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刷新宋龙窑窑底坡度记录
内容更新时间:2010-11-09 22:52:36来源:闽侯乡音报

窑址发掘现场一角。

碗窑山窑址一号窑全景。

灰陶匣钵

酱釉束口碗

黑釉束口碗

采集回来标本摆满了几间屋子。

工作人员正在为采集标本编号。
题记:
我县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昙石山文化遗址,昙石山人从那时就开始建造原始窑炉群,生产日用生活器皿与工具。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到了宋代,我县的陶瓷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如今已发现的宋至明代的窑址就有十座。
由于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福(福州)—永(永泰)高速公路拟穿过宋代窑址南屿碗窑山,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碗窑山窑址考古发掘队对其进行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自今年7月开始考古发掘,已历时四个多月,目前,野外考古发掘工作已经结束,转入测绘和室内整理阶段。
由于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福(福州)—永(永泰)高速公路拟穿过宋代窑址南屿碗窑山,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碗窑山窑址考古发掘队对其进行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自今年7月开始考古发掘,已历时四个多月,目前,野外考古发掘工作已经结束,转入测绘和室内整理阶段。
一个距今千年的龙窑遗址
碗窑山窑址位于我县南屿镇双龙村东,隶属旗山东麓、大漳溪西畔。窑址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以生产黑釉瓷器为主,兼烧青釉、青白釉瓷器。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博物馆馆长曾江介绍:“原来的碗窑山,满山遍野都是灌木丛,上次山都非常不容易。记得2002年底有次火烧山,山上的杂草灌木被烧了个干净,结果露出了满山遍野的匣钵、残瓷器等,数量之多令人惊叹。考古调查结果表示,碗窑山以生产黑釉瓷器为主,兼烧青釉、青白釉瓷器,包含碗、碟、罐、盘、洗、炉、壶、杯等十几种器型的器物残片。该窑烧制最多的,就是黑釉盏。”
据考古调查考证,宋代“斗茶”风盛行,当时闽北建窑崛起,烧制黑釉兔毫纹之类的碗盏,上供宫廷御用,下应文人墨客品茗,甚至还远涉输入异国。但建窑的产品价格昂贵而且产量较小,于是,象碗窑山这类的民窑就应时而生。它依山而建,临水之畔,地理环境优越,附近有着大量的木材和干草,可作为烧制的燃料;毗邻大樟溪,水源充足,而且运输十分便利,大樟溪沿水路运到福州港,在远销国外。碗窑山生产的瓷器物美、价廉、实用,其中的主打产品“茶盏”还大量出口海外。1995年,中澳联合定海水下考古队,在连江定海湾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出土大量陶瓷器。碗窑山的黑釉茶盏,就出现“白礁1号”宋元沉船中。
宋代龙窑窑底坡度全国最大
11月3日,记者有幸再次来到碗窑山。如今的碗窑山和当年的模样已经是天差地别。四条龙窑随着考古队的发掘,已经基本全部暴露在大家的眼前。在近百米长的龙窑从山脚绵延至山顶,数十万的瓷器碎片层层堆叠……工棚、窑门、护窑墙等也出现在记者的眼前,一个保存完整、系统的宋代龙窑群终于露出了它本来的面貌。
据碗窑山窑址考古发掘队温领队介绍,碗窑山窑址考古发掘的野外工作正已接近尾声,实际已发掘面积约2500平方米,发现4座宋代龙窑的窑炉遗迹,分别编号为Y1(一号窑)~Y4(四号窑),现窑炉遗迹的基本面貌已经大体揭露,揭露部分保存较好。本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文物标本,并取得了重大收获。
发掘结果表示,碗窑山窑址是目前为止福州地区考古发掘面积最大的宋代窑址,已经发掘揭露的Y1、Y2、Y3、Y4均保存有较完整的大部分窑炉遗迹,如窑墙倒塌堆积、窑门、护窑墙、窑旁工作平台等。在一处窑址上发现如此相对集中又保存较完好的宋代窑址,不仅在以往我省的窑址考古中是首次的、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其中Y1的产品为青瓷、青白瓷,根据其器物特征判断,其年代约为北宋晚期~南宋早期,因此Y1的年代为北宋晚期~南宋早期。Y2、Y3、Y4均晚于Y1,产品为黑釉器,其年代约为南宋中、晚期。因此,碗窑山窑址的大致生产年代为北宋晚期~南宋晚期。碗窑山窑址不仅有一定的时代跨度,并有青瓷、青白瓷、黑釉器等三个品种的产品,正是这一时期闽江流域窑业达到历史鼎盛与繁荣的具体体现。经过测量,专家们发现,龙窑群的平均窑底坡度达31°,其中Y1窑底坡度甚至高达35°,成为目前已发现的,国内宋代龙窑的最大窑底坡度。
主攻黑釉盏 远销海内外
温领队向记者介绍,自今年7月开始考古发掘,已历时四个多月,目前,野外考古发掘工作已经结束,转入测绘和室内整理阶段。记者来到考古队临时工作处,看到了几个屋子标本,除了碗窑山主打产品“黑釉茶盏”外,还有青瓷、青白瓷的碗、碟、罐、盘、炉、壶、杯、瓷枕等十几个常见的品种。工作人员正忙着给这些标本标号、记录和窑址的绘图。
从采集到的标本来看,碗窑山生产的瓷器主要有黑釉、青釉、青白釉三种,为迎合当时社会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需要,大量生产日常生活器皿,主攻碗盏。碗盏类器型较多,光口沿就有敞口、撇口、侈口、直口等不同形制,并通过窑变呈现出绀黑、蓝黑、桔皮红、棕褐等不同色彩。这里生产的茶盏,外形美观大方,具有耐腐蚀性、易洗涤等特点,而且产量巨大,价格实惠。正因如此,碗窑山的产品走俏于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其中日本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福冈、冲绳一带。
