人兴办,地点多设置山水优美、环境清幽之处。闽侯为八闽首邑,在宋庆历间(1041年)就有书院形式的教育机构出现,最早的是古灵书院,建在福州城西南古灵溪旁(今闽侯县南通乡古城村),为宋代监察御史陈襄读书处。在明清时,闽侯书院有较大发展,书院制度更为完备,当时的闽侯拥有闻名全国的鳌峰、凤池、正谊、致用四大书院,且地区分布也由城市密集型扩展到农村,如尚干有陶南书院,远在山区的大湖也有湖山学院。大的书院设山长一人、监院一人、书办二至三人、门斗(佣人)数人。小的书院只设山长,下面适当配备人员。上海师大编的《教育资料史》记载魏晋以后“书院在组织上和教学制度上受禅林的影响,书院的主管人称‘山长’(或‘洞主’‘山主’等),有副山长、助教、讲书等辅助教学。”书院的学生不定额,入学者多为秀才、监生、童生,学生都供以膳宿。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兼习一些诗词、杂文。教学方式主要由学生自学,教师随时给予指导,有时也邀请各地名流学者作专题演讲,如宋时朱熹就到闽侯许多书院讲演,至今闽侯县大义村、瓜山村等地还留有朱熹手笔石碑。闽侯县的陈襄、陈烈、周希孟、郑穆等名流也曾到各地讲学。书院制度在闽侯历史上对开启文化教育文明之风,培养精英人才,推动教育和学术研究具有很大影响。随着闽侯县区域的析分,现境内已知的尚有凤山、陶南、湖山、聚奎、文山、台鼎堂、帮基等书院,以下择部分书院作介绍。
凤山书院 >>>
俗称文昌阁,位于荆溪镇港头村凤髻峰,坐北朝南,面向石岊江。书院由来已久,据清《凤山书院碑记》载,书院圮于明季,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重建六子祠,乾隆五十二年(1787)重建奎光阁。1958年,书院遭台风而再次颓天然奇岩怪石,蔚为壮观。并保存有一块清代《凤山书院碑记》,由叶观国撰写。
叶观国(1720年~1792年),字家光,号毅庵,晚年又号存吾,闽县(今福州)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曾右任典试湖北、湖南、四川、云南乡试,督学湖南、广西、安徽等职。乾隆四十四年(1779)入都,充日讲起居注官。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乞假回里,在福州乌石山购建“双榕书屋”。著有《老学斋随笔》《绿筠书屋诗抄》《闽中杂记》等。
《凤山书院碑记》碑“文革”期间折断,弃置港边铺路。书院重修时,重新安置在奎光阁门口东侧,枕靠天然岩石之南向。
宋理学家朱熹曾多次游经此地,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如“绿树生其间,幽鸟鸣相和。搴蓬聘遐眺,击节成浩歌。独语无人悟,兹怀竟如何?停骖石岊馆,解缆清江滨。中流棹歌发,天风水生鳞。名都固多才,我来友其仁。兹焉同舟济,讵止胡越亲。相期岂今夕,岁晚无缁磷”。
叶观国(1720年~1792年),字家光,号毅庵,晚年又号存吾,闽县(今福州)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曾右任典试湖北、湖南、四川、云南乡试,督学湖南、广西、安徽等职。乾隆四十四年(1779)入都,充日讲起居注官。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乞假回里,在福州乌石山购建“双榕书屋”。著有《老学斋随笔》《绿筠书屋诗抄》《闽中杂记》等。
《凤山书院碑记》碑“文革”期间折断,弃置港边铺路。书院重修时,重新安置在奎光阁门口东侧,枕靠天然岩石之南向。
宋理学家朱熹曾多次游经此地,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如“绿树生其间,幽鸟鸣相和。搴蓬聘遐眺,击节成浩歌。独语无人悟,兹怀竟如何?停骖石岊馆,解缆清江滨。中流棹歌发,天风水生鳞。名都固多才,我来友其仁。兹焉同舟济,讵止胡越亲。相期岂今夕,岁晚无缁磷”。
陶南书院 >>>
坐落在闽侯县尚干镇五虎山龙山支脉的北麓半山腰(闽侯第二中学内),坐北朝南,为清末光绪年间太子太傅陈宝琛倡建并题写院名“陶南书院”。《尚干乡土志》载“尚干多械半,事闽督使者卞公宝第,知俗悍非文化莫挽之。前届督闽时,即倡建书院,乡人以款巨难筹中寝,卞公再督闽复提此议。适信阳李文卿司马(名树敏)来办保甲事,偕螺江阁学陈弢公(陈宝琛之号)组织之。阅两月,事成。王少希山长为主讲。院两进,中一大厅,事为讲堂,可坐学生百余人。东西两旁屋夹之,东为山长住宿室,西为会客厅。左编列屋数楹为院生肄业所,右边小屋为庖丁烹饪处。厅后有堂三楹,为报功祠,前后位置井井。”
遗憾的是这座古建筑在1991年建设闽侯第二中学教学楼时,被铲为平地,仅留下山上阁楼,阁楼也因年久失修,虫蚁蛀腐。2004年,由闽侯第二中学校友林佑功先生捐资10余万元,费两个多月时间,重修书院。原陈宝琛所书“陶南书院”横匾已失,现有横匾由书法家陈奋武先生所书写。
