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兽面纹双兽耳铜簋
内容更新时间:2010-12-10 22:40:53来源:闽侯乡音报
文物类别 铜 完残程度 完整 尺寸 高6.3 cm,口径7.2 cm,腹围23.2 cm,足径5.6 cm
侈口,鼓腹,圈足。双兽耳,垂长珥,腹部饰变形兽面纹,圈足饰夔龙纹。器身布满绿锈,口沿处可见铜质为红铜。
相关链接 >>>
簋,是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器具,也是商周时期的重要礼器。自商代开始出现,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到了西周时期,奴隶主制定出整套礼制,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由于礼制的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所谓“藏礼于器”。这类器物叫作“青铜礼器”,简称“礼器”,或称“彝器”。
青铜礼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可分为食器、酒器、乐器、主礼器等类。簋则算是其中的食器。据何休注《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意思就是说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簋则伴随着礼器中最重要的器种之一的鼎一起出现,奇数的列鼎往往与偶数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九鼎与八簋相配、七鼎配六簋……。
簋盛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时期。形制多样,变化较大。青铜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
商代的簋形体厚重,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两耳或无耳。器身多饰的兽面纹,有的器耳做成兽面状,饰以云雷、乳钉等纹饰,少数为素面或仅饰一二道弦纹;西周除原有式样外,又出现了四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三足簋等各种形式,部分簋上加盖。春秋时期,簋的铜胎变薄,花纹细碎,有的簋盖铸成莲瓣形。战国以后,簋极少见到。
青铜礼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可分为食器、酒器、乐器、主礼器等类。簋则算是其中的食器。据何休注《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意思就是说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簋则伴随着礼器中最重要的器种之一的鼎一起出现,奇数的列鼎往往与偶数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九鼎与八簋相配、七鼎配六簋……。
簋盛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时期。形制多样,变化较大。青铜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
商代的簋形体厚重,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两耳或无耳。器身多饰的兽面纹,有的器耳做成兽面状,饰以云雷、乳钉等纹饰,少数为素面或仅饰一二道弦纹;西周除原有式样外,又出现了四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三足簋等各种形式,部分簋上加盖。春秋时期,簋的铜胎变薄,花纹细碎,有的簋盖铸成莲瓣形。战国以后,簋极少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