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珌:闽海诗人 留名定西
内容更新时间:2010-07-03 18:35:43来源:闽侯乡音报

许珌的书法以小楷、行草见长,行草有颜平原的遗风流韵。
【人物名片】 许珌(1614-1672),字天玉、一字星庭、号铁堂,别号天海山人,侯官(今福州)人。著名诗人。青壮年时游历吴、越、齐、鲁、燕、赵等地,诗才出名,与著名诗人王士祯齐名。其诗题材广泛,不受当时流行的裁红剪绿、浅斟低唱等内容局限,有登山临水、吊古怀今、羁旅思情、祖饯伤别、友朋赠答等等著有《铁堂诗草》、《品月堂集》等,时称“闽海诗人”。
游历于各地 以诗文会友
“豸群子弟以才名一时,曰友,曰珌,其最著也。”
这是摘自陈衍《闽侯县志》(文苑)中的传略,其中“友”是指诗人许友,而“珌”,正是指许珌。
许珌,明崇祯十二年举人,乃明季提学许豸之胞侄。自小成长于书香门第的许珌,不仅学富五车,才思灵敏,而且更注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年轻时便遍历吴、越、齐、鲁、燕、赵等地,以诗文会友,并以诗闻名。与明未清初著名诗人王土祯、汪琬、施闰章、申涵光、陈维崧、邓汉仪,著名学者、书法家、篆刻家周亮工,皖派著名篆刻家、书画家程邃交谊甚密,并有诗赋酬唱。留下许多诗歌,如《晚出西湖宿开化寺》:
小晶宫殿夕阳低,
烟柳参差望欲迷。
野艇拍天孤鹤渺,
晴窗临镜数峰齐。
行看铜秋勾阑外,
坐对银蟾象绛西。
夜色沉沉仙梵静,
不知身在石堂栖。
许珌的诗典雅酣畅,风流倜傥,且不受裁红剪绿、浅斟低唱等题材的限制,无论登山临水,吊古怀今,羁旅思情,祖饯伤别,友朋赠答,咏物题画等,他都能信手拈来,驾驭自如。他的诗才蜚声当世,备受明末清初名家的赞赏与推崇,史料记载许珌“每篇出,辄传布海内”,可见一斑。他与王士祯经常唱和,并编成《双松诗》,一时齐名并称,传为佳话。王士祯评曰:“读铁堂之诗,沉雄孤峭。愚兄弟私叹百余年来,未见此手。”诗人施闰章曾赞叹:“许子之诗,绝不屑为糜郁之言,坚骨强气怵肝裂肠……”诗人韩诗评曰:“天玉诗,气雄力厚,如崩岩猛兽。”张祥河在许公祠前撰联:“老铁官声高陇阪,双松诗格并渔洋。”
五十知天命 任定西知县
古语有云:“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年青时游历于四处的许珌,在51岁不惑之年时,被授巩昌府安定(今甘肃省定西县)知县。
迈入“知天命”后的许珌,除了诗文的爱好之外,更多的是想为百姓做点事情。如今终于得偿所愿,可以一展抱负,欣然赴任。他上任安定知县后,重视教育,兴办学坊,督课文字,教化民风;关注民生民计,治理污水,倡导卫生;疏导交通,架桥修路……
更难得可贵的是,许珌清廉自持,所得的俸禄里,大部分都用来救济贫民,资助贫困的学子,以至自己一点积蓄都没能留下。同时,许珌办案细心负责,爱民如子,不畏权势,当地老百姓送他外号“许青天”。据民国《安定县志》里记载:许珌“居官清慎,爱士重学而尤倜傥乐施,虽妇孺能道其廉明。”
为民请减赋 革职逝他乡
可惜许珌始终是文人,为官之道极为生涩。安定三年任期中,尽管政绩卓著,可他迎来的,却并不是加官进爵。
上任的第二年,安定连年大旱成灾,民不聊生。“莫求丰年玉,但为荒年谷。维时稍休豫,庶无黍食禄。”看到百姓如此疾苦,而自己却束手无策,心急如焚,寝食难安,作诗感叹:
忆昔在署时,蟋蟀鸣我床。
忧来揽衣起,明星何煌煌。
许珌为减轻人民负担,他多次奏谏,请上司下拨赈灾款,并减免赋税,因此得罪了三司大吏,于康熙六年(1667)十二月被革职。罢官后,许珌写下了《解组后别安定父老四首》,其中一首写到:
作吏爱令名,赋畀毋乃迂。
金钱若夜来,奚由逭殛诛。
垂暮之年的许珌,因为毫无积蓄,沦落到流寓临洮。每天以卖字、教书为生,因为他没有子嗣,仅娶了一老妪照料他。在颠沛流离和贫病交加中,许珌的身体每况愈下,可无钱归回故乡,终于于康熙十年客死陇上。
当地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将许珌安葬在定西县东山脚下,每年的清明都自前来拜祭。自雍正七年至乾隆六年间,安定知县应际咸、许宗崃,进士孙昭等感念许珌居官清廉勤政,先后为他重修墓园,撰文立碑予以褒扬。
“豸群子弟以才名一时,曰友,曰珌,其最著也。”
这是摘自陈衍《闽侯县志》(文苑)中的传略,其中“友”是指诗人许友,而“珌”,正是指许珌。