省考古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福建有三大块窑区,福州当时作为福建最重要的外销瓷产地、港口,体现着闽江下游地区陶瓷文化。而碗窑山窑址是近年来我省发现规模较大的龙窑遗址,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福州在南宋时期手工业经济尤其是私人制瓷业的繁荣。碗窑山窑址,完整生动地保存下当时古老的传统制瓷工艺,对于研究当时制瓷业发展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意义。( 本报记者 曾致远)
碗窑山窑址位于我县南屿镇双龙村东,隶属旗山东麓、大漳溪西畔。窑址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以生产黑釉瓷器为主,兼烧青釉、青白釉瓷器。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博物馆馆长曾江介绍:“原来的碗窑山,满山遍野都是灌木丛,上次山都非常不容易。记得2002年底有次火烧山,山上的杂草灌木被烧了个干净,结果露出了满山遍野的匣钵、残瓷器等,数量之多令人惊叹。考古调查结果表示,碗窑山以生产黑釉瓷器为主,兼烧青釉、青白釉瓷器,包含碗、碟、罐、盘、洗、炉、壶、杯等十几种器型的器物残片。该窑烧制最多的,就是黑釉盏。”
据考古调查考证,宋代“斗茶”风盛行,当时闽北建窑崛起,烧制黑釉兔毫纹之类的碗盏,上供宫廷御用,下应文人墨客品茗,甚至还远涉输入异国。但建窑的产品价格昂贵而且产量较小,于是,象碗窑山这类的民窑就应时而生。它依山而建,临水之畔,地理环境优越,附近有着大量的木材和干草,可作为烧制的燃料;毗邻大樟溪,水源充足,而且运输十分便利,大樟溪沿水路运到福州港,在远销国外。碗窑山生产的瓷器物美、价廉、实用,其中的主打产品“茶盏”还大量出口海外。1995年,中澳联合定海水下考古队,在连江定海湾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出土大量陶瓷器。碗窑山的黑釉茶盏,就出现“白礁1号”宋元沉船中。
宋代龙窑窑底坡度全国最大
11月3日,记者有幸再次来到碗窑山。如今的碗窑山和当年的模样已经是天差地别。四条龙窑随着考古队的发掘,已经基本全部暴露在大家的眼前。在近百米长的龙窑从山脚绵延至山顶,数十万的瓷器碎片层层堆叠……工棚、窑门、护窑墙等也出现在记者的眼前,一个保存完整、系统的宋代龙窑群终于露出了它本来的面貌。
据碗窑山窑址考古发掘队温领队介绍,碗窑山窑址考古发掘的野外工作正已接近尾声,实际已发掘面积约2500平方米,发现4座宋代龙窑的窑炉遗迹,分别编号为Y1(一号窑)~Y4(四号窑),现窑炉遗迹的基本面貌已经大体揭露,揭露部分保存较好。本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文物标本,并取得了重大收获。
发掘结果表示,碗窑山窑址是目前为止福州地区考古发掘面积最大的宋代窑址,已经发掘揭露的Y1、Y2、Y3、Y4均保存有较完整的大部分窑炉遗迹,如窑墙倒塌堆积、窑门、护窑墙、窑旁工作平台等。在一处窑址上发现如此相对集中又保存较完好的宋代窑址,不仅在以往我省的窑址考古中是首次的、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其中Y1的产品为青瓷、青白瓷,根据其器物特征判断,其年代约为北宋晚期~南宋早期,因此Y1的年代为北宋晚期~南宋早期。Y2、Y3、Y4均晚于Y1,产品为黑釉器,其年代约为南宋中、晚期。因此,碗窑山窑址的大致生产年代为北宋晚期~南宋晚期。碗窑山窑址不仅有一定的时代跨度,并有青瓷、青白瓷、黑釉器等三个品种的产品,正是这一时期闽江流域窑业达到历史鼎盛与繁荣的具体体现。经过测量,专家们发现,龙窑群的平均窑底坡度达31°,其中Y1窑底坡度甚至高达35°,成为目前已发现的,国内宋代龙窑的最大窑底坡度。
主攻黑釉盏 远销海内外
温领队向记者介绍,自今年7月开始考古发掘,已历时四个多月,目前,野外考古发掘工作已经结束,转入测绘和室内整理阶段。记者来到考古队临时工作处,看到了几个屋子标本,除了碗窑山主打产品“黑釉茶盏”外,还有青瓷、青白瓷的碗、碟、罐、盘、炉、壶、杯、瓷枕等十几个常见的品种。工作人员正忙着给这些标本标号、记录和窑址的绘图。
从采集到的标本来看,碗窑山生产的瓷器主要有黑釉、青釉、青白釉三种,为迎合当时社会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需要,大量生产日常生活器皿,主攻碗盏。碗盏类器型较多,光口沿就有敞口、撇口、侈口、直口等不同形制,并通过窑变呈现出绀黑、蓝黑、桔皮红、棕褐等不同色彩。这里生产的茶盏,外形美观大方,具有耐腐蚀性、易洗涤等特点,而且产量巨大,价格实惠。正因如此,碗窑山的产品走俏于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其中日本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福冈、冲绳一带。
省考古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福建有三大块窑区,福州当时作为福建最重要的外销瓷产地、港口,体现着闽江下游地区陶瓷文化。而碗窑山窑址是近年来我省发现规模较大的龙窑遗址,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福州在南宋时期手工业经济尤其是私人制瓷业的繁荣。碗窑山窑址,完整生动地保存下当时古老的传统制瓷工艺,对于研究当时制瓷业发展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意义。( 本报记者 曾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