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尾、元格地名由来与演变
内容更新时间:2010-09-03 16:51:19来源:闽侯乡音报
地名是人们从事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的媒介,是一种地方文化传承。它的形成与演变,往往与当地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物产资源等有关。追溯地名由来,探寻历史根源,发掘和继承地名文化,这对于人们了解过去当地自然环境以及人文历史的演变过程,增强后人对当地历史的重新认识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鸿尾、元格两地同在本县境内。作为闽侯人一般都知道鸿尾乡,可知道元格的并不多。元格是个小山村,属竹岐乡管辖。笔者之所以把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方掺和在一块,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地名缘于同一根源。据考证,鸿尾、元格原先地名跟古代生长在当地溪流中的一种大型珍稀水生动物鼋(音“元”)有关。
鼋是一种古老的水生动物。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甲虫惟鼋最大,故字从元,元者大也。”鼋外形和常见的中华鳖很相似,大者体长可超一米,体重达一、两百斤,是淡水鳖类中的“巨无霸”。据说巨鼋力气很大,驮数百斤重物依然行动自如。因而在我国历史上鼋被奉为神力象征,这就是人们喜欢把鼋雕刻成碑石底座的缘故。长期以来,由于生态环境的变迁以及人为的肆意捕杀,鼋在我国已十分罕见,如今与大熊猫一样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据史料记载,古时候鸿尾溪流中曾产鼋,故得名鼋溪。《榕城考古略》载:“鼋溪,在十九都,俗呼源口溪,多产鼋。”《侯官县乡土志·地形略》:“源口,即鼋溪口。”《淳熙三山志》则有此地鼋吃人的记述:“唐大历中,有女子浣纱溪次,为鼋所食。其父哭之哀。既而得鼋,乃烹以释愤,名士多为记述。”同时《三山志》载曰:“其山,源深险多,不逞民盗贩茗、卤,官莫谁何。俗号七村鼋里。”此话意即:宋时鼋溪一带七个村落,俗呼鼋里,由于山高水险,官兵欲捉拿走私盐、茶违法商贩也显得无可奈何。
史料表明,流经鸿尾境内的溪流中曾经产鼋,得名“鼋溪”;人们把位于鼋溪两旁的几个村落统称“鼋里”;鼋溪与闽江交汇处则称“鼋溪口”,也叫“鼋口”。这应该就是当地最原始的名称。
鼋里地名演变缘于一位叫王穆源的人。唐末王穆源随王审知入闽后在此定居,后来乡人将鼋里更名为穆源,外乡人亦称穆源为源里;鼋溪也随之改称穆源溪,鼋口易名源口。
旧时源口扼守水陆要冲,是村民出入闽江水道及上下各乡的必经之处。那时往来于福州、南平的船只和下漂的排筏多在此靠泊歇脚,来往者众。明陈椿《源口夜泊》诗曰:“投宿江干日欲斜,隔村鸡犬几人家。夜来清梦随渔父,棹入桃源拾落花。”
明清时期,鸿尾经济中心非今日石佛头,而在桥头村。《侯官县乡土志》载明当时桥头村“有市镇以转输货物,有保甲以维持治安,有盐馆以主持课税,有学堂以培育青年人习农商,俗颇质朴,实本区数十乡之表帅也。”
鸿尾乡宋时属侯官县永安乡的永兴、清化里和石门乡的归德里。元、明时属永安乡的十九都、二十都、二十一都、二十二都和石门乡的十八都。清末时称穆源区,民国时曾改为穆源乡。1952年5月设十五区驻鸿尾村。1955年7月十五区改鸿尾区,穆源从此更名为鸿尾。虽然其间经历了区、人民公社、乡等建制的更替变化,鸿尾乡地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元格村位于竹岐与鸿尾乡分水山岭山口处,地理位置略靠近鸿尾市面。听当地老人讲,旧时元格村民下山去竹岐办事,途中有小目溪隔阻,来往很不方便。因而村民办事购物等生活习惯历来以穆源为中心,经常抄近道来往于两地。如果把旧时的元格说成是穆源(鼋里、源里)乡的一部分或许更为恰当。还有元格地据要地,古时候它与上街溪源宫西面的南贝岬以及小目溪上的石磴桥、榕岸山抱桥形成一条交通纽带,连接成了闽江南岸上往闽清、下达江口的旱路通道,元格成为上街、竹岐民众从陆路进入鼋里(鸿尾)的唯一路径。因此人们把元格村口的山岬曰鼋里岬,简称鼋岬,同时把它延用为村落名称,鼋岬地名由此而产生。后随着鼋里更名为穆源乡,鼋岬随之演变为源岬。
至于源岬什么时候又演变为源格,史料中未见记载,原因不详。清末陈景韶进士在编纂《源格陈氏族谱》时就载明该村落名源格,可见源岬更名源格时来已久。依笔者之见,源岬演变为源格应该跟福州话同音有关。按照福州话语音,岬与格、隔是同音,这很有可能人们因为书写习惯用同音字“格”字替代了“岬”字。《榕城考古略》亦有鼋溪旁有小金沙院、鼓山园,其山径达“源隔”之记载,这一点也佐证了笔者其地名因同音字而相互替用的推测。
说来也巧,源格最后演变为元格仍然是同音字所致。元格村文书陈诗祥介绍说,1984年7月撤销公社为乡建制时,大队随之变为村建制。当时雕刻村委会新公章时,不知谁在开介绍信时把源格写成了元格,公章启用后只好将错就错,源格摇身一变成了元格。
