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秋节

内容更新时间:2010-10-08 10:49:07来源:闽侯乡音报

中秋节传说

传说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代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落,烈炎似火,晒得海枯石烂,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剩下的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崇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逢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为嘉奖后羿,赠送后羿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长生不老并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心爱的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蓬蒙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当年八月十五日,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出发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飞向天空。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悲痛欲绝,万分愤怒,抽剑去杀恶徒,可蓬蒙早已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只是保持不离不弃的距离。
      后羿无可奈何,但又思念妻子,只好命侍女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习俗在民间传开了。
传说二:月饼溯源
      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可称我国月饼的“始祖”。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专业从事加工制作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传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说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元代,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无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起义信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月饼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响应起义。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行动,起义军如星火燎原,遍布各地,势如破竹。很快,义军将领徐达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中秋吃月饼便在民间广为流传。明代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们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的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大街小巷布满月饼铺,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人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作工艺越来越讲究。咸、甜、荤、素,各具风味;光面、花边,各有特色。

中秋节习俗
      我国地缘广阔,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多种多样,并常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富有生活情趣的习俗主要有:拜月赏月、吃月饼、摆塔、摆鳌山、烧塔等。
一、拜月赏月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蓬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月饼。切的人预先要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晋代亦有中秋赏月之习惯,但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拜月的风俗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结合起来,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祭月、拜月的习俗当是在宋朝形成规模。宋代、明代、清代,宫廷拜月活动颇为盛大。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南京狮子山下筑有朝月楼,供人赏月。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中秋夜,士子聚集玩月桥头笙箫弹唱,追亿牛渚玩月,对月赋诗。这一点从我国各地遗留至今的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就可见一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民间对祭月也非常重视,每年中秋之夜,当月亮升起后,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二、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中秋节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民谚:“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说的就是这种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拜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中秋赏月吃月饼就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俗。
      中秋佳节,人人都要吃月饼。但是,吃月饼是有讲究的:
      1.先吃咸后吃甜。如有甜、咸两种月饼,应该先咸后甜的顺序来品尝,否则就吃不出味道来。
      2.品尝月饼伴茶水。月饼吃多了易腻,若配饮一杯淡茶(以花茶为宜),边吃边饮,味道更是妙不可言。但不宜再配含糖分高的汽水、可乐或果汁。
      3.吃月饼要适量。月饼中含糖量和油脂较高,吃多了会引起肠胃不适,尤其是老人、儿童或肠胃功能较弱者,吃时更要注意,一定要适量。
三、摆塔、摆鳌山、烧塔
      福州人摆塔是在自家厅堂上摆,把二三张桌子连起来,中间摆大小土塔,上下左右摆上各种各样的“土人囝(小泥人)”。讲究的,还会摆出许多名堂来,如“唐僧取经”、“桃园结义”、“劈山救母”等,因此,引来了许多人驻足观赏。
      摆鳌山也在中秋节进行,和摆塔不同的是鳌山在室外摆,并以摆自然景观为主要内容,有山峦、树木、公路、高楼大厦、汽车、水车等。汽车能在公路上行驶,水车不断转动,流水潺潺,好一幅山村秀丽的风景图。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成中空的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供品。夜间塔内外都点上灯烛。真是好看。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基座,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源自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夜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程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