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码头的蜕变看竹岐的发展
内容更新时间:2011-05-03 10:42:00来源:闽侯乡音报

陆路交通高速发展。

曾经热闹异常的竹岐码头,如今已少有人问津。 张存金 摄
盛夏里,在滚烫而松软的闽江边沙滩上,急于出行的人们,或肩挑重担,或手提行李,或推着单车,匆匆赶往渡船停靠的“码头”,翘首等待对岸的渡船徐徐靠近。渡船靠岸时,船老大便用一块厚木板架在船与沙滩之间。岸边的人们于是就争先恐后地踏着木板,一窝蜂地涌上甲板……收起木板、关上栏门、收取费用后,船老大驾船驶离“码头”。出行的人们就靠着甲板边上简易的栅栏,颤颤悠悠地向目的地进发……这是十年前在闽江边经常可以看到的景象。
这里的“码头”,更多的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登船地点,连简易的设施都没有,仅仅是一片较为平缓的沙滩而已。即使有设施,也只是从岸上到江边铺设一段石板台阶,方便人们往来。但即便如此,在当时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这样的码头还是人们出行的必经之处,也为当时的经贸往来提供了良好的集散场所。
如今,随着陆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出行已不再单靠水路,当初的“码头”也渐渐逝去了原来的繁荣而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提起“码头”,人们不免还会涌上一种复杂而依恋的感情,这是因为,她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使命,也见证了经济社会的沧桑巨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日前,记者来到竹岐码头(渡口),探寻那里曾经的辉煌,感受历史的变迁而在她身上留下的深深印记。
这里的“码头”,更多的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登船地点,连简易的设施都没有,仅仅是一片较为平缓的沙滩而已。即使有设施,也只是从岸上到江边铺设一段石板台阶,方便人们往来。但即便如此,在当时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这样的码头还是人们出行的必经之处,也为当时的经贸往来提供了良好的集散场所。
如今,随着陆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出行已不再单靠水路,当初的“码头”也渐渐逝去了原来的繁荣而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提起“码头”,人们不免还会涌上一种复杂而依恋的感情,这是因为,她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使命,也见证了经济社会的沧桑巨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日前,记者来到竹岐码头(渡口),探寻那里曾经的辉煌,感受历史的变迁而在她身上留下的深深印记。
喧嚣与辉煌书写历史沧桑
闽江竹岐段岸线长2000多米,水深1.5米。据史料记载,闽江航运年代久远。三国孙吴曾在闽江下游建立造船基地,闽江也曾出现“宏舸连舳,巨舰接舻”的景象。唐宋以来,闽江上木帆船运输就很发达,到清末民国初盛极一时。明末清初,甘蔗巡检司由甘蔗迁往竹岐后,竹岐码头就开始发展了。随着航运事业的发展,带有官方性质的码头逐渐代替了私有码头。新中国成立后,竹岐先后建立了均可供50吨级客船停泊的闽江航运公司轮船客运码头、竹岐渡口和竹西渡口等三个客运码头,此外,当地还建成一个可泊1艘100吨级货船的货运码头,年吞吐量达2万吨。作为闽江航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竹岐码头凭借着其独有的地理位置,扮演了航运的管理职责,也见证了水路运输的辉煌历史。
民国期间,竹岐码头被称为竹岐关,岸上设有税馆,闽江上、下行的船只都要在此靠岸报税。“过往客商报关后来不及赶路,多留宿竹岐,许多货物也在此集散,那时的竹岐可以说是客商云集,极为繁华。”对竹岐的历史颇有研究的竹岐乡企业办副主任陈英水告诉记者,“闽江竹岐段水面平缓、没有岔河,在这里设关建馆可能是便于管理。正因为这样,当时的竹岐驿馆林立,道路两侧成排的商业店铺,形成了车水马龙的‘合掌街’,许多商品交易也在此进行。”据当地老人介绍,旧时来往船只多为木帆船。靠岸后,这些船只均收起船帆,闽江边上就呈现出桅杆林立的壮观景象。
