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济宫碑取材于南京阳山
内容更新时间:2011-01-04 16:48:44来源:闽侯乡音报

灵济宫碑鳌座宫碑。

用阳山石材雕凿的明孝陵神道骆驼。

灵济宫碑。

用阳山石材雕凿的路石。

南京明城墙铺地石。
灵济宫位于闽侯县青口镇青圃村金鳌峰,始建于五代闽国。明永乐十五年(1416),因青圃青草医曾神孙治好了永乐帝疑难重症后,推言医术为南唐徐知证、徐知谔二王神授。永乐帝为感“二王”救命之恩,在青圃旧庙址敕建灵济宫,御制灵济宫碑、亭。
碑立在灵济宫前埕东南侧。亭系16柱重檐攒尖顶木构方亭,为保护碑而建,构筑奇巧,规模壮观。它保留明代北方宫廷建筑风格,又融入南方文化内蕴,是研究我国古代宫廷建筑和南、北方明代建筑的异同以及宗教建筑等宝贵的实物资料。
碑通高6.2米,宽2.09米,厚0.65米。顶呈半圆形,两旁雕饰有盘龙纹样,亦称“赑屃碑首”,中篆额“御制洪恩灵济宫之碑”。边框饰以青龙图案。碑竖立在鳌座上,以整块石材凿成,高1.90米,长4米,宽2.52米,厚实硕大,雕刻精致。据估算,碑体有20多吨重。碑文分记与赞。记的是建宫立碑缘由;赞的则是徐知证、徐知谔二王的神绩。碑文为明成祖所撰,内阁首辅解缙书丹。文辞优美,书法精湛。
自2006年6月灵济宫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之后,名声日噪。但由于个别媒体不是从正面来宣传灵济宫碑的文物价值,而是“别开生面”,把灵济宫碑所谓“碑石流血”的传闻炒得沸沸扬扬。甚至为了“情景再现”,用红药水喷洒碑石。此行为不仅愚弄了百姓,更破坏了文物。灵济宫碑石材产于何地?民间传言的“碑石流血”到底何谓?此结系于笔者心中。
今年11月初,笔者应邀参加在南京举办的“2010年古桥研究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期间,笔者得暇走访了有关部门,并对南京石材作了初步调查。根据当地一位的士司机提供的信息,我先后考察了明孝陵、明古城墙等文物景点。
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坐落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它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笔者实地考察中发现,规模宏大的明孝陵大金门、神功圣德碑以及排列在800多米神道两侧的石像生等,所用的石材与灵济宫碑材质相同。
南京明代古城墙为我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与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被称为继我国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城墙以硕石为基,巨砖为墙,厚实坚固。笔者注意到,城墙所用的基石与路石,多为灵济宫碑所使用之石材。
笔者对明孝陵、古城墙所用石材与灵济宫碑之石材进行认真地辩识与比较,发现它们多数石材无论是石表呈色、纹理,还是质地、硬度等方面基本一样。它们均属石灰岩,质地相对要比花岗岩等松软些,易于开凿与雕塑。在古城墙的石阶、石基和明孝陵大金门、神功圣德碑上,还发现被随意刻划、人为钻凿的痕迹与灵济宫碑所遭受的钻凿、刻划留下的痕迹如同出一辙。此种石材色彩丰富,或浅褐、或绀红,或桔黄,或淡紫,自然天成,相得益彰。其中还呈现出深红、米黄、紫褐、金黄等不同的“筋脉”纹路,红的似“斑斓血丝”,黄的如“金线缠绕”,这些由不同矿物质形成的石中“筋脉”巧色,给石材平添了不少生机与情趣。石材经踩磨或抛光后,表面晶莹亮泽,温润可人。从以上几处可以发现,该石材如果没有踩踏与磨光,其表面如同一般的花岗岩,人们就很难品赏它那独有的魅力与神采。明孝陵、明古城墙所用的石材色彩丰富,灵济宫碑所用的石材只不过是明孝陵、明古城墙其中的一种而已。据方志记载,明孝陵、明古城墙石材均取于南京市东郊汤山镇西北的阳山,称为“阳山碑材”。笔者通过对明孝陵、明古城墙的实地考察,可以推断,灵济宫碑的石材也是取材于南京汤山镇之阳山碑材。这与《徐仙真录》书上所记载灵济宫碑系“南京凿石碑并龟趺,航海而来”可以相映证。
值得一提的是,阳山碑材开采于明代以前,并成为南京地区颇具规模的采石场之一。明永乐三年(1405),朱棣起兵夺得他侄儿的帝位后,为笼络人心,稳定政局,便决定选一巨型石碑来记录朱元璋的丰功伟绩。于是,他征集了全国上万工匠,在阳山开凿了3块碑材组成巨碑。其中碑座高17米,宽29.5米,厚12米;碑额高10米,宽22米,厚10.3米;碑身高51米,宽14.2米,厚4.5米。将此3块碑材按碑式垒起,总高度达78米,有3万多吨之重,可谓举世罕见,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碑。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朱棣如此劳民伤财之举却未果而终,那些巨大的碑材至今仍弃置在阳山之南麓。
