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溯源
内容更新时间:2010-06-11 22:36:49来源:闽侯乡音报
二○○八年,中国终于将端午订为一个法定的例假日,这是中华民俗史上值得记录的一件大事。
端午,是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岁时在阴历五月初五日。端午,本名“端五”,《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说:“仲夏端五,端,初也。”
端午,还有几个别名:端阳、重五、重午。
端午节是从何时形成的呢?古籍中有诸种传说、记载:
《琴操》说:“介子绥割其腓股,以啖重耳。重耳复国,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惑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
《续汉礼仪志》说:“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
《风土记》说:“仲夏端五,烹鹜、角黍。”“又以菰叶裹粘米煮熟,谓之角黍。”鹜,野鸭也;角黍,就是今天粽子的古称。
《续齐谐记》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古籍上还记载了一些同五月五日有关的风俗故事:
崔实《四民月令》曰:“五月五日取蟾蜍,可合恶疽疮;取东行蝼蛄,治妇难产。”
《会稽典录》曰:“女子曹娥者,会稽上虞人,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具江溯涛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日,遂投江而死。”
《抱朴子》曰:“或问辟五兵之道,答曰,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着心前。”
《风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又曰:“五月五日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
《夏小正》曰:“此日蓄采众药,以逐除毒气。”
《荆楚记》曰:“荆楚人以五月五日併蹋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就是今日门上悬艾叶、菖蒲之类的来源。
又曰:“屈原以是日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併将舟楫以拯之。今日之竞渡,是其遗迹。”这就是端午赛龙舟的来源。
《大戴礼》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楚辞》曰:“浴兰汤兮沐芳华。”是说端节这天以药洗澡。
最早出现的端午诗:
梁王筠《五日望采拾》诗:“长丝表良节,金缕应嘉辰。结芦同楚客,采艾异诗人。折花竞鲜彩,拭露染芳巾。含娇起斜眄,歛笑动微颦。献璫依洛浦,怀珮似江滨。”(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