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达题匾寓教

内容更新时间:2010-06-11 22:37:24来源:闽侯乡音报

      传说明代,尚干七里地区文教已十分发达,唯独宏屿村(今属青口镇)还很落后,村民只重视种植粮菜瓜果,不重视办学。他们认为“读书人无数,做官无几多”;种田人既然当不了官,识些粗字就可以了,何必多受读书的苦和累呢?
      他们用低廉的束修,聘了一个“半蓝下”(福州方言“半通不通”)的先生来教斋。这个先生姓胡,本身没念多少书,教斋完全是混饭吃。
      开学第一天,一个学生拿着“岛”字来问先生。胡先生没认得出来,又不敢说不懂,灵机一动,启发学生说:“你们看,这个字上面一只鸟,下面一座山,鸟半伏在山上,该念什么呢?”学生恍然大悟,说:‘蹲!’胡先生将就地说:“对,是念‘蹲’!”他又趁机卖弄,说:“古人造每个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后人往往念错了。比如重字,本来应当念作‘远’,千里远不远”?‘远’!‘出’字才应当念作‘重’——山重山当然‘重’啰,怎么‘出’得来?而‘矮’字才应当念‘射’——委矢做什么?还不是要‘射’出去?可是后人都认错了,约定俗成,我们也只好将错就错,跟着那样念了。”胡先生说这些话,也为日后如果有人指出他念错字,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他可以说:“原来就是这样念的嘛!”学生们毕竟幼稚,以为胡先生又通又博,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胡先生在宏屿一教就是十几年,可算是桃李满村庄。后来由于年老眼花,加上生了一场大病,才辞回老家去。
      胡先生一走,书斋必须再聘一个老师来接替。这回应聘的是一个姓郑的年轻书生。这个书生家道贫寒,加上左脚残废,虽然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为了谋生,只好去别乡教斋。当然,宏屿人聘他并不是贪他才高学饱,而是贪他束修便宜。
      一天,郑先生教学生念唐诗。他教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的五言绝句《剑客》。郑先生很喜欢这首诗,认为诗的意境很符合他的心境。谁知才念出“贾岛”二字,学生便起哄怪叫:“错了错了!不是‘假到’,是‘假蹲’!”一个平时不好好读书,只会捣蛋的学生甚至说:“鸟‘蹲’在山上好好的,先生为什么非叫它‘倒’下不可呢?”郑先生怎么解释都无济于事。家长们都很后悔,没几天就把他赶走了。郑先生仰天长叹:“真货无人识,假货更值钱,世道如此,我有何言!”
      这样一来,有学问的先生再也不愿来宏屿教斋了。因此,宏屿长期出不了人才。
      不久,宏屿盖祠堂。族长公看到邻近各村哪个祠堂不是“进士”、“文魁”、“解元”牌匾挂满厅?唯独宏屿一士也不士,一魁都不魁,觉得脸上无光。于是,他们花了一百担祭田公粮,捐了一个监生来装门面。
      祠堂落成那天,宏屿大摆酒宴,鼓乐喧天万炮齐鸣,十分热闹。族人还请了邻近大义村的陈达公来题匾。陈达是一代名人,进士出身,文武双全,当过山西巡抚兼雁门三关提督,是大义九条金带之一。陈达公当时已经告老还乡,他对宏屿的底细了如指掌,便写了“容窦蓝星”四个大字。宏屿人如获至宝,把它制成金字牌匾,悬挂在祠堂正上方。
      酒宴上,乡人及本家族亲代表、七里各乡乡绅,都高度赞扬陈达公的题匾,说它为宗祠增添了光彩,纷纷举杯庆贺。这时,门外来了一个年轻的跛脚乞丐,望着牌匾仰天大笑。乡人觉得奇怪,问他笑什么?乞丐敲着打狗棍唱到:“宏屿盖祠堂——气派,宾客上酒宴——爽快,乞食来祝贺——凑趣,陈公题牌匾——奇怪!”
      大家疑惑不解。族长公说:“陈达公题匾作贺,是看得起我们宏屿人,这有什么好奇怪呢?”乞丐摇摇头,指着牌匾对众人道:“牌匾挂在房檐下,从这个位置看,房檐刚好把容窦蓝星的上半部遮住,去掉高帽,剩下的只有谷买监生。”于是唱到:“容窦蓝星,容窦蓝星,去掉高帽,谷买监生!”被他这么一点破,大家都感到惭愧,才认识到陈达公题匾的真正用意在于劝他们重视教育。
      乡人见这乞丐出口不凡,知道他定有来历。仔细辨认,终于认出,这跛脚的乞丐就是当年被他们赶走的郑先生。于是,大家请他上坐,诚恳地向他赔礼道歉,并用重金聘他来宏屿继续教斋。此后,宏屿文风振兴,出了不少人才。

摘自《闽郡南案五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