重修后的书院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门阔四扇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歇山顶,檐翘角,斗拱、雀替饰雕花卉图案,两侧砖土墙,院前埕周围花岗石垒砌,设石栏杆。沿五级台阶左旋进入书院大门,门框上下左右均用石材紧拼,连接处仅有一条细线,造工考究,大门的上部为拱形。进入大门,是一个大天井,由石板铺成,可容纳数百人,开井两边各有偏舍多间。再登五层石阶上廊头,廊石每条都有五六米长。过走廊是大厅,两旁是偏房。大厅亦为礼堂,高且大,其方柱各有一抱围。大厅后为双层大屋,上下层各并排八间,上层还有一排精致的木构座廊。大屋后是一个窄长的天井,天井旁石砌的壁高6米。由天井沿几十层石阶转三个弯而上,有一座精致的大阁楼,曾是七里乡人建立的百六峰诗社旧址。书院原有的一副对联“彰显圣经远宗孔孟,集成理学独贯汉唐”尚存于民间。
陶南书院左侧还有一个淘江书院,始建于明初嘉靖年间,为本乡秀才、举人诸生进修之所,有老学究指导。生员十余人到二三十人不等,只招本乡子弟。书院为单层四扇三间,屋顶为玻璃天瓦,房后有一鸭蛋池,水清澈如镜,四面坚固,墙土围实。
湖山书院 >>>
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大湖设有侯官分县。湖山书院坐落于古县衙近处。书院始建年代不详,前身为文昌书院,清嘉庆十八年(1831)改建并改为今名,书院规模至今不可考。现仅存有书院改建时《立定规条》石碑两块,每块碑高1.92米,宽58.5米,自右自左直读文字。碑文明确规定书院的办学宗旨“振起文教,养秀毓英”;资金使用办法:“每年所收租谷,先尽完粮,其次修理屋宇,余作延师之用。如未延师,此租留顿董事收贮或凑置业户,建立明细账本,逐年清核”;老师聘用原则:“当聘学明德尊之士,毋得滥请庸师,致误读书子弟”,“先生不得仍前自行收租,以致正课虚悬”。此外,碑文对办学资金来源、校规、教师待遇与责任、蒙童入学规律、书院实行董事会管理监督制度、看守书院员工不得索取额外工资等方面都作规定。碑文还指出专门立碑,是由于书院改建之前发现“学租半为私役私吞”等弊病,致使书院“破败不堪”,“拟定规条,以为久远之计”。
湖山书院专门立碑拟定如此具体的学款,这在已知的书院中实属少见。这些学款对于今天教育管理仍有启迪性意义,同时也是研究闽侯县教育史的宝贵资料。
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大湖设有侯官分县。湖山书院坐落于古县衙近处。书院始建年代不详,前身为文昌书院,清嘉庆十八年(1831)改建并改为今名,书院规模至今不可考。现仅存有书院改建时《立定规条》石碑两块,每块碑高1.92米,宽58.5米,自右自左直读文字。碑文明确规定书院的办学宗旨“振起文教,养秀毓英”;资金使用办法:“每年所收租谷,先尽完粮,其次修理屋宇,余作延师之用。如未延师,此租留顿董事收贮或凑置业户,建立明细账本,逐年清核”;老师聘用原则:“当聘学明德尊之士,毋得滥请庸师,致误读书子弟”,“先生不得仍前自行收租,以致正课虚悬”。此外,碑文对办学资金来源、校规、教师待遇与责任、蒙童入学规律、书院实行董事会管理监督制度、看守书院员工不得索取额外工资等方面都作规定。碑文还指出专门立碑,是由于书院改建之前发现“学租半为私役私吞”等弊病,致使书院“破败不堪”,“拟定规条,以为久远之计”。
湖山书院专门立碑拟定如此具体的学款,这在已知的书院中实属少见。这些学款对于今天教育管理仍有启迪性意义,同时也是研究闽侯县教育史的宝贵资料。
文山书院 >>>
闽侯县南通镇文山村多产芒果,故原名“芒山”,山之阴有“芒山书院”。据传乡先贤林则徐、郭柏荫、陈若霖等曾就读于此而易名为“文山书院”。传说,则徐父宾日,与文山村陈纲石有谊亲。则徐十一岁时,宾日携其学于文山书院。则徐学习很勤奋,早晚尤爱坐溪边石土背诵诗文,备受乡人赞誉。乡间还传说:一日,天昏黑,则徐尚未归,石翁拄着杖到书院叫则徐用膳,堂屋十分安静,石翁怀疑则徐与学友外出游玩,就入室视之,而则徐却独坐秉烛攻书,叫三声都不应,直至石翁走近拍其肩,则徐才恍然。石翁问:“天已昏,何勤学乃尔?”则徐慨然答:“读书志在报国,能不勤耶。”声音铿锵,言辞激昂,老少相对而笑。则徐于石翁感情很深,当石翁六十大寿时,则徐正在京城为官,他特别千里迢迢遥寄八面寿屏祝贺。今尚存五面,挂在文山村大厝里二进正厅,红底金字,文辞吻合时事,字迹端楷。
“文山书院”俗称“书斋里”,位于文山村弥勒山半山腰,坐西朝东,为院落式木质结构平房,入门为天井,中为四扇三间小厅,前后二进,两边为厢房,厅与厢房的窗棂花纹细致、古雅。书院四周为风火土墙,院后山峦起伏,前有小溪,清流淙淙,颇清净。惜今已改为民房。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江氏古厝书院,为白沙镇新坡村江永奋、江永襄兄弟在清乾隆年间所建,专供自己家族子弟读书,是一座较为典型的私人兴办的家族书院。书院辟在江氏古厝东侧,呈纵向式,全木构双层阁楼,建筑面积约有400多平方米。书院楼阁梁架构件雕饰十分精美,尤以美人靠为特色,美人靠后背雕饰有108组人物故事和福禄寿喜吉祥文字花卉图案。书院至今约有300多年。
■ 摘自 曾小榕 《家在闽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