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王世襄

内容更新时间:2011-02-28 20:51:52来源:闽侯乡音报

 
李纲墓前的这块长达千字的《宋李忠定公荔支前后赋》,是王老86岁时为故乡所作,耗时整整三个月。
 
王老的书法剑拔弩张,遒劲有力。
 
2006年,王老在北京俪松居伏案疾书。
 
 
      因下乡文物普查,我几乎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即使很迟回来,也要去著录当天的文物普查点,很少有时间看新闻与读报,所以王老世襄先生仙逝的噩耗,直到第四天也就是2009年12月1日才知道。我的心一下沉重起来,思绪万千。作为闽侯人,我有幸成为王老的同乡与同行,按王老的话来讲,我们结下的是忘年之交。十多年来,王老渊博睿智的学识、勤慎治学的精神与磊落光明的品格一直影响与激励着我。从朋友处得知王老的追思会于12月4日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举办,我连夜向局领导请假,买好福州至北京的往返机票,并带上撰写的“文博名宿,风雨铸丹忱,力为民族存传统,图绘大树一棵留佳话;闽疆硕望,枌榆萦清梦,共仰家山挥椽笔,欣书荔支二赋寄情深” 挽联,匆匆地坐上了福州直达北京的飞机。但遗憾的是,王老的追思会推迟到8日才举行,我于6日返回闽侯却未能参加。
洒丹青  敬先贤  桑梓情深
       1998年,我正在修葺李纲陵墓,准备在墓前埕辟建碑廊,邀请名人名家赋诗题词,借以宣扬李纲爱国思想,宏拓陵园规模。经好友卢为峰引荐,我认识了王老。王老知晓我的意图后,很赞赏我的做法,并欣然命笔题写“忠义凛然”四个大字。之后,又恭录长达千字的《宋李忠定公荔支前后赋》。我给王老汇上3500元微薄的笔资。没过多久,王老寄来5000元钱和二封信。一封是给县文管会的,一封是给我的。他在信中说:“能为家乡古迹作书勒石是莫大荣幸,万无领取笔润之理。日前汇来500元,又告将为荔支赋酬谢3000元,襄即拟上书驰告,请勿汇来。转念万一发生误会,以为因嫌菲薄而璧谢,反而不美。故决定笔润拜领不误,而另筹芹献,顷已从邮局汇上伍仟元正,戋戋之数,无补土木营建。请代选荔支佳种、松柏茁株植于墓侧,藉表热爱家乡,尊敬前贤,保护古迹之意。”
       十几年来,王老乐为家乡山川名胜、前贤遗址、文物古迹以及闽人著述题词、题签,从不收取润金。福州鼓山、闽王纪念馆、严复故里、侯官城隍庙、旗山万佛寺等地均留下他的墨宝。近年来,我的拙作《闽侯文物》、《闽侯清廉人物谱》、《李纲陵园胜迹》等都是他题签的。王老还为我及犬子的书房分别题写“好学敏求”、“放心学问”等横批。
你逼我写字  我逼你出书
          王老为李纲陵园书《宋李忠定公荔支前后赋》是2000年的事。那时我刚整修好李纲墓神道,又想在墓祠旧址复建李公祠堂,以作为李纲事迹展览与陵园管理之所,并设计在大厅墙上镶嵌一块李纲在闽中写下的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宋李忠定公荔支前后赋》碑。王老很赞成,并表示愿意为之“试写”。之后,我把设计好的大小规格寄去,盼望着早日拜读到王老所书的《宋李忠定公荔支前后赋》。每过一段时间,我或去电,或呈书,询问荔支赋书写的进展情况。那年王老已经86岁,我深知如此催促似有不恭之嫌,但我还是忍不住迫切的心情。后来我才知道,当时的北京天气炎热,酷暑难耐,为了写好《宋李忠定公荔支前后赋》,王老的夫人袁荃猷几易稿样,陪伴着王老铺纸磨墨,而王老则每天凌晨起床伏案挥笔,整整花了三个月时间。王老那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使我深受感动,同时,也为自己如此的“逼写”言行感到汗颜。
