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馆藏玉器赏析

内容更新时间:2011-03-15 16:59:11来源:闽侯乡音报

 
明绿松石母子蟾蜍
文物类别   印信
质地类别   玉器
完残程度   基本完整
完残状况   所嵌玛瑙部分脱失
尺寸  通高2.9 cm,长6.1 cm,宽4.9 cm
 
        绿色,利用绿松石深浅不一的自然纹饰整石圆雕而成,母蟾蜍四肢弯曲而卧,口部圆张,子蟾爬在母蟾的右臀上,母子二蟾的双眼均以橘黄色的玛瑙珠镶嵌,鲜艳夺目。雕琢精巧,赋有力度与肌肉感,神态逼真,琢磨精细。
 
清双凤竹节玛瑙挂件
质地类别   玉器
完残程度   基本完整
完残状况   边缘磕
尺寸  长7.2 cm,宽3.4 cm,质量36.5 g
 
        略呈长方扁平状,色红白相间。镂空手法双面雕琢,正中阴刻线雕出竹一枝,左右首尾相向的双凤,用阴刻线条琢出凤首的喙与眼,翅膀与尾。雕工粗率。有孔,可供佩带。
 
清镂雕蝙蝠纹玉佩
质地类别   玉器
完残程度   完整
完残状况   完整
尺寸  长6.5 cm,宽5.4 cm,厚0.5 cm  质量40.3 g
 
        扁平片状,平面呈不规则形。青白玉。镂雕与阴刻线碾作,双面雕工,两只蝙蝠相对,一半人为作成褐色沁,玻璃光较强。可供佩带。
 
 
清镂雕双龙灵芝玉挂件
质地类别   玉器
完残程度   完整
完残状况   完整
尺寸  长6 cm,宽3.9 cm,厚0.4 cm,质量26.3 g
 
        扁平片状,平面略呈椭圆形。青白玉,玉质润泽。镂雕与阴刻线碾作,双面纹饰略有不同,正中椭圆形环,环内碾作刘海持钱一串于头顶,环上两面分别刻“八卦”及“天干”文字,环周刻双夔龙。抛光较好。
 
清白玉雕人物挂件
质地类别   玉器
完残程度   完整
完残状况   完整
尺寸  身高4.5 cm,身最宽4.6 cm,身最厚1.7 cm,质量45.9 g
 
        扁平片状,平面呈不规则形。青白玉。镂雕与阴刻线碾作,双面雕工,两只蝙蝠相对,一半人为作成褐色沁,玻璃光较强。可供佩带。
 
清镂雕葫芦形玉佩
质地类别   玉器
完残程度   完整
完残状况   完整
尺寸  长6.3 cm,宽5 cm,最厚1.2 cm
        质量38.1 g
 
        扁平片状,平面略呈不规则形。青白玉,玉质较温润。镂雕与阴刻线碾作,一支瓜蔓上挂两个葫芦并带瓜叶,寓意瓜牒绵绵。双面雕琢纹饰大体一致,琢工较粗且略有区别。
 
      玉,以其质地细腻,玲珑剔透,自古被人们所喜爱。人们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是洁白、美好、善良、高雅、华贵的象征。崇玉、爱玉、赏玉成为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甚至古人还将玉与礼制联系在一起,对玉非常珍视,广泛用于祭祀、外交和社交等方面。对统治者来说,玉成了权利的象征,而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对玉的喜爱更是反映出玉文化的独特面貌。
      人们用玉来形容各种美好的人或事物,比如赞美女人的词有“玉女”、“玉人”、“玉容”、“颜如玉”等;称赞住处的有“玉府”、“玉堂”、“玉房”、“玉楼”等;对月亮的雅称有“玉兔”、“玉宫”、“玉蟾”等;对衣食的赞词有:“玉衣”、“玉帛”、“玉冠”、“玉食”等;称人之情操高雅为“冰清玉洁”;称人之坚守美德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礼记·玉藻》说:“古人君子必佩玉。”《礼记·曲礼下》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礼记·聘义》说:“君子比德于玉。”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用仁、义、智、勇、洁来形容玉的纯洁与高尚。更有我们熟悉的“完璧归赵”的故事,使得“和氏之璧”更加灿烂生辉,传颂千古。这些都体现了古人对玉的推崇。
      几千年来,古人不断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把玉制作成各式各样的首饰玉佩、生活用品、祭祀用品等,留下了许多精美且妙趣横生的作品。县博物馆中,就藏有数件精美的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