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随王入闽四始祖

内容更新时间:2011-05-04 18:22:18来源:闽侯乡音报

      唐光启元年(885年),王朝、王审知兄弟随王绪率起义军渡江南下,辗转进入福建。景福元年(892年)王审知出兵攻打福州,一年后攻下福州。后王审知被梁太祖封为闽王。闽王在福州执掌福建军大权达29年之久。当年王审知随王绪起兵南来时,军中有数万人,大都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有所谓的“十八姓随王”之说。王审知的历史功绩与这些随王者是分不开的。以下介绍闽侯四位随王入闽始祖:
      林硕德  “六桥林氏”入闽始祖硕德(860-926年),号天复,河南光州固始人。一向素以智谋勇略,为乡里所推崇。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林硕德率众投奔王绪领导的寿州(今安徽寿县)农民起义军。王绪起义军进入光州后,节度使秦宗权封王绪为光州刺史,王潮为军正,审知为都监,硕德为监丞。光启元年(885年),为避开已降服于黄巢的秦宗权勒索债赋,王绪统率5000多名义军和一部分光州、寿州的吏民,渡江南下,经江西九江、南昌,进入闽地。攻克了汀(长汀)、漳(漳州),队伍不断扩大。队伍至南安时,因军粮不继,军心涣散。加之王绪生性猜忌,在滥杀刘成全、李逢益、陈浩等数名干将后,又想杀害王审知三兄弟及其老母董氏。危急时刻,林硕德接受王潮兄弟的恳请,策划竹林兵变,带壮士数十人,活捉了王绪,并将其关在牢中,不久王绪自尽。于是王潮被推举为主将,统率全军。竹林兵变后,林硕德成为王潮的得力部将,与王审知一起率精兵夺取泉州、攻下福州。乾宁元年(894年)四月,林硕德奉命率兵独趋邵武,八月中秋定泰宁,军声大振,传檄四方,远近州、县纷纷响应,相继归顺,从此闽疆统一。林硕德也因军功卓著被王审知封为威武军军判。乾宁四年(894年)十二月,王审知继任威武国节度使,封琅琊王。林硕德则又被封为威武军都统使。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封闽王,林硕德封为开闽都统使。乾化三年(913年),闽王封第于屿头山,让十八翁居住。翁留子随闽王身边,而自己则居于屿头山。翁见屿头山周围曲水环绕,于是就建造合潮、王浦、郑屿、温阳、山后、玉丘六桥,因此后人便以“六桥林”称之。“六桥林氏”从唐末至明代先后出过“三统帅、一宰辅、二尚书、双翰林、十二进士”。子孙蕃衍昌盛,且散居海内外,是闽中望族之一。
      张睦  “凤池张氏“入闽始祖张睦(850-926年),字仲雍,号孔和,河南光州固始人。跟随王绪及王审知兄弟入闽。唐乾宁四年(897年)授三品官,出任榷货务(如今之财贸税长官)。当时正值兵革扰攘之际,张睦能体恤民艰,雍容下土,招徕海外商贾。朱维干在《福建史稿》中论述:王审知“任用乡睦领榷货务,这位固始雍容和蔼,晓得体恤商艰,招徕海舶,引起国际贸易的繁盛。货物充斥,填郊盛郭,商贾拥挤,摩肩击毂。税率并没有提高,收入却大大增加,使国库更加充实。”张睦辅佐闽王王审知驾驭商贾、守藩二十九年,其富国裕民、忠贞良佐的伟绩,开疆拓土、发展商贸的功勋,彪炳史册,传颂八闽。后梁开平三年(909年)授梁国公。卒葬侯官县东太平乡兴和里(今上街镇上街村)赤塘山。墓于1996年移迁至上街厚美村过排山,后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程赟  甘蔗程氏始祖程赟(?-944年),字彦赟,又名文纬,河南光州固始群子乡兴贤里人。亦是随王审知入闽。因为程赟文韬武略,胆识超群,且爱民反暴,忠诚不贰,在协助王审知征取汀、漳等地,擒囚王绪,巩固发展王氏在福建的统治势力,立下卓著战功。王审知把他视为心腹,委以二部将、都指挥使、漳州刺史等要职,深得闽人崇仰。
      唐天复元年(901年),因中原藩镇混战,只有南方偏安,王审知为巩固其在福建的封建割据局面,守地养民,整顿城池,在福州扩建一座比晋、唐规模更大的城池——罗城,便委派程赟监造工程,罗城城砖印有“程赟”等督造官的名字,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得病薨于福州王府,时任拱宸都指挥史的程赟,请立琅琊王德政碑,倡建忠懿闽王祠。现存闽王祠内还保存着忠懿闽王祠。现存闽王祠内还保存着忠懿王德政碑,记载程赟倡建闽王祠与碑的事迹。王审知去世后,闽国传五主都是极其腐化堕落的暴君,因此王审知死后的闽国二十年间,内讧不绝,程赟不幸在内讧中于天德二年(944年)在漳州刺史任上被害。长子延长避居永泰,次子延美逃避古田团石岭,三子延春及四子延坚潜居闽侯甘蔗。明朝任福建提督学校事三衢的江秉心在永乐年间(1403-1424年)作《唐入闽始祖彦斌赞》日:“唐末天估,从王镇闽。分帙敕中,漳南秉钧。干戈云扰,曲获万民。蒙难仗节,奋不顾身。丹心照古,素志留今。流芳千载,青史是珍。公虽委命,祚互维新。榕身晦迹,世德相因。沿年累百,历宋元明。冠裳济美,代有名人。振绳伟裔,皆公钟英。”唐开宝年间(968-976年)后人将程赟、张睦等塑像配祀闽王祠,并将程 公供奉于首位。程赟胄裔已繁衍至三十九世,除居住闽侯、永泰、古田等县外,还有数万人口侨居香港、台湾地区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缅甸等国。
      程赟墓在竹岐乡榕岸村龙兴山,明崇祯甲申年(1644年)移建至此,保存有明代墓碑。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穆   陶江林氏始祖林穆,字佑然,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官左朝奉大夫,唐末林穆随王审知兄弟一路攻战入闽,功绩居多,其族谱中“旌钺曾随唐节度,科名叠兴宋神童”,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后来林穆“瞻顾枕峰一脉一回龙风水宝地”,就在枕峰建宅居住,即为陶江林氏。民国国府主席林森修林氏宗祠时曾撰联曰:“受氏始周家,历秦汉晋唐以迄明清;看累代称帝称王,庙事几如林县远。发祥由陶江,从鲁齐河洛迨迁闽越;溯上世自南自北,族居传到干官兴。”联中干官指得是林穆之十二世孙林津龙,南宋宝祐癸丑科(1253年)中进士,授迪功郎、尚书干官,以官名家。陶江林氏,人才辈出。清光绪进士林履端也有题联:“聚居数千载,东象冈,西虎岫,南鳌峰,北马渎,看山川形胜重重,都向吾乡钟福地;传世六百载,黔陈臬,粤开藩,齐巡方,燕宿卫,溯文武科名济济,还期后起迪前先”。此联不但描写了尚干这个得天独厚的山川地理形胜,也道出陶江林氏自宋以来先后出过宋绍定神童科状元林壮行,明浙江道监察御史林  ,清光绪丁丑科武探花林培基等历史上的文武名人。而且林氏后裔,没有辜负先世期望,先后走出了像国府主席林森、“三七”烈士林祥谦等先贤名人。(■ 摘自 曾小榕 《家在闽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