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学问的陈烈
内容更新时间:2011-04-22 21:03:59来源:闽侯乡音报

陈烈,字季慈,学者称季甫先生,侯官(今福州)人。性孝,讲究道德修养,亦重视读书静养工夫。一生无意仕途,唯放心学问,他与陈襄、郑穆、周希孟三人被后人合称为“海滨四先生”。有《孝报经》三卷遗世。
放心学问 通晓古礼
据传,陈烈从小个性孝顺。14岁时,父母便相继去世。陈烈哀痛莫明,居丧期间“不饮水浆者五日”。父母过世后,陈烈更加努力学习,放弃一切俗事,全身心投入到学问之中。他不断改进自己读书的方法,讲究读书静养。朱熹的《朱子语类》里记载着他为了让自己学习时能够静心,闭门百日的事迹:“昔陈烈先生苦无记性,一日读《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如何记得书?’遂闭门静坐百余日,以收放心,却去读书,遂览无遗。”
陈烈一生博览群书,并能通晓古代礼节,凡事以身作则,依照古礼,即使对待仆人,也和对待宾客一样。凡民间办理婚、冠、丧、祭诸典,都要向他请教,连陈襄、刘彝等博学之士也都向他求教。乡里人都非常佩服和尊敬他,教育自家的子女均以他为镜。大家口口相传之下,远近乡邻的许多子弟都被送来求学,以致陈烈门下学生一度有数百人之多。
首试不中 无意仕途
宋庆历元年,陈烈经举荐,以贡生身份往试进士,可惜不中。陈烈觉得自己既无意仕途,便不再参加科举。别人一再劝他出仕,但陈烈说:“伊尹守道,成汤三聘以币;吕望既老,文王载之俱归。今皇上仁圣好贤,有汤、文之心,岂无人如伊、吕者乎?”他认为,皇上仁德好贤,不缺 “伊、吕”等才学之士,遂不出仕,专心做学问。
皇祐五年,周希孟等好友联名向州府报告陈烈事迹,当时的州守曹颖叔了解了陈烈后,便向朝廷推荐,诏授其将仕郎、试秘书校书郎、福州府学教授。陈烈连续三次上表请辞,自己希望做个纯粹的学者,不过没有得到朝廷准许。
虽然接受了福州府学教授等职,但并不代表陈烈出仕之心,在而后嘉祐、熙宁年间,翰林学士欧阳修、御使陈襄等人数次上奏举荐陈烈,欲授陈烈安州司户参军、复命为国子监直讲、御使等职,陈烈均未意动。
陈烈一心育己育人,几十年如一日,元祐元年时,他本应年纪而致仕,但地方官上报朝廷:“陈烈虽老犹健,请加任用。”于是陈烈乃任福州府教授。不过陈烈就其职,却说什么也不要奉禄。但不久后病逝。
一生清廉 为民做主
陈烈一生清廉,凡乡里馈赠,一律退回不受;家有余财,则用以救济贫穷百姓,常为百姓出头做主。相传有年正月十五,州太守为了彰显自己治下太平盛世,下令各家各户都点起七盏灯笼。陈烈知道了,做了一个很大的灯笼,并在上面赋诗一首:“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诗中说,富人家点起一盏灯,就像是用了他家仓库里一粒米,但穷人家为了灯,父子就要相向而哭,只恨太守不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再美妙的歌曲听起来,也不美妙。该太守见到此诗后,后悔不已,下令取消点灯的命令。(■ 本报记者 曾致远)
据传,陈烈从小个性孝顺。14岁时,父母便相继去世。陈烈哀痛莫明,居丧期间“不饮水浆者五日”。父母过世后,陈烈更加努力学习,放弃一切俗事,全身心投入到学问之中。他不断改进自己读书的方法,讲究读书静养。朱熹的《朱子语类》里记载着他为了让自己学习时能够静心,闭门百日的事迹:“昔陈烈先生苦无记性,一日读《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如何记得书?’遂闭门静坐百余日,以收放心,却去读书,遂览无遗。”
陈烈一生博览群书,并能通晓古代礼节,凡事以身作则,依照古礼,即使对待仆人,也和对待宾客一样。凡民间办理婚、冠、丧、祭诸典,都要向他请教,连陈襄、刘彝等博学之士也都向他求教。乡里人都非常佩服和尊敬他,教育自家的子女均以他为镜。大家口口相传之下,远近乡邻的许多子弟都被送来求学,以致陈烈门下学生一度有数百人之多。
首试不中 无意仕途
宋庆历元年,陈烈经举荐,以贡生身份往试进士,可惜不中。陈烈觉得自己既无意仕途,便不再参加科举。别人一再劝他出仕,但陈烈说:“伊尹守道,成汤三聘以币;吕望既老,文王载之俱归。今皇上仁圣好贤,有汤、文之心,岂无人如伊、吕者乎?”他认为,皇上仁德好贤,不缺 “伊、吕”等才学之士,遂不出仕,专心做学问。
皇祐五年,周希孟等好友联名向州府报告陈烈事迹,当时的州守曹颖叔了解了陈烈后,便向朝廷推荐,诏授其将仕郎、试秘书校书郎、福州府学教授。陈烈连续三次上表请辞,自己希望做个纯粹的学者,不过没有得到朝廷准许。
虽然接受了福州府学教授等职,但并不代表陈烈出仕之心,在而后嘉祐、熙宁年间,翰林学士欧阳修、御使陈襄等人数次上奏举荐陈烈,欲授陈烈安州司户参军、复命为国子监直讲、御使等职,陈烈均未意动。
陈烈一心育己育人,几十年如一日,元祐元年时,他本应年纪而致仕,但地方官上报朝廷:“陈烈虽老犹健,请加任用。”于是陈烈乃任福州府教授。不过陈烈就其职,却说什么也不要奉禄。但不久后病逝。
一生清廉 为民做主
陈烈一生清廉,凡乡里馈赠,一律退回不受;家有余财,则用以救济贫穷百姓,常为百姓出头做主。相传有年正月十五,州太守为了彰显自己治下太平盛世,下令各家各户都点起七盏灯笼。陈烈知道了,做了一个很大的灯笼,并在上面赋诗一首:“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诗中说,富人家点起一盏灯,就像是用了他家仓库里一粒米,但穷人家为了灯,父子就要相向而哭,只恨太守不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再美妙的歌曲听起来,也不美妙。该太守见到此诗后,后悔不已,下令取消点灯的命令。(■ 本报记者 曾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