          时光荏苒,倏忽二载有余,顷接王老来信说:“属书荔支两赋,交卷将三年,已很久未闻修葺陵墓及刻碑事。……我今年89足岁,在有生之年,如能见到一份拓本,固所愿也。”拜读信函,我内心难受之极,陷入无尽的沉思。记得就在我接到王老墨宝后没几天,曾答应赞助我复建李纲墓祠的企业家,因生意失败而无法兑现当初的承诺。而我位卑职微,月薪有限,对于立碑所费巨资无能为力,一时间不知所措。几经思量后,我还是拿起电话,告诉王老夫妇,年前一定会把两赋碑的拓片奉上。巧的是,我的中学老师、企业家林南榕先生莅临舍下,交谈中他了解到我的苦衷,当下献资2万元人民币以解我的心忧。2003年8月,我将《宋李忠定公荔支前后赋》碑的拓片呈送北京芳草地迪阳公寓王老夫妇的手中。他俩见了非常高兴,连声说:“刻得好,刻得好,谢谢!”见到他们高兴的样子,我如释重负,也有些激动,说:“有机会我还想把它编印成册,流传于世。”不料,我一时的“口出狂言”,成为王老逼我出书的藉口。
           2004年11月,拙作《图说闽侯文物》出版,给王老寄上一本。王老看后来信说:“收到大作《图说闽侯文物》,印得十分豪华漂亮,可喜可贺。多谢!多谢!前悉准备将拙书荔支赋影印成册,不知开始否?不论白纸黑字或黑纸白字,都应当比大作简单许多。不知我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否?垂老之心情,当蒙谅解见原为幸。”读信后,容不得我过多的考虑,一方面联系出版社,设计编排;一方面筹措出版费。对月薪菲薄的我来说,要花费4.5万元的出版费谈何容易!幸运的是,就在我身置尴尬境地的时候,县政府领导与省文史研究馆卢美松馆长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王世襄书宋李忠定公荔支前后赋》一书终于在2005年2月,正式由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随即,我给王老寄上100本。他接到后很高兴,在回信中说:“荔支赋两箱收到无误,此间各位看了都认为印得很好。”几天后,他又打电话给我,风趣地说:“两赋我是被你逼得写出来的。你逼我写字,我逼你出书。假如你当初没有逼我,恐怕这两赋我也写不出,我非常感谢你!但你也要感谢我,如果我没有逼你,这本书还不知道何时何月才能出来呢。”值得欣慰的是,《王世襄书宋李忠定公荔支前后赋》这本书如今成为王老唯一的一本以书法形式传世的作品。
美食家的“白粥配肉松”
        王老是一位懂吃、会做、善品评的美食家,在圈内有“烹调圣手”之称,为美食家汪曾祺所推崇。王老晚年有关美食方面的著述,亦获得大家的好评。因此,他曾受邀担任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顾问。在京城文化圈内,王老自备厨具、原料,骑自行车到好友家献艺的轶闻趣事广为流传。但是王老晚年的生活却极为平实简单,不崇尚奢华的饮馔,主张“好菜在口味,不在原料贵贱”。王老喜欢用家乡的红糟当配料,糟熘鱼片、糟煨茭白、糟煨冬笋、糟蛋海参等都是他的拿手菜。他还喜欢吃福州花巷的肉松,由于年纪大了,身患痛风等疾病,加上牙齿又不好,一日三餐多喝白粥,配肉松既简单又省事。1998年至2007年间,我曾多次为王老寄去花巷肉松,他除一小部分送人外,多自己配食。“白粥配肉松”曾一度成为这位美食家的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然而,2007年底,王老突然来电告之:“以后肉松不要买了,变味了,想是假的。”我无言以对。后来,当我向朋友提及此事时,朋友告诉我,或许工艺还是老工艺,只是猪已不是当年的猪了,我恍然大悟!
       我所认识的王老世襄先生,他不仅是一位穷探深究、学富五车、耿直正义的学者,更是一位至情至性的普通老人。王老谢世将近半载,写此文以记怀念之情。(  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