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珠石传说
内容更新时间:2010-11-29 09:00:28来源:闽侯乡音报
《八闽通志》是我省存世较早的一部全省地方志,由明代黄仲昭修纂。其中有一段记载引起笔者的好奇:“甘蔗洲在府城西北十五都江心。上有马仙宫、骊珠石。”大家都知道,甘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非在闽江江心,甘蔗洲在江心这种说法不免让人心存疑问。就此问题笔者曾经查阅了史料记载,然后经过反复稽考与论证,结果证实历史上确有其事。
关于马仙宫典故,福建《民俗志》有载:福建地方神灵马天仙,又称马仙姑,俗名马五娘。相传马五娘出嫁前突遇未婚夫病故,为奉侍公婆她从此不嫁,膝前至孝直至公婆寿终。马五娘去世后,人们感其孝心,奉之为神,故民间多立庙崇祀。《闽都记》云:“马仙宫在甘蔗洲,祀马仙。宫前有井,岁旱不竭。宫之北,有五显庙。”据称旧时甘蔗百姓遇到旱灾,多到马仙宫祈雨,相传十分灵验。
笔者的好奇心不是出于上述两者,而在于骊珠石。也许是自己孤陋寡闻,记载中所指的骊珠石到底为何物?具体位于何处?曾经有过哪些传奇故事?后来经过一番探寻,总算对骊珠石的历史记载有了一定的了解。
据说出自骊龙颔下的龙珠曰骊珠。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现实中龙珠是不存在的。现在大家所说的骊珠,多是人们将一些美丽的圆状物比拟为骊珠,如珍珠、露珠、杨梅、龙眼等。所谓的骊珠石,则是人们赋予某一块石头的美称。就笔者目前所知,除了记载甘蔗洲有骊珠石外,人称“浙江小庐山”的杭州富阳永安山也有一处。这两处骊珠石共有一个特点,传说中都跟明太祖朱元璋以及和禅寺有关。
相传座落在富阳永安山骊珠石旁的妙智寺建于唐朝。元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率十万大军征战婺州时曾来到妙智寺。起先寺僧不认识朱元璋,他便在寺壁上题诗一首:“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腥腥。山僧不识英雄汉,何用叨叨问姓名。”寺僧一初知此人非等闲之辈,马上答诗一首:“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惟恐鬼神愁。忙将法水轻轻洗,犹有余光射斗牛。”一初熟读春秋经史并善于吟诗作对,朱元璋与他相识后,经常在寺旁骊珠石上与其一起谈论国事、吟诗下棋,关系十分融洽。史载,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出身最为卑微的皇帝,曾经当过乞丐。他在南京登上九五之尊后,并没有忘记与寺僧一初在骊珠石旁相聚的时光,一初得到他的信任和恩赐,后入住南京报国寺,成为一代高僧。此乃僧人、帝王与骊珠石有关的一段传奇故事。
那么激起笔者好奇心的甘蔗洲骊珠石又有哪些神奇传说呢?说来也巧,甘蔗洲骊珠石的传说竟然同样跟朱元璋有关联。当地民间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古时候昙石山四面环水,珠岩寺居高临下矗立在闽江边上。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乘船南下经过此地时,忽然从水中冒出一块岩石挡住了官船的去路,使船无法前行。朱元璋见状惊奇不已,逐下令船队靠岸停泊,然后亲自上岸进寺探问,在与寺僧作一番交谈之后,见天时已晚,朱元璋便入宿寺内。当晚朱元璋赐这块奇异的岩石名“骊珠石”,古寺则名“珠岩寺”。当然,象这种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虽然惊奇动人,其情节一般多属虚构。
为了探个虚实,数日前,笔者慕名来到了昙石珠岩寺。环视寺院四周,珠岩寺座落在一座约7米高的小山包上。寺的西南面是一条小路和一条干涸的河道,西北面紧挨着昙石山博物馆,东面与昙石境、昙石黄氏祠堂为邻。珠岩寺坐北朝南,土木结构,二进布局。内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阁、左右厢房。大殿主供如来三宝、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两侧摆放十八罗汉;后有西方三圣;尚供有四大天王、观音等菩萨。相传历史悠久的珠岩寺始建于南宋庆元年间,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近年来经过不断的修缮,面貌已焕然一新。古朴尊严的珠岩寺规模虽然不大却名声在外,到此祈福许愿的善男信女可谓是络绎不绝,香火不断。笔者在寺的四周巡视了一番,没有见到传说中的骊珠石。只见一株古榕树长在寺的西面,圆形的树冠象一把绿色的巨伞遮住了寺的一角,这给掩映在树荫下的古寺平添了几许清幽。
正当笔者感到纳闷的时候,恰好遇到一位当地老者。说明来意后,他兴致勃勃地讲起了骊珠石的历史。原来珠岩寺下方现已干涸的河道旧时候是一条又宽又深的江,古时候江畔设有船埠码头。这里曾经是附近四里八乡的货物集散地,甘蔗与关源里一带的物资大都运到这里的墟集里交易,然后通过闽江水路运往四面八方。记载中所说的骊珠石旧时候就在码头边上,几块岩石呈裸露状重叠在一起耸立在河畔,因形状奇特被人誉为骊珠石而被载入了史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地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河道淤积后昔日的骊珠石已难觅其踪,这不免是一种遗憾。但令人欣喜的是,骊珠石的所在地昙石村,随着昙石山遗址的开发建设,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曾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示范村”等多项光荣称号。如今的昙石村,犹如一颗硕大无比的骊珠镶嵌在闽侯大地上,显得愈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陈英水)
