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旗山云居寺

内容更新时间:2010-08-20 12:56:55来源:闽侯乡音报

云居寺八出瓜楞石柱。  曾江 摄
 
      虽已是立秋时节,但空气中的闷热却丝毫未减。忙完新发现的林炳章题刻拓片已是大汗淋漓了。因与友人有约,便不顾炎炎烈日,急匆匆驱车赶到南屿。车至坑南老友门口,和等候多时的朋友寒暄几句,便一起徒步踏上探寻旗山云居寺的古道。
      旗山,位于闽侯县南屿与上街两镇境内,与福州鼓山隔闽江遥相对峙,誉有“右旗左鼓,全闽二绝”之称。我们探寻的脚步从坑南出发,直抵棋盘峰北麓。高阳当空,热浪袭人,可大家依然劲头十足。沿路两旁遍植着橄榄树,虽然不足以遮荫避日,但也给我们带来愉悦心情与闲谈话题。此时橄榄核硬果满,已近收成的季节。它似乎也被我们的快乐所感染,从绿丛中微微地探出头来,喜笑颜开地和我们打着招呼。老友自豪地告诉我:这橄榄园是他前几年承包种植的,收成很好。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满山遍野的橄榄果,前几个月就已经被定购了,而且价格也不错。他边说边热情招呼大家摘些橄榄尝尝鲜。一边品着橄榄,一边说说笑笑,不到一个时辰,云居寺遗址就在眼前了。
      我伫立遗址,举目四望,这是一处景色优美的地方。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旗山山势逶迤,层峦叠翠,怪石嶙峋,洞壑幽奥。处处有奇石,峰峰藏洞府。以“三十六洞天,一百零八奇岩”而闻名遐迩。山上岩石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每块岩石都有它美妙的名称和神奇的传说。源发棋盘峰之水旁通曲转,经此向北,淙淙向山脚流淌。云居寺枕山面水,东南面隔岭与石松古寺相呼应。南向有著名的“罗汉拜天岩”、“情侣岩”、“侧身洞”等景观。西南面勾漏洞相传为葛仙炼丹之处,洞口还有明代学者徐熥等题写的摩崖石刻。向北眺望,榕城三山与乌龙江上片片云帆尽收眼底,好一派南国风光。西北面就是誉为“旗峰第一帜”的棋盘石,远看似一只爬行的巨龟。棋盘石得名于一段仙人对奕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男孩上山砍柴回来,路经此地,看到两位长者在这里下棋,便立在旁边观看起来,其中一位长者随手拿给男孩一枚桃子吃,吃后肚不饿口不渴,正当他痴迷于棋局胜败关键时,一老者转身对小男孩说道:你该回去了。男孩回神过来,准备下山回家,发现自己使用的斧头柄已腐烂。回到家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不知尘世已经过了多少年……。旅台诗人陈子波《游棋盘峰》有诗云:“携筇觅径上高丘,悄立棋盘怯久留。一局未终人事改,不知尘世几春秋。”描述的就是这个故事。
      “钟声佛号闻十里,路上行人半是僧”,鲜活地描绘了宋代佛教鼎盛时期旗山境内的景象。云居寺为旗山境内“九庵十八寺”之一,遗址就在棋盘石北约1公里的半山腰上。遗址呈半弧形状,东南侧有一根硕大的石柱挺立在橄榄树旁,引人瞩目。石柱系花岗岩八出瓜楞状,高3.50米,围1.95米,径0.60米,系难得的宋代石雕文物。从老友口中得知,这里原竖立有二根同样的石柱,其中一根石柱10多年前,因不堪岁月的侵蚀而衰老倒地,被埋于土中。眼前这根瓜楞石柱,执着固守,或许就是在等候我们的到来,去挖掘它那渐行渐远、斑驳模糊的历史痕迹。在瓜楞石柱西10余米处,还有一个用花岗岩雕凿的石槽斜靠在那里,石槽长2.4米,宽1.05米,厚0.13米,在石槽表面镌刻“当院……妣为三有四恩……舍石槽一口永镇香积厨愿延景福,时元祐三年(1088)十一月十日建,缘化僧当院住持……”等楷书铭文,字径约0.08米。从这些漫漶不清的文字中,我们依稀可以推断,这个石槽为寺院住持化缘所得,某信士为“四恩三有”(四恩:即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三有:即本有,现生之身心;当有,未来之身心;中有:本有与当有之间所受之身心。)捐舍石槽一个供寺院厨房之用,以此祈求佛保佑永远过上幸福日子。
      不知不觉时间已过晌午,肚空口干的感觉使大家的脚步不约而同地向回程的路上走去。走不到20米处,又发现一根石柱立在杂草丛中,走近一看,那是一根方状形石柱,四角摸棱,上有卯隼接口,疑为墓亭构件。老友在它的下埂查看墓碑,原来是一座和尚墓塔。从墓亭石柱的形制来看,应是明代所建。由此推断,云居寺乃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宋代寺院,以至明朝还相当鼎盛。云居寺的衰败,当在明末清初以后。
      如今,历经900多年的风霜侵袭、岁月磨洗的云居寺,虽已残败不堪,但从这些保留下的瓜楞柱、石槽和墓塔等文物来看,足以体会到它的当时历史规模和佛教崇尚以善为本的信仰精髓。当我们收拾起继续探寻的馀兴,三步一回头的下山时,聊的尽是和云居寺有关的话题。其实我在想:云居寺遗址在旗山风景胜地,且历史久远,内蕴深厚,很值得进一步发掘和探究。云居寺的兴复,不但有望成为礼佛拜佛的历史名刹,也将为风光旖旎的旗山增添一处跨越千年的人文景观。( 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