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白玉镂雕螭虎带钩

内容更新时间:2010-11-29 08:59:59来源:闽侯乡音报

 
 
 
 

文物类别   玉器
质地类别   玉
完残程度   缺
完残状况   龙头钩首断缺
尺寸  残长9.5 cm,最宽3.2 cm,
高2.3 cm,质量86.1 cm
 
青白玉质,色稍温润,钩身站立的螭高浮雕,透雕与阴刻线等手法雕琢,螭首微抬头,嘴衔灵芝,身伏于钩背。此为带钩中常见的“苍龙教子”,惜钩首断缺。钩身腹下有一凸钮,花瓣形,用以扣挂之用。
 
苍龙教子  在中国传统图案中,经常出现一大一小两条龙。它们取自传说中的苍龙,相传苍龙春分时升天,秋分时入渊,人们借这一大一下的两条龙来比喻父子。这两条龙遥相呼应,大龙回头望着小龙,仿佛在教导小龙,世人冠以“苍龙教子”之称,表达着望子成才的美好愿望。
 
      古人衣着佩束的腰带有大带、革带两种,大带以布帛制作用于束腰紧身,革带多以生革为之,主要用于系佩组绶、印章、囊、刀剑等物。因革带硬而厚实,无法同大带一样系结,使用时多借助于带头扣联,此类带头通常被制成钩状,称为“带钩”,简称为“钩”。
      带钩起源较早,一般认为不迟于春秋时期。古文献中常能看到相关的记载,如:《左传》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墨子·辞过》:“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佩”;《荀子·礼论》:“缙绅而无钩带”;《庄子》“以钩注者惮”、“窃钩者诛”;《孟子·告子》:“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这些“钩”均是指带钩。
      带钩的出现与流行,应与古代衣冠服饰的演变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我国春秋以前的衣着形制,是上体的“衣”与“裳”分开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衣冠服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开始出现上衣和下裳联为一体的“深衣”,这种服饰制度的变革使革质腰带(革)开始大量使用,于是用作扣系带的带钩也随之流行起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钩渐渐出现了多种材质,如金、银、铜、铁、玉、石等,其中以玉质带钩较为珍贵。
      目前已经发现的早期具成熟形态的玉带钩始见于春秋中期墓葬中,这类带钩已具备了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完整结构。上文介绍中的玉带够钩产于明代,当时的带钩已经由实用器蜕变为玩赏品,玉带钩的大量出现,而且制作也愈加精细和讲究。大量使用动植物造型,采用浮雕、透雕等技法。明代的钩首多为龙头形,尤以龙螭纹组合最为流行。这些构图、纹饰都寄托着人们的一种渴求福、禄、寿、喜的美好愿望;在玉质选材也开始讲究起来。构图巧妙、造型生动、雕琢精细,玲珑别致的传世之作大量出现。(■  记者  曾致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