那么,灵济宫“碑石流血”又是怎么回事呢?笔者认为:其一,是人们的幻觉:灵济宫碑鳌座历经数百年时光,小孩大人爬上爬下无意的磨擦,碑面“筋脉”更加明显清晰,如遇上连绵霉雨,石表光亮潮湿,滋生水珠,石上红褐色的条条“筋脉”便特别晶莹通透。水珠在龟趺弧面背上流动滑落,那龟背上的“筋脉”如同殷红般的鲜血给人们产生幻觉,似流淌的血液。其二,灵济宫是神祗之地,主事者为聚集更多人气,加以渲染与神化,以促使香火更加兴旺罢了。( 曾江 文/图)
碑立在灵济宫前埕东南侧。亭系16柱重檐攒尖顶木构方亭,为保护碑而建,构筑奇巧,规模壮观。它保留明代北方宫廷建筑风格,又融入南方文化内蕴,是研究我国古代宫廷建筑和南、北方明代建筑的异同以及宗教建筑等宝贵的实物资料。
碑通高6.2米,宽2.09米,厚0.65米。顶呈半圆形,两旁雕饰有盘龙纹样,亦称“赑屃碑首”,中篆额“御制洪恩灵济宫之碑”。边框饰以青龙图案。碑竖立在鳌座上,以整块石材凿成,高1.90米,长4米,宽2.52米,厚实硕大,雕刻精致。据估算,碑体有20多吨重。碑文分记与赞。记的是建宫立碑缘由;赞的则是徐知证、徐知谔二王的神绩。碑文为明成祖所撰,内阁首辅解缙书丹。文辞优美,书法精湛。
自2006年6月灵济宫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之后,名声日噪。但由于个别媒体不是从正面来宣传灵济宫碑的文物价值,而是“别开生面”,把灵济宫碑所谓“碑石流血”的传闻炒得沸沸扬扬。甚至为了“情景再现”,用红药水喷洒碑石。此行为不仅愚弄了百姓,更破坏了文物。灵济宫碑石材产于何地?民间传言的“碑石流血”到底何谓?此结系于笔者心中。
今年11月初,笔者应邀参加在南京举办的“2010年古桥研究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期间,笔者得暇走访了有关部门,并对南京石材作了初步调查。根据当地一位的士司机提供的信息,我先后考察了明孝陵、明古城墙等文物景点。
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坐落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它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笔者实地考察中发现,规模宏大的明孝陵大金门、神功圣德碑以及排列在800多米神道两侧的石像生等,所用的石材与灵济宫碑材质相同。
南京明代古城墙为我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与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被称为继我国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城墙以硕石为基,巨砖为墙,厚实坚固。笔者注意到,城墙所用的基石与路石,多为灵济宫碑所使用之石材。
笔者对明孝陵、古城墙所用石材与灵济宫碑之石材进行认真地辩识与比较,发现它们多数石材无论是石表呈色、纹理,还是质地、硬度等方面基本一样。它们均属石灰岩,质地相对要比花岗岩等松软些,易于开凿与雕塑。在古城墙的石阶、石基和明孝陵大金门、神功圣德碑上,还发现被随意刻划、人为钻凿的痕迹与灵济宫碑所遭受的钻凿、刻划留下的痕迹如同出一辙。此种石材色彩丰富,或浅褐、或绀红,或桔黄,或淡紫,自然天成,相得益彰。其中还呈现出深红、米黄、紫褐、金黄等不同的“筋脉”纹路,红的似“斑斓血丝”,黄的如“金线缠绕”,这些由不同矿物质形成的石中“筋脉”巧色,给石材平添了不少生机与情趣。石材经踩磨或抛光后,表面晶莹亮泽,温润可人。从以上几处可以发现,该石材如果没有踩踏与磨光,其表面如同一般的花岗岩,人们就很难品赏它那独有的魅力与神采。明孝陵、明古城墙所用的石材色彩丰富,灵济宫碑所用的石材只不过是明孝陵、明古城墙其中的一种而已。据方志记载,明孝陵、明古城墙石材均取于南京市东郊汤山镇西北的阳山,称为“阳山碑材”。笔者通过对明孝陵、明古城墙的实地考察,可以推断,灵济宫碑的石材也是取材于南京汤山镇之阳山碑材。这与《徐仙真录》书上所记载灵济宫碑系“南京凿石碑并龟趺,航海而来”可以相映证。
值得一提的是,阳山碑材开采于明代以前,并成为南京地区颇具规模的采石场之一。明永乐三年(1405),朱棣起兵夺得他侄儿的帝位后,为笼络人心,稳定政局,便决定选一巨型石碑来记录朱元璋的丰功伟绩。于是,他征集了全国上万工匠,在阳山开凿了3块碑材组成巨碑。其中碑座高17米,宽29.5米,厚12米;碑额高10米,宽22米,厚10.3米;碑身高51米,宽14.2米,厚4.5米。将此3块碑材按碑式垒起,总高度达78米,有3万多吨之重,可谓举世罕见,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碑。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朱棣如此劳民伤财之举却未果而终,那些巨大的碑材至今仍弃置在阳山之南麓。
那么,灵济宫“碑石流血”又是怎么回事呢?笔者认为:其一,是人们的幻觉:灵济宫碑鳌座历经数百年时光,小孩大人爬上爬下无意的磨擦,碑面“筋脉”更加明显清晰,如遇上连绵霉雨,石表光亮潮湿,滋生水珠,石上红褐色的条条“筋脉”便特别晶莹通透。水珠在龟趺弧面背上流动滑落,那龟背上的“筋脉”如同殷红般的鲜血给人们产生幻觉,似流淌的血液。其二,灵济宫是神祗之地,主事者为聚集更多人气,加以渲染与神化,以促使香火更加兴旺罢了。( 曾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