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鎏金铜带盖执壶 清鎏金铜爵

内容更新时间:2010-12-06 11:20:18来源:闽侯乡音报

铜爵侧面。

器身通体鎏金,花纹精细。

壶盖及颈部刻着缠枝花纹。

壶盖顶上的狮钮栩栩如生。

清鎏金铜爵

文物类别   铜器  完残状况   鎏金磨损
尺寸  通高12.1 cm,口径5.3~9.7 cm

    元宝形口两头高,口沿正中立双柱,三细长足。柱下腹部开光浮雕折枝梅花图案,元宝形口沿外壁崭刻缠枝花纹,黄铜,通体鎏金,制作精良。

清鎏金铜带盖执壶

文物类别   铜器  完残状况   鎏金磨损
尺寸  通高29 cm,口径4.3 cm,腹围29.5 cm,底径10.2 cm

    器形修长,小喇叭口,凸唇子口,细长颈略内敛,溜肩,圆鼓腹,下接可转动圈足,细长弯流,扁条形柄弧度大且夸张,上高出盖顶,有小环可系绳与盖相连,下部分则上卷出一如意头装饰。盖笠形顶微鼓,狮钮。壶的腹部双面开光浮雕折枝梅花图案,口沿与腹底各崭刻卷草纹,壶盖及壶的颈部、腹部开光外崭刻缠枝花纹,圈足镂空心形,如意头的面上崭刻叶脉纹。黄铜,通体鎏金,制作精良。

 

相关链接  >>>

      执壶,又被人称作“注子”、“注壶”,是茶具、酒具的一种。它的造型是由青铜器演变而来,早在南北朝的早期青瓷就已经出现执壶的造型。唐宋两代,它们更多以酒具的身份出现在金银器皿中。唐代时,执壶开始被人们大量生产和使用,制作日益精细,款式多样单流嘴就有短流、长流、曲柄、直柄等数种;五代至北宋期间器身渐高,有的通体多压4~6条瓜棱,流渐趋细长微曲,曲柄高于壶口,平底变为圈足并多有注碗相配;元代时多为玉壶春瓶式,弯流与壶颈之间以S形饰件相连;明、清之后,造型增多,多用作茶具。唐宋时,越窑、长沙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繁昌窑、磁灶窑等均大量烧造。元明清时期,以景德镇烧制的青花器为多,龙泉窑也生产部分青釉制品。
      执壶的器型结构精简干练,壶身主体采取了瓶的形状。如果把盖子、柄(把手)、流(壶嘴)都省略去,它便是一只美丽的花瓶。这只花瓶口小、颈长、肩削、腹重、足底短小而踡缩,圈足宛然一只玉壶春式的花瓶,瓶的重心在下半部,造型沉稳。其他附件则是为了使这个美丽的瓶状器物具有壶的作用而加上去的。
      壶嘴的设计对于线的运用非常流利,在造型上是使一条向上斜挑起来的弧线,从执壶壶身的一端向空间延伸开去,略呈抛物线形状。壶嘴的顶端和壶身保持较大的距离,构成大约30°的锐角。同时顶端微细,增加了自然飘洒的感觉,避免了突兀钝重的缺点。壶身另一面的把手像一条彩结一样,滑腻而婉转地附在壶身上。有的执壶还在把手的两端塑造成如意形图案,表示它不是和壶身生硬接上去的,而是从应用出发,又顾及到审美要求的一种配合。同时还对称地调整了壶嘴和壶身的关系,使它左右均衡,不偏不倚,重心适宜。
      执壶附件的次要部分是壶盖以连在壶嘴和壶颈之间的云形托子,还有壶身下面的底足,底足把壶身托住,使它的主要部分更加明显,起着连接作用的一块云形托子,安排灵巧而适当。它和把手对称起来,补充了壶嘴上部和壶身之间的空隙,使向上斜挑出去的壶嘴稳定下来,改变了壶嘴孤单细弱的情况,同时还增加了装饰的美。而且因为壶嘴细长,有了这个饰件还可以在烧造时防止壶嘴变形。而这种立体图案,这种空间艺术是完全服从使用的需要,不是单纯为了追求装饰的美才这样做的。
      现代,执壶逐渐演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茶用具。它的样式繁多,常见的有“秋梨”、“扁柿”、“一把抓”、“马蹄”、“铜钟”、“圆西瓜”等。
      爵可以说是最早的酒器,功能上相当于现代的酒杯。流行子夏、商、周。爵的一般形状,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鋬,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此为各时期爵的共同特点。(记者  曾致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