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馆藏仿青铜器赏析
内容更新时间:2011-03-24 15:47:37来源:闽侯乡音报

清仿双兽耳三兽足铜尊
文物类别 铜器
完残程度 缺
完残状况 底部中空,口沿缺损一小洞
尺寸 高52 cm,口径32 cm,腹围92 cm,底径19.5 cm
完残程度 缺
完残状况 底部中空,口沿缺损一小洞
尺寸 高52 cm,口径32 cm,腹围92 cm,底径19.5 cm
方唇,喇叭口、长颈,颈部附双耳,斜肩,扁鼓腹,圈足。尊立于三狮之上。颈部下方饰三道凸弦纹,之上花纹分上下两组:上层蕉叶纹内饰动物和雷文,下层以六道扉棱为鼻饰兽面纹、小龙纹,耳则以龙首和凤首组合成双首变体螭耳。肩腹部纹饰与颈部纹饰上下反之相对应,肩腹交接处附三活环,圈足外饰变体兽纹一圈。足根下的三狮呈蹲伏状为三足。黄铜。器形硕大。双螭耳、三兽足与圈足均为单体分铸成型镶嵌后焊接成形。铸模花纹粗放草率,器表黑褐且不平整。内壁粗糙。圈足与底连接处已破损。

清仿双兽首耳衔环铜薰炉
文物类别 铜器
完残程度 铜炉完整,木质炉盖残
完残状况 木质炉盖残缺周围一圈
尺寸 高25 cm,口径25.7 cm,腹围117 cm,
底径31 cm
完残程度 铜炉完整,木质炉盖残
完残状况 木质炉盖残缺周围一圈
尺寸 高25 cm,口径25.7 cm,腹围117 cm,
底径31 cm
鬲式薰炉,直口,凸唇,短颈,溜肩,扁鼓腹,双兽耳,三乳足。颈部饰三组镂空卷草花纹,肩部附一对銜环兽形耳,肩、腹之间镂空一海棠形和一壸门形开窗。凹底,足跟平整光滑。红铜。器表黑褐规整,平滑光洁。兽首与器身一次合铸成型,环耳后加。

清仿双耳三足铜
文物类别 铜器
完残程度 完整
完残状况 完整
尺寸 高41.8 cm,口径23.5 cm,
腹围84 cm
完残程度 完整
完残状况 完整
尺寸 高41.8 cm,口径23.5 cm,
腹围84 cm
直口,双立耳,束颈,鼓腹,圜底,三圆柱足。平唇口沿外凸,腹微鼓,上、下饰两圈弦纹,与三足对应三道扉棱,中间饰变体兽面纹;下腹部饰六片蕉叶纹。黄铜。器表面黑褐色。器壁较薄。器耳、器身、及柱足分段合铸。底外壁有铸模痕。柱足内空并有填充料填充。器表凹凸不平,花纹草率粗放。范痕明显,铸工和造型都比较粗糙。

明仿双兽耳铜尊
文物类别 铜器
完残程度 完整
完残状况 完整
尺寸 高46.2 cm,口径18.6 cm,
腹围69.2 cm,足径15.5 cm
完残程度 完整
完残状况 完整
尺寸 高46.2 cm,口径18.6 cm,
腹围69.2 cm,足径15.5 cm
盘口,束颈,斜折肩,斜弧腹至胫,喇叭形圈足。颈部附一对躬身形把状兽耳。盘口和圈足外各饰一圈回纹;腹部饰四道扉棱,四道凸弦纹界分腹部为上、中、下三组纹饰,其底纹均为变体云雷纹,上、中部饰勾连纹,下部饰蟠螭纹;圈足内底平。红铜质。器形规整,器壁较厚,表面呈黑褐色,打磨光滑;内壁亦较光洁。整器作颈(含耳)、身、足三部分分铸后焊接成型。