关于马仙宫典故,福建《民俗志》有载:福建地方神灵马天仙,又称马仙姑,俗名马五娘。相传马五娘出嫁前突遇未婚夫病故,为奉侍公婆她从此不嫁,膝前至孝直至公婆寿终。马五娘去世后,人们感其孝心,奉之为神,故民间多立庙崇祀。《闽都记》云:“马仙宫在甘蔗洲,祀马仙。宫前有井,岁旱不竭。宫之北,有五显庙。”据称旧时甘蔗百姓遇到旱灾,多到马仙宫祈雨,相传十分灵验。
笔者的好奇心不是出于上述两者,而在于骊珠石。也许是自己孤陋寡闻,记载中所指的骊珠石到底为何物?具体位于何处?曾经有过哪些传奇故事?后来经过一番探寻,总算对骊珠石的历史记载有了一定的了解。
据说出自骊龙颔下的龙珠曰骊珠。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现实中龙珠是不存在的。现在大家所说的骊珠,多是人们将一些美丽的圆状物比拟为骊珠,如珍珠、露珠、杨梅、龙眼等。所谓的骊珠石,则是人们赋予某一块石头的美称。就笔者目前所知,除了记载甘蔗洲有骊珠石外,人称“浙江小庐山”的杭州富阳永安山也有一处。这两处骊珠石共有一个特点,传说中都跟明太祖朱元璋以及和禅寺有关。
相传座落在富阳永安山骊珠石旁的妙智寺建于唐朝。元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率十万大军征战婺州时曾来到妙智寺。起先寺僧不认识朱元璋,他便在寺壁上题诗一首:“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腥腥。山僧不识英雄汉,何用叨叨问姓名。”寺僧一初知此人非等闲之辈,马上答诗一首:“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惟恐鬼神愁。忙将法水轻轻洗,犹有余光射斗牛。”一初熟读春秋经史并善于吟诗作对,朱元璋与他相识后,经常在寺旁骊珠石上与其一起谈论国事、吟诗下棋,关系十分融洽。史载,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出身最为卑微的皇帝,曾经当过乞丐。他在南京登上九五之尊后,并没有忘记与寺僧一初在骊珠石旁相聚的时光,一初得到他的信任和恩赐,后入住南京报国寺,成为一代高僧。此乃僧人、帝王与骊珠石有关的一段传奇故事。
那么激起笔者好奇心的甘蔗洲骊珠石又有哪些神奇传说呢?说来也巧,甘蔗洲骊珠石的传说竟然同样跟朱元璋有关联。当地民间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古时候昙石山四面环水,珠岩寺居高临下矗立在闽江边上。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乘船南下经过此地时,忽然从水中冒出一块岩石挡住了官船的去路,使船无法前行。朱元璋见状惊奇不已,逐下令船队靠岸停泊,然后亲自上岸进寺探问,在与寺僧作一番交谈之后,见天时已晚,朱元璋便入宿寺内。当晚朱元璋赐这块奇异的岩石名“骊珠石”,古寺则名“珠岩寺”。当然,象这种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虽然惊奇动人,其情节一般多属虚构。
为了探个虚实,数日前,笔者慕名来到了昙石珠岩寺。环视寺院四周,珠岩寺座落在一座约7米高的小山包上。寺的西南面是一条小路和一条干涸的河道,西北面紧挨着昙石山博物馆,东面与昙石境、昙石黄氏祠堂为邻。珠岩寺坐北朝南,土木结构,二进布局。内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阁、左右厢房。大殿主供如来三宝、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两侧摆放十八罗汉;后有西方三圣;尚供有四大天王、观音等菩萨。相传历史悠久的珠岩寺始建于南宋庆元年间,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近年来经过不断的修缮,面貌已焕然一新。古朴尊严的珠岩寺规模虽然不大却名声在外,到此祈福许愿的善男信女可谓是络绎不绝,香火不断。笔者在寺的四周巡视了一番,没有见到传说中的骊珠石。只见一株古榕树长在寺的西面,圆形的树冠象一把绿色的巨伞遮住了寺的一角,这给掩映在树荫下的古寺平添了几许清幽。
正当笔者感到纳闷的时候,恰好遇到一位当地老者。说明来意后,他兴致勃勃地讲起了骊珠石的历史。原来珠岩寺下方现已干涸的河道旧时候是一条又宽又深的江,古时候江畔设有船埠码头。这里曾经是附近四里八乡的货物集散地,甘蔗与关源里一带的物资大都运到这里的墟集里交易,然后通过闽江水路运往四面八方。记载中所说的骊珠石旧时候就在码头边上,几块岩石呈裸露状重叠在一起耸立在河畔,因形状奇特被人誉为骊珠石而被载入了史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地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河道淤积后昔日的骊珠石已难觅其踪,这不免是一种遗憾。但令人欣喜的是,骊珠石的所在地昙石村,随着昙石山遗址的开发建设,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曾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示范村”等多项光荣称号。如今的昙石村,犹如一颗硕大无比的骊珠镶嵌在闽侯大地上,显得愈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陈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