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对三则
内容更新时间:2010-07-16 06:50:15来源:闽侯乡音报
叶向高巧对陈达公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客官寓宦宅富室宽容。”
这是明末宰相叶向高对闽县陈达公的联句。传说叶向高回福清老家省亲,途经闽县大义乡,顺便拜访曾是同殿为臣,现已告老还乡的陈达公。陈达曾任山西巡抚和雁门三关提督等职,与叶交谊甚厚。叶至,陈备酒款待。席间,陈语带歉意地说了句:“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略为沉思即对上:“客官寓宦宅富室宽容。”
这一对,不仅同取宝盖头,且字字达意,对仗工整,充分表现了两人的卓绝文才和彼此之间的深厚友谊。据说,后人曾将此联句镌刻在大义祠堂的大柱上,作为传世佳话。
这是明末宰相叶向高对闽县陈达公的联句。传说叶向高回福清老家省亲,途经闽县大义乡,顺便拜访曾是同殿为臣,现已告老还乡的陈达公。陈达曾任山西巡抚和雁门三关提督等职,与叶交谊甚厚。叶至,陈备酒款待。席间,陈语带歉意地说了句:“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略为沉思即对上:“客官寓宦宅富室宽容。”
这一对,不仅同取宝盖头,且字字达意,对仗工整,充分表现了两人的卓绝文才和彼此之间的深厚友谊。据说,后人曾将此联句镌刻在大义祠堂的大柱上,作为传世佳话。
林大茂巧对叶丞相
叶向高看中了尚干乡村边山上“下半坪”的一块宝地,打算在此兴建祖茔,全乡人心惶惶。尚干乡林氏族长公胆小怕事,敢怒不敢言,只是唉声叹气。其孙林大茂时年十三岁,有神童之誉,闻知此事,自言有办法阻止叶相建茔。于是,即赴现场面见叶相。叶见小孩,便伸手摸林的头说:“小孩头发如匏蒂。”林也举手扯叶的胡子说:“老丈胡髯似葱根。”叶见林身穿绿色衣服,在土浆中踩来踏去,觉得有异,便问:“何以穿鞋踩土浆?”林说:“烂土会长刺。”叶觉得事情有怪,便欺他为小孩,说:“出水蛤蟆穿绿袄。”林见叶身穿红袍子,答道:“落汤螃蟹着红袍。”叶问知林的名字叫大茂,不无轻视地说:“竹笋初生,何日才能林大茂?”林即反唇相讥地说,“梅花未发,当年几见叶先生!”此时,叶欲一显自家的权势和身份,以对林施加压力,傲然地说:“除夕月无光,点数盏灯为乾坤增色!”林岂甘示弱,闻言针锋相对地说:“新春雷未发,击三通鼓替天地扬威!”至此,叶相感叹地说,后生可畏,遂不再出题,挥手命众人下山而去。
叶相巧补相思联
相传明万历年间,东台相思岭上住着摆汤丸摊的父女二人。姑娘小时读过几年书,加上生性聪明,因此,她所吟的诗和所对的对子,常受到过往客人的欣赏。
老父亲见女儿的年纪渐渐大了,便央人为之说媒寻亲。怎奈说了许多对象,姑娘都不满意。老人家逼紧了,姑娘只好说:“爹爹一定要女儿早择婆家,那好,女儿就在摊子前贴半副联子,谁能应对就许配与他;如无人能对,女儿宁愿终身不嫁。”父亲拗她不过,只得应允了。第二天,这个汤丸摊前便出现了半副联子,上书“相思岭上日日冬节”,过往行人来摊里吃汤丸者也想应对,但多是摇头走了,有的虽然对了,却没有一个令姑娘满意的。这样,几年过去了,始终未寻到理想的对象。姑娘也因此积怨成疾,虽经多方请医调治,终因心病无药而离开了人世。
传说,姑娘死后化作一只相思鸟。鸟儿栖于汤丸摊附近的一棵树上,面对着那半副联子,凄声叫唤,在继续寻觅知音。一天,告老返乡的明朝丞相叶向高路过此地,听见了鸟声凄凄切切,便打听事何鸟如此凄声。姑娘的父亲见问,即把原委一五一十地对叶相说了一遍。叶相听了连声叹道:“可叹啊,可惜啊!”老相爷叹的是,每日来往这许多人,竟没有一个应对;可惜的是,这样一个才华出众的姑娘,竟积怨而逝。感叹之余,相爷向姑娘的父亲要了笔墨,在汤丸摊门前的木柱上,补齐了对联。上联是“相思岭上日日冬节”,下联为“于山麓下夜夜元宵”,横批“可叹可惜”。后来经过此地的人,看了无不拍手叫绝。
老父亲见女儿的年纪渐渐大了,便央人为之说媒寻亲。怎奈说了许多对象,姑娘都不满意。老人家逼紧了,姑娘只好说:“爹爹一定要女儿早择婆家,那好,女儿就在摊子前贴半副联子,谁能应对就许配与他;如无人能对,女儿宁愿终身不嫁。”父亲拗她不过,只得应允了。第二天,这个汤丸摊前便出现了半副联子,上书“相思岭上日日冬节”,过往行人来摊里吃汤丸者也想应对,但多是摇头走了,有的虽然对了,却没有一个令姑娘满意的。这样,几年过去了,始终未寻到理想的对象。姑娘也因此积怨成疾,虽经多方请医调治,终因心病无药而离开了人世。
传说,姑娘死后化作一只相思鸟。鸟儿栖于汤丸摊附近的一棵树上,面对着那半副联子,凄声叫唤,在继续寻觅知音。一天,告老返乡的明朝丞相叶向高路过此地,听见了鸟声凄凄切切,便打听事何鸟如此凄声。姑娘的父亲见问,即把原委一五一十地对叶相说了一遍。叶相听了连声叹道:“可叹啊,可惜啊!”老相爷叹的是,每日来往这许多人,竟没有一个应对;可惜的是,这样一个才华出众的姑娘,竟积怨而逝。感叹之余,相爷向姑娘的父亲要了笔墨,在汤丸摊门前的木柱上,补齐了对联。上联是“相思岭上日日冬节”,下联为“于山麓下夜夜元宵”,横批“可叹可惜”。后来经过此地的人,看了无不拍手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