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江单脚蛏
内容更新时间:2010-12-06 10:59:52来源:闽侯乡音报
尚干淘江是出产单脚蛏的著名流域,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清进士林履端在《尚干乡土志》中这样描述他的故乡:“江中多鱼虾,次则蟛蜞,又次则独脚蛏,产于崩田岸边。冬后,乡人售单脚蛏者颇多。余如鳗蟹、田蛙之属,率皆肥脆甘美,确有下酒之资。”
这里所提到的单脚蛏,是一种稀有的经济贝类,生产在与海水交界的淡水水域,学名叫中国淡水蛏,又名河蛏。其外形如海产蛏,唯个体略小,壳薄如纸,显得玲珑剔透,而且两口吸水管联在一起,故名。单脚蛏肉嫩味美,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是宴席上的名贵佳肴。
单脚蛏喜欢生长于硬地崩岸,忌于淤泥沙地。它是用斧足移动爬行,有时钻土深度可达20厘米。外壳上端与吸水管时常露出水面,进行排气,或吸食浮质食物。单脚蛏雌雄异体,不容易区别。进入冬季后,生长迅速,俗语说:“冬节前如小簪,节后大如箸,小寒大寒大如指。”清明前后是繁殖时期,俗称烂肚。特殊年份没有海水侵入,虽然伏天,市上也有单脚蛏出售,但味逊肉瘦。
20世纪80年代,专家开始调查中国淡水蛏在我国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中国淡水蛏只产于闽侯县尚干镇淘江里,而且仅分布在泮洋后至洋下湾这段约4000米的江河内。
作为可食用经济贝类,以前每年6至8月,岸边江底即可见到蛏苗,入冬后迅速生长,到翌年1至4月,便是捕捞单脚蛏旺季。一艘艘小船穿梭波光粼粼的淘江上,热闹异常。一根根长柄铁耙抛入江中,此起彼入,挖出河土,拣取淡水蛏,在清水中漂去泥沙,一只只单脚蛏鲜润光亮。捕蛏时间要选在低潮憩流时。因为潮涨后,水流速度增加,江水扰动,淡水蛏就潜入底层,挖捞不便。20世纪50年代,尚干单脚蛏日产量高达数百斤。
尚干捕食单脚蛏的历史,始于宋宝祐年间(1253~1258)。据传,尚书干官林津龙告老还乡后,常邀一些亲朋好友泛舟淘江,品尝单脚蛏,酌酒吟唱。“溯流天与一帆风,蓬底开樽笑语同”,道出了那时美好悠闲的心境,而单脚蛏亦随着这位尚书干官而名声远播。
烹食单脚蛏是一门艺术。它与海产蛏不同,应当先烧开水,然后用漏瓢盛蛏,放在沸水中一泡即起,再放入预先调好的黄酒、葱花、酱油、白糖、麻油、生姜、味精等七味调料中,搅拌均匀后即可食用。单脚蛏因壳脆薄只可口吸。不熟悉食法的,常常口咬手剥,则壳破肉粘,难于上口。
单脚蛏肉脆味美,滋阴补体,深为人们所喜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回到家乡尚干,如遇上单脚蛏收成季节,必定要品尝一下这独特的故乡风味佳肴。旅外还乡的族亲,总忘不了捎上一些单脚蛏干以馈赠亲朋好友。
近年对淘江的实地调查发现,由于江水的污染,加上人为的过量捕采,如今很难见到单脚蛏的踪迹,整个种群濒临灭绝的威胁。为挽救中国淡水蛏的命运,专家们进行了种种试验,可喜的是,目前基本上掌握了人工繁殖中国淡水蛏的技术,不久可以推广繁殖。
摘自《闽郡南案五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