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宅古村落VS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内容更新时间:2011-02-11 14:48:42来源:闽侯乡音报

明代白沙怨命桥

清代古建筑院埕圆明院

汶溪石柱湾摩崖诗刻

清梧桐下碇步桥

      阜宅古村落主要包括新坡村永奋永襄厝古民建筑群、上寨村明代江立铿、清代江宗伦厝等13座明清古建筑和以洋中村江章玎厝为代表的清代古民居聚落,其特点就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材考究、雕刻精美;四周围筑以土墙,具有避风防火、防盗、防寒的作用;连片成群,形成一定的规模,且相对完整地保留地方传统风貌。

 

起源追溯至四千年前

 白沙镇地处我县西部,闽江横贯其南,因河道屯积大量石英砂而得名。溪头遗址考古发掘资料表明,4000多年前白沙濒临东海,这里就有先民聚居,从事渔猎和原始农耕。溯自唐宋,以迄明清,白沙都是福州西部水陆运输的交通要道,多少进京赶考的学子、多少冠盖名士从这里经过,至今还保留下不少遗迹与传闻。
 如今的白沙,已形成以阜宅古村落为主体,以寺庙、宗祠、民居、桥梁、墓葬、石刻等文物古迹为辅的历史文化名镇格局。除此之外,汤院温泉、上寨古村聚落、新坡江氏古民居、联坑远济桥等也是名声在外,是福州近郊旅游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这里四季温润,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盛产果蔬。白沙风情浓郁,民风淳朴,生活富庶,社会和谐。乡间至今还保留有“划旱船”、“迎泰山”、“对山歌”、“拗九粥”、“锣鼓表演”等民俗活动,为这一方土地平添了不少生活情调与气息。

阜宅古村落震撼登场
      白沙的阜宅古村落主要包括新坡村永奋永襄厝古民建筑群、上寨村明代江立铿、清代江宗伦厝等13座明清古建筑和以洋中村江章玎厝为代表的清代古民居聚落,其特点就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材考究、雕刻精美;四周围筑以土墙,具有避风防火、防盗、防寒的作用;连片成群,形成一定的规模,且相对完整地保留地方传统风貌。
 永奋永襄厝古民建筑群位于白沙镇新坡村西北,以永奋永襄厝为中心,辅以江孝启等四兄弟所建四座民居,规模宏大,用材考究、建筑奇巧,它是县内现存建筑规模较为壮观、具有一定地区代表性的古代民居聚落之一。
 永奋永襄厝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总面积约有1万平方米。厝依照福建地区“门前有水、财源滚滚”、“朝向正南,人丁兴旺”的习俗风气,选择坐北朝南的方位和靠山面水的地理环境。中轴线由南至北顺势建有五幢建筑,每幢均由主座、前后厢房、前后回廊等组成,布局严谨,井然有序。前三幢为江永奋所建,主座面阔五间,进深七楹,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中间为厅堂,左右对称分列官房、下间;官房、下间前辟廊斗。主座两侧辟有梯弄,与土墙间隔,便于通风防火防湿。在主座西侧,建筑有规模略小的前后二幢宅院。宅院亦由正座前后厢房、前后回廊、后房等双层楼阁式组成。正座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周围筑以风火墙。后二幢为江永襄所建,主座构筑形式与前三幢大同小异,只是西侧配有书房、闺楼、花园而已。它们布局灵活自由,错落相间有致,或轻巧活泼,或曲折多姿,或素淡幽雅,或朴茂古雅,使单调的宅院,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
 这个江氏兄弟住宅的最大的特点首先是厅堂高大宽敞,巨梁木柱,出檐深远。由前及后,逐层高大。最后一幢厅堂,宽达9米,深逾20米,高约10米。如此宽敞的厅堂,为敬神祭祖、举行婚丧宴庆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大厅内的梁柱十分粗大,每根径多达60公分。尤其是厅前三根直透扛梁,长逾10米,径约80公分,这样硕大的杉木扛梁,实属罕见。其次,宅院内木雕十分精妙,不饰彩绘,格调高雅。无论是插屏、椽头、门窗、格扇等等,还是外露的斗拱、雀替、梁枋等都展现木匠高超的雕刻技艺,令人赞叹。从雕饰内容来说,有人物故事、飞禽走兽、山水花鸟、几何图案等等,丰富多彩;雕刻技艺有线刻、影刻、浮雕、圆雕、透雕,都极尽精雕细刻之能事。其三,用材量多且考究。江厝除使用大量巨大杉木外,石材用量亦很惊人。宅院内的天井、台阶、厅堂、通廊等地面多以平整的长方形大块石板铺设,大者如厅堂前廊石板,长达6米,宽80厘米,厚30厘米,重2-3吨。铺设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这些石材均为闽南所产,这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其所费工力、财力也是十分惊人的。
 除此之外,阜宅古村落还包含有上寨村古民居聚落和洋中村古民居聚落。上寨村古民居聚落包含明代江立铿厝、清代江宗伦厝等13座明清古建筑群和本族祖祠、本境大王庙等;洋中村民居古聚落是以江章玎、江章琳厝为代表的清代民居及神山寺等。

文物古迹星罗棋布
 白沙境内文物古迹众多,除上述阜宅古村落外,境内更有许多文物古迹名声在外:有连绵山瓷窑址,发现于1982年,遗址面积约5000平方米。采集标本有黑釉、青瓷、白瓷等碗、盏、杯瓷片和匣钵、垫饼等窑具;清代建筑院埕圆明院,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坐北向南。有山门、大殿和偏殿。大殿主祀如来佛,偏殿主祀华光大帝和齐天大圣,山门前左右立元、清石碑;汶溪石柱湾摩崖诗刻,在白沙镇汶溪村北约100米长方体岩石上,全文曰:“石铺三万尺,利便几千人。要问嵩山路,抬头上青天。”落款“绍兴壬申三月,漫僧彦琛谨题。”此段诗刻道出当年修建大道的浩大工程及便民往来之意义;清代上寨神山寺,占地面积900平方米,由戏台、看楼、过亭、钟鼓楼、大殿等组成;清代梧桐下碇步桥,全长40多米,计60多碇。石碇底下的河道用卵石砌筑成滚水坝,高约1.5米;明代白沙怨命桥,双孔石拱桥,南北走向。全长27、宽1.9米。桥堍和桥墩以山石为基,再用石块垒砌。桥孔用券石起拱,两桥孔大小不一,跨径不同,南孔呈半圆状,北孔呈马蹄状,桥两端各铺设十余级石阶。桥北引桥与桥身平面呈曲尺状,因地制宜,设计巧妙……(本报记者 曾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