“未有竹岐先有刘、唐。说的是竹岐村最早的居民只有刘、唐两姓。后来出现的江、林、郑、连等30多姓,都是过往客商来此定居或从山上迁入的。可见,当时竹岐确实很繁华。”曾在竹岐码头开渡船近十年的、现任竹岐村村委会主任洪生说,“据说最早设渡口的就是唐家人,因此,唐家祖屋也被称为‘渡船厝’。” 洪生告诉记者,唐家渡口于上个世纪70年代收归村集体所有后,村里指派两个人经营渡船,收入归村集体所有。1986年1月后,渡船由洪生等12人承包经营,直到闽侯大桥通车。“渡船载客到青岐,早期每人1角,上世纪90年代后为每人1元。由依靠人力改为柴油机动力后,每小时可驾驶5个来回。缴纳的承包费,最多时达到了每年15万元左右。”洪生说,当时,除竹岐外,鸿尾、上街甚至南屿的人去县城和福州,也多从竹岐码头过渡。
闽江竹岐段岸线长2000多米,水深1.5米。据史料记载,闽江航运年代久远。三国孙吴曾在闽江下游建立造船基地,闽江也曾出现“宏舸连舳,巨舰接舻”的景象。唐宋以来,闽江上木帆船运输就很发达,到清末民国初盛极一时。明末清初,甘蔗巡检司由甘蔗迁往竹岐后,竹岐码头就开始发展了。随着航运事业的发展,带有官方性质的码头逐渐代替了私有码头。新中国成立后,竹岐先后建立了均可供50吨级客船停泊的闽江航运公司轮船客运码头、竹岐渡口和竹西渡口等三个客运码头,此外,当地还建成一个可泊1艘100吨级货船的货运码头,年吞吐量达2万吨。作为闽江航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竹岐码头凭借着其独有的地理位置,扮演了航运的管理职责,也见证了水路运输的辉煌历史。
民国期间,竹岐码头被称为竹岐关,岸上设有税馆,闽江上、下行的船只都要在此靠岸报税。“过往客商报关后来不及赶路,多留宿竹岐,许多货物也在此集散,那时的竹岐可以说是客商云集,极为繁华。”对竹岐的历史颇有研究的竹岐乡企业办副主任陈英水告诉记者,“闽江竹岐段水面平缓、没有岔河,在这里设关建馆可能是便于管理。正因为这样,当时的竹岐驿馆林立,道路两侧成排的商业店铺,形成了车水马龙的‘合掌街’,许多商品交易也在此进行。”据当地老人介绍,旧时来往船只多为木帆船。靠岸后,这些船只均收起船帆,闽江边上就呈现出桅杆林立的壮观景象。
“未有竹岐先有刘、唐。说的是竹岐村最早的居民只有刘、唐两姓。后来出现的江、林、郑、连等30多姓,都是过往客商来此定居或从山上迁入的。可见,当时竹岐确实很繁华。”曾在竹岐码头开渡船近十年的、现任竹岐村村委会主任洪生说,“据说最早设渡口的就是唐家人,因此,唐家祖屋也被称为‘渡船厝’。” 洪生告诉记者,唐家渡口于上个世纪70年代收归村集体所有后,村里指派两个人经营渡船,收入归村集体所有。1986年1月后,渡船由洪生等12人承包经营,直到闽侯大桥通车。“渡船载客到青岐,早期每人1角,上世纪90年代后为每人1元。由依靠人力改为柴油机动力后,每小时可驾驶5个来回。缴纳的承包费,最多时达到了每年15万元左右。”洪生说,当时,除竹岐外,鸿尾、上街甚至南屿的人去县城和福州,也多从竹岐码头过渡。
沉寂与消亡记录社会巨变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渡船虽然给人们的出行和运输带来了方便,但渡船行进速度慢,一旦刮风还得停运,这往往造成客流和货物滞留。”陈英水说,早期渡船班次少,经常超载,在客流高峰时,往往小站点不停靠,客人还是经常因搭不上渡船而耽误了办事。旧时乡民去福州城买卖货物多搭乘木帆船。这些船通常在晚上开航,第二天天亮时到达福州平水码头,乘客得在船上过夜。上世纪70年代后,木帆船增加上了柴油机动力,生意人进城采购货物才改为半夜上船,拂晓到台江,午后返回。这种状况直到1991年洪塘大桥通车后才结束。即使这样,船运仍然受到天气的影响和制约。
上世纪70年代初,竹岐至江口四级公路修通,竹岐有了第一条通往外地的公路。此后,货运汽车可以搭乘江口至湾边的轮渡直接进入福州。但江口和湾边轮渡码头经常是排着长长的车龙,加上过轮渡比较麻烦,所以除非运输特殊的货物,一般人很少从江口搭轮渡进城。
1993年12月, 316国道通车后,贯通了我县闽江南岸的上街、竹岐、鸿尾等乡镇,上游经闽清县通往省外,下游经洪塘大桥、洪山桥进入福州城。2004年8月竣工通车的闽侯大桥,又将闽江两岸的316国道和115县道连接起来,加上京福高速公路的建成使用和近年来 “村村通”工程在全县范围内全面铺开,我县陆路交通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出行和运输已不再单靠渡和船。曾经喧嚣一时的竹岐码头也完成了历史使命而变得冷冷清清,只有被磨得溜光的石板台阶在默默守望着潮起潮落,并在风雨和江水的侵蚀中开裂,走向消失。
道路、桥梁的修通,使竹岐摆脱了交通条件落后的禁锢,从一个偏僻的江滨小镇融入到了县城、省城,当地的经济社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至2010年,竹岐乡工业总产值由39890万元提高到75832万元,年均增长达13.7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从16036万元提高到53416万元,年均增长27.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2198万元提高到23703万元,年均增长14.21%;农业总产值由18741万元提高到28661万元,年均增长8.8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046元提高到5845元,增长44.46%,年均增长7.63%。虽然在竹岐已难见“桅杆林立”的盛况,原先车水马龙的“合掌街”也由现代商铺和宽敞的道路所取代,但竹岐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却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竹岐人正充分享受着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实惠。
