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诞与“半丈”

内容更新时间:2010-10-19 16:02:15来源:闽侯乡音报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日渐发达的科学技术揭开了许许多多自然奥秘,人类社会从野蛮、蒙昧逐步走向文明。但自然界中总有些怪异的现象令人无法解释,使人感到疑惑和恐惧。于是迷信的人便把精神寄托在所谓创造和主宰天地万物的神灵身上,认为只要虔诚地祀奉神灵,就能得到神的保佑并获得福祉。因此,千百年来神灵崇拜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民间信仰。
      史载我省古代民间鬼神崇拜尤为盛行。《宋史·地理五》云:闽中“其俗信鬼尚祀,重浮屠之教。”《八闽通志》称:“闽俗好巫尚鬼,祠庙寄闾阎、山野,在在有之。”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一段时间,鬼神崇拜曾一度作为封建迷信陋俗被严令禁止,后又逐渐开始回潮。时至今日,神灵崇拜民俗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部分民众的生活。
      在我县民间,神灵崇拜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部分民众既重浮图之教,又信神灵鬼魂。寺观庙宇几乎遍布各个村落,一村多庙、寺庙共存等现象并不少见。“家设木偶绘像堂殿之属,朝夕事之”者比比皆是。本县境内除了庙多,庙宇里供奉的神祗也十分庞杂,有佛教、道教诸神,有民间塑造的地方神灵。比较普遍的有泰山神、白马王、五位灵公、临水夫人、马仙姑、齐天大圣、五显帝、玄帝、关帝、元帅、龙王、观音等。
      旧时每个村落菩萨所福荫的地盘曰“境”。一个境份多祀数尊神祗,其中境主神被奉为地方保护神,境主神诞生日即当地神诞节,俗呼“菩萨诞”。例农历九月廿八是甘蔗民众所祀奉的五显大帝的诞生日,故该日为甘蔗本境份神诞节。诸神的诞生日或出于道教经书所载,或出于民间传说。但不管哪里出处,当地民众每到本境神诞日都不敢错过日期,庙宇理事们唯谨唯慎循例祭典,同时组织迎神、演戏等庆贺活动。民间则杀鸡宰鸭,焚香上供,宴请宾客。据明代《诸神圣诞日玉匣记》所载,神诞节从正月至十二月每月都有。在我县,山区村落较少过此类节日,平原区尤甚。特别是上街镇,光农历九月份全镇先后相继有近20个村落过神诞节。当地民间有“九月节,日日节”和“九月起,因乃(不要)买米”的说法。
      神诞节主要一项活动是“迎神”。其规模排场依神明福荫的地方大小及财力而定。迎神队伍中有旗幡、高照、执事牌、锣鼓板、十番、高跷,还有孩儿弟、黑白无常等神将。一身古装打扮的轿夫抬着本境神明塑像随巡游队伍穿行于村间要道,锣鼓声鞭炮声等接连不断。但凡神明所经之处,街巷两旁居家及店铺即燃放烟花炮竹“接驾”,以图求得神明保佑。菩萨巡游完毕“回宫”后,还要安排酬神戏。
      演戏酬神也是神诞活动一项内容。酬神戏多由信士献资雇请闽剧团上演,经济条件好的大村落一般要连演三昼夜。酬神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信徒敬神的“祭品”。故开演前,庙宇总理或理事要代表本境善男信女给境主神及侍神敬香,恭迎诸神入座观赏。娱神戏开场时一般要先加演“八仙祝寿”、“跳加官”和“跳财神”等短戏。然后上演民众喜闻乐见的古装闽剧。演的大都是因果报应、扬善惩恶之类内容和匡扶正义的清官戏。酬神戏一律免票观看,场内尚备有茶水招待。演出期间,当地民众与宾客相聚在一起,边观看边评头论足。一些老年戏迷更是看得津津有味,乐此不彼。
