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发现两座“菜刀墓”
内容更新时间:2011-04-22 21:09:21来源:闽侯乡音报

这座千年古墓看起来像一把菜刀。

南朝五盅盏

南朝博山炉
本报讯 继“白沙千年古墓”之后,我县又发现两座距今1600年的南朝古墓。这两座古墓发现于南通镇古城村内,省考古队和县文管部门已将墓葬清理完毕,出土了博山炉、青瓷五盅盘、碗等器物。难能可贵的是其中一座古墓保存完整,县博物馆已考虑将其整体搬迁至新博物馆中供人参观。
藏身村礼堂后山
这两座千年古墓实际早在月初就已发现,但县文管会拟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同时也为了保护现场,所以封锁了该消息。时至近日,两座古墓已发掘完毕,重见天日。
这两座古墓藏身于南通镇古城村礼堂背后的小山上,小山上长满了竹子,它们就在这片竹林下两三米深的土层中呆了一千六百多年。直至前段时间,这附近搞基建,它们才被世人发现。当地村民发现后,保护好现场的同时,及时上报给县文管部门。
千年前的“菜刀墓”
这两座古墓一座墓葬结构清晰,另一座只剩下小半部分的墓室。我们可以看到,保存完整的那座千年古墓呈刀形,就像是一把菜刀一样,“刀柄”位置是古墓甬道,“刀身”是墓室。据省考古队陈明忠副研究员介绍,刀形墓是南朝贵族的典型墓葬形式之一,同时,南朝古墓有一个很典型的特征,墓砖上的纹饰都很精美,甚至多达十多种。在这次古墓发掘中,他们发现的能分辨清晰的墓砖就有十多种,其中有卷叶纹、钱纹、莲花纹、鱼形纹,还有龙纹,此外还有组合花纹,有人物、鱼纹篦梳、鱼龙纹等等,而且出土的博山炉、青瓷五盅盘、碗等器物均具有明显的南朝特征。这些种种独特的“年轮”,有力地证明着它们的年纪。
拟迁入县博物馆
县博物馆馆长曾江告诉记者,这座墓葬是比较典型的南朝墓葬,墓砖纹饰精美、形制典型,出土器物都是当时的生活常用品。
“闽侯县博物馆马上就要建新馆了,我们考虑将这座墓葬整体搬迁后在博物馆内原貌恢复,纳入新馆陈列中,并配合以现代“声、光、电”的技术,向游客介绍当地古人生活状态和习俗。”曾馆长表示。
据悉,这种搬迁古墓的做法颇为新颖,在福州地区尚属首次。( 记者 曾致远)
藏身村礼堂后山
这两座千年古墓实际早在月初就已发现,但县文管会拟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同时也为了保护现场,所以封锁了该消息。时至近日,两座古墓已发掘完毕,重见天日。
这两座古墓藏身于南通镇古城村礼堂背后的小山上,小山上长满了竹子,它们就在这片竹林下两三米深的土层中呆了一千六百多年。直至前段时间,这附近搞基建,它们才被世人发现。当地村民发现后,保护好现场的同时,及时上报给县文管部门。
千年前的“菜刀墓”
这两座古墓一座墓葬结构清晰,另一座只剩下小半部分的墓室。我们可以看到,保存完整的那座千年古墓呈刀形,就像是一把菜刀一样,“刀柄”位置是古墓甬道,“刀身”是墓室。据省考古队陈明忠副研究员介绍,刀形墓是南朝贵族的典型墓葬形式之一,同时,南朝古墓有一个很典型的特征,墓砖上的纹饰都很精美,甚至多达十多种。在这次古墓发掘中,他们发现的能分辨清晰的墓砖就有十多种,其中有卷叶纹、钱纹、莲花纹、鱼形纹,还有龙纹,此外还有组合花纹,有人物、鱼纹篦梳、鱼龙纹等等,而且出土的博山炉、青瓷五盅盘、碗等器物均具有明显的南朝特征。这些种种独特的“年轮”,有力地证明着它们的年纪。
拟迁入县博物馆
县博物馆馆长曾江告诉记者,这座墓葬是比较典型的南朝墓葬,墓砖纹饰精美、形制典型,出土器物都是当时的生活常用品。
“闽侯县博物馆马上就要建新馆了,我们考虑将这座墓葬整体搬迁后在博物馆内原貌恢复,纳入新馆陈列中,并配合以现代“声、光、电”的技术,向游客介绍当地古人生活状态和习俗。”曾馆长表示。
据悉,这种搬迁古墓的做法颇为新颖,在福州地区尚属首次。( 记者 曾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