如今已少有人问津的竹岐码头,其热闹景象早已成为人们的永久记忆。虽然长满了杂草而日渐衰败,但码头的从无到有为当时的经贸往来、人际交往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由盛转衰更彰显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竹岐码头已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当地经济的巨轮却正杨帆起航,驶向更加广阔而辉煌的明天。(■ 本报记者 陈晓梅 张存金 通讯员 谢智榕)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渡船虽然给人们的出行和运输带来了方便,但渡船行进速度慢,一旦刮风还得停运,这往往造成客流和货物滞留。”陈英水说,早期渡船班次少,经常超载,在客流高峰时,往往小站点不停靠,客人还是经常因搭不上渡船而耽误了办事。旧时乡民去福州城买卖货物多搭乘木帆船。这些船通常在晚上开航,第二天天亮时到达福州平水码头,乘客得在船上过夜。上世纪70年代后,木帆船增加上了柴油机动力,生意人进城采购货物才改为半夜上船,拂晓到台江,午后返回。这种状况直到1991年洪塘大桥通车后才结束。即使这样,船运仍然受到天气的影响和制约。
上世纪70年代初,竹岐至江口四级公路修通,竹岐有了第一条通往外地的公路。此后,货运汽车可以搭乘江口至湾边的轮渡直接进入福州。但江口和湾边轮渡码头经常是排着长长的车龙,加上过轮渡比较麻烦,所以除非运输特殊的货物,一般人很少从江口搭轮渡进城。
1993年12月, 316国道通车后,贯通了我县闽江南岸的上街、竹岐、鸿尾等乡镇,上游经闽清县通往省外,下游经洪塘大桥、洪山桥进入福州城。2004年8月竣工通车的闽侯大桥,又将闽江两岸的316国道和115县道连接起来,加上京福高速公路的建成使用和近年来 “村村通”工程在全县范围内全面铺开,我县陆路交通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出行和运输已不再单靠渡和船。曾经喧嚣一时的竹岐码头也完成了历史使命而变得冷冷清清,只有被磨得溜光的石板台阶在默默守望着潮起潮落,并在风雨和江水的侵蚀中开裂,走向消失。
道路、桥梁的修通,使竹岐摆脱了交通条件落后的禁锢,从一个偏僻的江滨小镇融入到了县城、省城,当地的经济社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至2010年,竹岐乡工业总产值由39890万元提高到75832万元,年均增长达13.7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从16036万元提高到53416万元,年均增长27.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2198万元提高到23703万元,年均增长14.21%;农业总产值由18741万元提高到28661万元,年均增长8.8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046元提高到5845元,增长44.46%,年均增长7.63%。虽然在竹岐已难见“桅杆林立”的盛况,原先车水马龙的“合掌街”也由现代商铺和宽敞的道路所取代,但竹岐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却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竹岐人正充分享受着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实惠。
如今已少有人问津的竹岐码头,其热闹景象早已成为人们的永久记忆。虽然长满了杂草而日渐衰败,但码头的从无到有为当时的经贸往来、人际交往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由盛转衰更彰显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竹岐码头已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当地经济的巨轮却正杨帆起航,驶向更加广阔而辉煌的明天。(■ 本报记者 陈晓梅 张存金 通讯员 谢智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