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文物档案
内容更新时间:2010-09-17 00:45:06来源:闽侯乡音报

宋代龙泉窑鬲式三足炉
此件宋代龙泉窑鬲式三足炉,高7.7厘米,口径10厘米,腹围32厘米;施粉青釉,釉面光泽柔和,厚如凝脂,釉色晶莹如玉,好似翡翠。在溢青流彩的釉面上,密布着条条冰裂,纵横交错,既破除了色彩上的单调感,又赋予器物浓厚的情趣和韵味。
该炉宽折沿、直颈溜肩,器身扁圆腹,圜底,底部三只乳形足。器形仿商周青铜鬲型陈设瓷,古雅而庄重。特别是口缘部分,坯体较薄,端巧工整中可见秀丽挺拔。肩部凸起弦纹一周,腹部凸起三棱延至足部,凸起处釉薄,呈色较淡,出现一条白线,俗称“出筋”,这是有意识显露坯胎的白度,以衬托青釉之美。其底足不施釉的部分,则呈铁红色,形成“朱砂足”,与其粉青釉色差强烈,相得益彰。这件三足瓷炉,出于自然,不假做作,静穆渊深,精光内蕴。充分体现了龙泉窑制瓷工匠在造型和掌握釉色方面的高超技艺,是龙泉窑青瓷中的璀璨明珠。(县博物馆协办)
该炉宽折沿、直颈溜肩,器身扁圆腹,圜底,底部三只乳形足。器形仿商周青铜鬲型陈设瓷,古雅而庄重。特别是口缘部分,坯体较薄,端巧工整中可见秀丽挺拔。肩部凸起弦纹一周,腹部凸起三棱延至足部,凸起处釉薄,呈色较淡,出现一条白线,俗称“出筋”,这是有意识显露坯胎的白度,以衬托青釉之美。其底足不施釉的部分,则呈铁红色,形成“朱砂足”,与其粉青釉色差强烈,相得益彰。这件三足瓷炉,出于自然,不假做作,静穆渊深,精光内蕴。充分体现了龙泉窑制瓷工匠在造型和掌握釉色方面的高超技艺,是龙泉窑青瓷中的璀璨明珠。(县博物馆协办)
相关链接>>>
在五彩缤纷的青瓷世界中,尤以龙泉青瓷最为杰出,它后来居上,超越群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绝代的风姿直登青釉的艺术高峰。
龙泉窑址广泛地分布在浙江南部的龙泉、庆元、云和、景宁、丽水等十多个县市、以及我省的浦城、松溪等县,现已发现窑址500多处,形成一个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很广的瓷窑体系。相传南宋时龙泉县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两人,擅长窑术,各主一窑。章生一所制之瓷,胎薄质坚,紫口铁足,釉面显现纹片,人称“哥窑”,同官、汝、定、钧并列为宋代五大名窑。章生二所制之瓷,以釉色青逼、釉层厚润见长。美如青玉的梅子青即是其制品中的佼佼者,人称“弟窑”或“龙泉窑”。
龙泉青瓷曾大量运销海外,博得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赞誉。当龙泉青瓷首次运抵法国,那巧夺天工的造型,浑厚华滋,像碧玉与翡翠一样的釉色,令巴黎市民叫绝。美丽的青色,找不出一个恰当的词汇来形容,人们想到只有17世纪法国作家雨尔费所著《亚司泰来》传奇剧中的牧羊人雪拉同在演出时所穿的衣服颜色可与其媲美。于是,狂热的巴黎人就把龙泉青瓷称作“雪拉同”,并一直沿用至今,成了龙泉青瓷的一个外来雅号。
龙泉窑址广泛地分布在浙江南部的龙泉、庆元、云和、景宁、丽水等十多个县市、以及我省的浦城、松溪等县,现已发现窑址500多处,形成一个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很广的瓷窑体系。相传南宋时龙泉县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两人,擅长窑术,各主一窑。章生一所制之瓷,胎薄质坚,紫口铁足,釉面显现纹片,人称“哥窑”,同官、汝、定、钧并列为宋代五大名窑。章生二所制之瓷,以釉色青逼、釉层厚润见长。美如青玉的梅子青即是其制品中的佼佼者,人称“弟窑”或“龙泉窑”。
龙泉青瓷曾大量运销海外,博得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赞誉。当龙泉青瓷首次运抵法国,那巧夺天工的造型,浑厚华滋,像碧玉与翡翠一样的釉色,令巴黎市民叫绝。美丽的青色,找不出一个恰当的词汇来形容,人们想到只有17世纪法国作家雨尔费所著《亚司泰来》传奇剧中的牧羊人雪拉同在演出时所穿的衣服颜色可与其媲美。于是,狂热的巴黎人就把龙泉青瓷称作“雪拉同”,并一直沿用至今,成了龙泉青瓷的一个外来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