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英保卫川石岛英雄:王有澍

内容更新时间:2010-11-01 16:25:35来源:闽侯乡音报

  王有澍(1784-1871年),字万滋,号植庭,闽侯亭头象洋村人。道光但年癸未(1823年)进士,道光十七年补授夔州知府。道光二十年因丁母忧回乡。咸丰三、四年间,负责办理福州团练。同治二年又办海口团练,前后加道员衔,赏戴花翎。
      王有澍退职后,长期隐居在故里亭江镇象洋村,他平时为人严正,乐于慷慨解囊,为乡村民间办理公益善事,他曾先后出资修建亭江镇亭头的泰山宫和妈祖庙(即天后宫)、云岩寺,并在庙内设怡山书院等。他晚年耗资最大且最有影响的当推铺建了乡村“官板路”。象洋一带系闽江冲积平原,乡间道路多系泥泞土路,交通极为不便,王有澍为解民苦,决定从亭头朱子道(今亭江码头)经亭头街到象洋村修一条宽阔的石板路,后因钱款耗尽而只修到东街亭止。亭江人民感激王有澍的恩德,把这条10里长的路称为“官板路”。
      王有澍晚年时,福州已沦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挂职已久的王有澍仍以极大的爱国热情,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当时英国传教士星察理利诱康坂村一些村民,欲买闽安镇登高寨之地,王有澍闻讯以“其势高巍,遥瞰海口,北岸炮台(今南般炮台)在其下,实占要害”为由,率乡人要求官厅不准出卖,英人的阴谋不能得逞。
      川石岛是嵌在闽江口的一颗明珠,控扼闽江口主航道,古乃兵家必争之地,英国侵略者觊觎已久,同治七年(1868年)十二月,英国传教士胡约翰通过英国基督教会串通英国驻福州领事星察理,又欲强买川石岛修建“避暑山庄”,王有澍以“川石岛为五虎门的咽喉之地,不能授人以险”为由,组织嘉登里(今琅岐镇)、登北里(今琯头镇、亭江镇)的绅民向闽县衙门告状请阻。
      英人两次买地皆因王有澍从中“作梗”而不得逞,于是对其恨之入骨。在他上省之机,率兵至象洋包围王有澍的家,开枪打死其族人王光天,迫其弟侄写所谓的偿款字据,不问何人阻其买地皆由王有澍负责赔偿英银万元。有澍在福州府催办案件闻知此事,怒火填膺,当即一面呈报县府司道督抚各衙门,请予弹压,并向英领事署严正抗议。福建巡抚卞宝第支持王有澍的正义申诉,并将实况呈报总理衙门。然而新任闽浙总督英桂却向英方妥协,决定由官府代为英人建屋,王有澍闻讯后,极为愤怒,挺身而出,组织团练,领导闽江口联乡人民进行抗英斗争,以亭头天后宫为指挥部,组织民众,拿起刀枪,日夜巡逻,保卫川石岛。王有澍和闽江口人民的正义斗争得到巡抚卞宝第的大力支持,经过当局与英方的交涉,最后迫使英方放弃租占川石岛,并向王有澍等人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反帝斗争的胜利为王有澍一生写下了最为光辉的一章。王有澍之墓建在亭江镇白眉溪头,至今保存完好。(摘自《凤鸣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