许珌,明崇祯十二年举人,乃明季提学许豸之胞侄。自小成长于书香门第的许珌,不仅学富五车,才思灵敏,而且更注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年轻时便遍历吴、越、齐、鲁、燕、赵等地,以诗文会友,并以诗闻名。与明未清初著名诗人王土祯、汪琬、施闰章、申涵光、陈维崧、邓汉仪,著名学者、书法家、篆刻家周亮工,皖派著名篆刻家、书画家程邃交谊甚密,并有诗赋酬唱。留下许多诗歌,如《晚出西湖宿开化寺》:
小晶宫殿夕阳低,
烟柳参差望欲迷。
野艇拍天孤鹤渺,
晴窗临镜数峰齐。
行看铜秋勾阑外,
坐对银蟾象绛西。
夜色沉沉仙梵静,
不知身在石堂栖。
许珌的诗典雅酣畅,风流倜傥,且不受裁红剪绿、浅斟低唱等题材的限制,无论登山临水,吊古怀今,羁旅思情,祖饯伤别,友朋赠答,咏物题画等,他都能信手拈来,驾驭自如。他的诗才蜚声当世,备受明末清初名家的赞赏与推崇,史料记载许珌“每篇出,辄传布海内”,可见一斑。他与王士祯经常唱和,并编成《双松诗》,一时齐名并称,传为佳话。王士祯评曰:“读铁堂之诗,沉雄孤峭。愚兄弟私叹百余年来,未见此手。”诗人施闰章曾赞叹:“许子之诗,绝不屑为糜郁之言,坚骨强气怵肝裂肠……”诗人韩诗评曰:“天玉诗,气雄力厚,如崩岩猛兽。”张祥河在许公祠前撰联:“老铁官声高陇阪,双松诗格并渔洋。”
五十知天命 任定西知县
古语有云:“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年青时游历于四处的许珌,在51岁不惑之年时,被授巩昌府安定(今甘肃省定西县)知县。
迈入“知天命”后的许珌,除了诗文的爱好之外,更多的是想为百姓做点事情。如今终于得偿所愿,可以一展抱负,欣然赴任。他上任安定知县后,重视教育,兴办学坊,督课文字,教化民风;关注民生民计,治理污水,倡导卫生;疏导交通,架桥修路……
更难得可贵的是,许珌清廉自持,所得的俸禄里,大部分都用来救济贫民,资助贫困的学子,以至自己一点积蓄都没能留下。同时,许珌办案细心负责,爱民如子,不畏权势,当地老百姓送他外号“许青天”。据民国《安定县志》里记载:许珌“居官清慎,爱士重学而尤倜傥乐施,虽妇孺能道其廉明。”
为民请减赋 革职逝他乡
可惜许珌始终是文人,为官之道极为生涩。安定三年任期中,尽管政绩卓著,可他迎来的,却并不是加官进爵。
上任的第二年,安定连年大旱成灾,民不聊生。“莫求丰年玉,但为荒年谷。维时稍休豫,庶无黍食禄。”看到百姓如此疾苦,而自己却束手无策,心急如焚,寝食难安,作诗感叹:
忆昔在署时,蟋蟀鸣我床。
忧来揽衣起,明星何煌煌。
许珌为减轻人民负担,他多次奏谏,请上司下拨赈灾款,并减免赋税,因此得罪了三司大吏,于康熙六年(1667)十二月被革职。罢官后,许珌写下了《解组后别安定父老四首》,其中一首写到:
作吏爱令名,赋畀毋乃迂。
金钱若夜来,奚由逭殛诛。
垂暮之年的许珌,因为毫无积蓄,沦落到流寓临洮。每天以卖字、教书为生,因为他没有子嗣,仅娶了一老妪照料他。在颠沛流离和贫病交加中,许珌的身体每况愈下,可无钱归回故乡,终于于康熙十年客死陇上。
当地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将许珌安葬在定西县东山脚下,每年的清明都自前来拜祭。自雍正七年至乾隆六年间,安定知县应际咸、许宗崃,进士孙昭等感念许珌居官清廉勤政,先后为他重修墓园,撰文立碑予以褒扬。
后记>>>
据传许珌去世后,每逢清明之日,安定历任县官便会率当地百姓,簇拥定西城隍轿仗,备抬酒肴,撰写祭文前往许公墓地祭祀,并成为一种风俗延续了上百年。一名小小七品芝麻官享受到如此待遇,在福建历史上,惟独许珌一人。300多年来,许珌在定西历史上声名赫赫,清誉不衰。
1998年8月,因天巉公路国道310线穿越定西,定西县政府划出数亩地作为移葬许公陵墓之用,当地群众自愿参与虔迁遗骸仪式,并在陵园内辟建名人碑廊。2002年秋日,甘肃省定西县政协李成业先生一行3人,自陇阪千里迢迢来我县寻访许珌出生地,并编辑出版《铁堂诗草释注》一书宣扬许珌事迹。(本报记者 曾致远)
据传许珌去世后,每逢清明之日,安定历任县官便会率当地百姓,簇拥定西城隍轿仗,备抬酒肴,撰写祭文前往许公墓地祭祀,并成为一种风俗延续了上百年。一名小小七品芝麻官享受到如此待遇,在福建历史上,惟独许珌一人。300多年来,许珌在定西历史上声名赫赫,清誉不衰。
1998年8月,因天巉公路国道310线穿越定西,定西县政府划出数亩地作为移葬许公陵墓之用,当地群众自愿参与虔迁遗骸仪式,并在陵园内辟建名人碑廊。2002年秋日,甘肃省定西县政协李成业先生一行3人,自陇阪千里迢迢来我县寻访许珌出生地,并编辑出版《铁堂诗草释注》一书宣扬许珌事迹。(本报记者 曾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