回眸千年历史,地名几易,山河依旧。碧水鼋溪成往事,金沙陌野换新颜。“七村鼋里”古村落,多少年来“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改变的不仅仅是地名,更多的是社会进步与发展。(陈英水)
鸿尾、元格两地同在本县境内。作为闽侯人一般都知道鸿尾乡,可知道元格的并不多。元格是个小山村,属竹岐乡管辖。笔者之所以把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方掺和在一块,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地名缘于同一根源。据考证,鸿尾、元格原先地名跟古代生长在当地溪流中的一种大型珍稀水生动物鼋(音“元”)有关。
鼋是一种古老的水生动物。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甲虫惟鼋最大,故字从元,元者大也。”鼋外形和常见的中华鳖很相似,大者体长可超一米,体重达一、两百斤,是淡水鳖类中的“巨无霸”。据说巨鼋力气很大,驮数百斤重物依然行动自如。因而在我国历史上鼋被奉为神力象征,这就是人们喜欢把鼋雕刻成碑石底座的缘故。长期以来,由于生态环境的变迁以及人为的肆意捕杀,鼋在我国已十分罕见,如今与大熊猫一样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据史料记载,古时候鸿尾溪流中曾产鼋,故得名鼋溪。《榕城考古略》载:“鼋溪,在十九都,俗呼源口溪,多产鼋。”《侯官县乡土志·地形略》:“源口,即鼋溪口。”《淳熙三山志》则有此地鼋吃人的记述:“唐大历中,有女子浣纱溪次,为鼋所食。其父哭之哀。既而得鼋,乃烹以释愤,名士多为记述。”同时《三山志》载曰:“其山,源深险多,不逞民盗贩茗、卤,官莫谁何。俗号七村鼋里。”此话意即:宋时鼋溪一带七个村落,俗呼鼋里,由于山高水险,官兵欲捉拿走私盐、茶违法商贩也显得无可奈何。
史料表明,流经鸿尾境内的溪流中曾经产鼋,得名“鼋溪”;人们把位于鼋溪两旁的几个村落统称“鼋里”;鼋溪与闽江交汇处则称“鼋溪口”,也叫“鼋口”。这应该就是当地最原始的名称。
鼋里地名演变缘于一位叫王穆源的人。唐末王穆源随王审知入闽后在此定居,后来乡人将鼋里更名为穆源,外乡人亦称穆源为源里;鼋溪也随之改称穆源溪,鼋口易名源口。
旧时源口扼守水陆要冲,是村民出入闽江水道及上下各乡的必经之处。那时往来于福州、南平的船只和下漂的排筏多在此靠泊歇脚,来往者众。明陈椿《源口夜泊》诗曰:“投宿江干日欲斜,隔村鸡犬几人家。夜来清梦随渔父,棹入桃源拾落花。”
明清时期,鸿尾经济中心非今日石佛头,而在桥头村。《侯官县乡土志》载明当时桥头村“有市镇以转输货物,有保甲以维持治安,有盐馆以主持课税,有学堂以培育青年人习农商,俗颇质朴,实本区数十乡之表帅也。”
鸿尾乡宋时属侯官县永安乡的永兴、清化里和石门乡的归德里。元、明时属永安乡的十九都、二十都、二十一都、二十二都和石门乡的十八都。清末时称穆源区,民国时曾改为穆源乡。1952年5月设十五区驻鸿尾村。1955年7月十五区改鸿尾区,穆源从此更名为鸿尾。虽然其间经历了区、人民公社、乡等建制的更替变化,鸿尾乡地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元格村位于竹岐与鸿尾乡分水山岭山口处,地理位置略靠近鸿尾市面。听当地老人讲,旧时元格村民下山去竹岐办事,途中有小目溪隔阻,来往很不方便。因而村民办事购物等生活习惯历来以穆源为中心,经常抄近道来往于两地。如果把旧时的元格说成是穆源(鼋里、源里)乡的一部分或许更为恰当。还有元格地据要地,古时候它与上街溪源宫西面的南贝岬以及小目溪上的石磴桥、榕岸山抱桥形成一条交通纽带,连接成了闽江南岸上往闽清、下达江口的旱路通道,元格成为上街、竹岐民众从陆路进入鼋里(鸿尾)的唯一路径。因此人们把元格村口的山岬曰鼋里岬,简称鼋岬,同时把它延用为村落名称,鼋岬地名由此而产生。后随着鼋里更名为穆源乡,鼋岬随之演变为源岬。
至于源岬什么时候又演变为源格,史料中未见记载,原因不详。清末陈景韶进士在编纂《源格陈氏族谱》时就载明该村落名源格,可见源岬更名源格时来已久。依笔者之见,源岬演变为源格应该跟福州话同音有关。按照福州话语音,岬与格、隔是同音,这很有可能人们因为书写习惯用同音字“格”字替代了“岬”字。《榕城考古略》亦有鼋溪旁有小金沙院、鼓山园,其山径达“源隔”之记载,这一点也佐证了笔者其地名因同音字而相互替用的推测。
说来也巧,源格最后演变为元格仍然是同音字所致。元格村文书陈诗祥介绍说,1984年7月撤销公社为乡建制时,大队随之变为村建制。当时雕刻村委会新公章时,不知谁在开介绍信时把源格写成了元格,公章启用后只好将错就错,源格摇身一变成了元格。
回眸千年历史,地名几易,山河依旧。碧水鼋溪成往事,金沙陌野换新颜。“七村鼋里”古村落,多少年来“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改变的不仅仅是地名,更多的是社会进步与发展。(陈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