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青釉鸡首壶

内容更新时间:2010-10-02 00:35:25来源:闽侯乡音报

 
 
 
隋青釉鸡首壶
通高19.3cm,口径6.2cm,腹围35.5cm,底径7 cm
深盘口,口沿外侈,束颈,溜肩,鼓腹,口沿与肩腹部间安双条状把手,把手高出口沿,与把手相对一侧贴小鸡首,与壶不相通;另双侧附横耳。灰胎,胎质较硬。施青釉,色偏灰,釉不及底。底部有弧形切线纹。该鸡首壶在造型设计上别致新颖,壶肩的一侧凸起鸡首形流,另一侧为曲形把手,连接口肩,特别是鸡首上昂引颈远眺,与把手一高一低,遥相呼应,既庄重古朴,又增加了外形曲线的生动性。
 
相关链接>>>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不安,也是瓷器大发展的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大批中原居民和士族地主纷纷南下,许多先进技术,被带到了南方。东南沿海的江、浙、闽,长江中下游的川、鄂、湘、赣都相继设立瓷窑,著名的越窑、德清窑、洪州窑、瓯窑、婺州窑、岳州窑等先后出现。由于技术的日趋成熟,瓷器种类也不断增加,摆脱了原来固有的罐、尊、壶、碗、盘、洗、耳杯等几种器形;在造型设计越来越形象生动,有的将整个器形做成动物形状,如卧羊形、蛙形等,有的则捏塑动物头部,如鸡头、羊头、虎头等为装饰,以祈求吉祥和辟邪;在装饰上也大大丰富起来,出现了堆塑、贴花、模印、刻划、镂孔、施彩等工艺。
      而鸡首壶的流行,正始于此时,同时它也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器形之一。据我国考古专家考证,我国乃是世界上最早养鸡的国家之一,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如河北武安磁山、江西万年仙人洞中,就曾出土过家鸡祖先——原鸡的鸡骨。汉代《韩诗外传》中更将鸡称为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的“德禽”。除此之外,人们喜欢鸡,还因为“鸡”与“吉”谐音,寓意吉祥安宁。那时不断的战乱致使许多人流离失所,被迫离开家乡避南。“和平”,则是那个年代的一种梦想,鸡首壶的流行,也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于安定生活、繁荣经济的渴望。
      鸡首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的造型与盘口壶相似,不同的是肩部一侧安鸡首,另一侧是鸡尾,前后对称。鸡首有空心、实心之分,前者多为实用,后者是冥器。西晋时期的鸡首壶特点是壶身、壶颈比较矮,鸡首多无颈,鸡尾甚小。东晋壶体略高,鸡首有了颈部,鸡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于壶口的圆股形曲柄。东晋中、晚期在把手的上端饰龙首和熊纹,器形优美。南北朝时期,壶体修长,鸡首的冠部较大,颈部细长,盘口增高。隋代的壶鸡首趋于写实,作昂首曲颈打鸣状,壶柄贴塑龙形饰。此外,还派生出羊首、鹰首或虎首壶。隋代以后。鸡首壶几乎匿迹
。(闽侯文物档案  县博物馆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