明仿双兽耳铜方觚
文物类别 铜器
完残程度 完整
完残状况 完整
尺寸 高55.3 cm,口径16.4 cm,
腹围51 cm,足径13 cm
完残程度 完整
完残状况 完整
尺寸 高55.3 cm,口径16.4 cm,
腹围51 cm,足径13 cm
方形直口,颈呈喇叭形,颈下端有两道凸弦纹,腹部方形微鼓,胫部作喇叭形外撇,方足,内底平。颈部附象鼻形双耳。腹饰四个蕉叶纹,叶内饰变体兽面纹和云雷纹。红铜。器壁较厚,口、足沿修饰规整。器表黑褐色。双耳与颈合铸,颈、身、足三段分铸焊接。全器内外壁光洁规整。

明狮纽盖双耳四足方形铜薰炉
文物类别 铜器
完残程度 完整
完残状况 完整
尺寸 高44.5 cm,口径长29 cm,宽22.2 cm,
腹围101.8 cm,足径长28.6 cm,宽21.5 cm
完残程度 完整
完残状况 完整
尺寸 高44.5 cm,口径长29 cm,宽22.2 cm,
腹围101.8 cm,足径长28.6 cm,宽21.5 cm
带盖长方形,双立耳,束颈,平折肩,直腹,四足。器盖作覆斗形、平沿外折,盖顶立蹲伏状狮子,盖壁四周镂空长脚如意云纹。炉口作方唇外折,双耳立于口沿上。颈部上、下沿作二层台状,颈上端环绕勾连雷文一周,其下为一圈如意纹,肩为平沿外折,腹外及转角均饰蕉叶纹共十个,叶内的主题纹饰为兽面纹,边饰云雷纹与弦纹。圆柱足的上端浮雕兽面纹和凸弦纹,柱足中空并以填充料充填。红铜。全器黑褐色,厚实稳重,内外壁平整光洁,造型优美大方。盖与狮钮;双立耳、炉身与四足连铸,工艺精湛。
我国青铜器的起源直溯4700多年前,至商朝和西周时期,青铜器文化走向发展的顶峰。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按用途分有食器:鼎、鬲、甗、簋、盨、敦、豆等;酒器:爵、角、斝、觚、觯、兕觥、尊、卣等;水器:罍、壶、盘、匜、瓿、盂等;乐器:编铙、编钟等等,还有兵器、其他礼器等不胜枚举。
据古代文献的记载,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
当时的青铜器主要纳“实物(所实之物)”,即牺牲(肉食)、黍稷(主食)以及酒醴之类祖先生前生活必需品。《左传·宣公三年》中写道:“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原来铸鼎,制作青铜器不仅用来盛装和调剂牺牲等给祖先奉献的礼物,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象物”,也就是在铜器外表刻画“物”的图像,通常所说铜器花纹实质就是图物象物。它们或代表着天上的神灵、神兽,喻意于物,喻意于形,更代表着国泰民安的美好向往,盛载着人们的虔诚。
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几千年来,冶金技术不断提高,但人们对青铜器文化的热衷从未消退,后世涌现出许多制作精美的仿青铜器作品。现今,特选取县博物馆部分仿青铜器馆藏精品,以馈读者。(曾致远)
据古代文献的记载,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
当时的青铜器主要纳“实物(所实之物)”,即牺牲(肉食)、黍稷(主食)以及酒醴之类祖先生前生活必需品。《左传·宣公三年》中写道:“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原来铸鼎,制作青铜器不仅用来盛装和调剂牺牲等给祖先奉献的礼物,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象物”,也就是在铜器外表刻画“物”的图像,通常所说铜器花纹实质就是图物象物。它们或代表着天上的神灵、神兽,喻意于物,喻意于形,更代表着国泰民安的美好向往,盛载着人们的虔诚。
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几千年来,冶金技术不断提高,但人们对青铜器文化的热衷从未消退,后世涌现出许多制作精美的仿青铜器作品。现今,特选取县博物馆部分仿青铜器馆藏精品,以馈读者。(曾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