      神诞节的重头戏是宴请宾客,俗称做“半丈”。旧时候农村百姓生活水平低下,平时很少有条件吃上荤菜。由于神诞是各个村落特有的节日,作为东家有好吃的当然不会忘记叫上邻村的亲戚好友一起来分享,这样交通相对方便的村落之间彼此不断的互相礼尚往来,慢慢的在闽侯平原地区就形成了做“半丈”这个民俗。“半丈”名称由来与福州方言“五尺”有关。福州话“五尺”与“务啜”(有喝)谐音,“半丈”暗含“五尺”和“有喝”双重意思。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吃上一顿好饭并不容易。所以趁神诞节难得的机会去海吃一餐确实是一件很令人期待的事情。但人们碍于面子一般又不好意思说去过节,更何况有时候是跟随朋友去陌生人的家里做客。故人们婉转地称神诞节做客曰“做半丈”。如此含蓄的叫法跟旧时老板请伙计吃荤菜称“牙祭”有异曲同工之处。
      “半丈”是福州方言中一个特有的词汇。笔者老家每年九月九也有做“半丈”这个习俗。长期的耳濡目染,相对比较清楚个中缘由。但有些人对神诞节来历不甚了解,人云亦云,把“半丈”说成是做普渡、过鬼节。普渡是民间神鬼崇拜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活动以念经拜忏超度亡魂为主。虽然也有演戏和各户设宴请客等习俗,但与庆贺神明寿诞完全是两码事。还有人把“半丈”理解为“半段”。说半段为一年中的一半,是一项民间秋后庆丰收和祠堂祭祖活动。此种解读笔者认为有悖常理。一者神诞节日一年四季都有,并非下半年才有;二者农历八、九月份秋收尚未开始,何来庆丰收?再者神诞祭的是神明,跟祠堂祭祖并无关联。说“半丈”是庆丰收祭祖显然是一种误解。然更多的人称“半丈”为“半蛋”、“半诞”或“半旦”。准确的讲,“半蛋”跟“半段”是源自“半丈”福州话谐音而来,“半诞”与“半旦”则另从普通话“半蛋”派生出来的的同音词汇,均没有任何特定含义,不能与神诞代名词“半丈” 混为一谈。
      旧时农村做“半丈”比较简省。东家只请一些至亲到家里来喝喝酒,叙叙家常。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家庭成员与外界交往增多和生活水准提高以及交通条件改善,“半丈”宴请规模变得越来越大,规格也越来越高。农民向来生活节俭,但做起“半丈”来却一点都不含糊。尤其在接待客人方面特别大方,不管熟悉不熟悉,来了都是客。纵然客人中有许多陌生面孔,丝毫也不敢怠慢,一样盛情款待。这几年做“半丈”,一户人家办五、六桌酒席的不在少数。更有一些豪门阔户,做一次“半丈”请二、三十桌客人、花费数万元的也不算稀奇。
      “半丈”作为一种社交活动载体,吸引了很多城里及生意、官场上的人士。四面八方的人相聚在这个平台上,大家一起互换信息,交流商机,既增进了朋友间的感情,又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新兴的“半丈经济”加强了城乡交流,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消费欲望,活跃了市场,随之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半丈”习俗也留下很多负面的影响。如个别农民互相攀比,过分的浪费导致因节返贫;还有节日期间出现交通阻塞、酒后驾车、聚众赌博、酒后滋事以及趁机拉帮结派等不良现象和社会问题。这多少使原来淳朴的神诞节有些变了味。
      经久不衰的闽侯“半丈”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它涉及佛教、道教、戏曲、饮食、民间信仰、民间歌舞等不同的文化,形成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的“半丈”文化既传承了祖先人与人和睦相处的美好祈望,更彰显了当地农民热情好客的淳朴乡风。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神诞传统文化积极的一面,崇尚文明,摈弃糟粕,把富有地方特色的“半丈”习俗传承为一项更加文明、健康有意义的民间活动。(  陈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