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话艺术家”陈春生
内容更新时间:2010-06-04 15:54:55来源:闽侯乡音报

上街镇红星村陈春生故居。

陈春生
人物名片: 陈春生(1899-1980),上街镇美岐村人。著名评话表演艺术家,名列福州“评话三杰”之首。陈春生谦虚好学,刻苦钻研,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陈派”艺术风格。他演唱的评话节目,结构严谨,情节动人,人物性格突出,语言生动活泼。他擅说青衣书,尤其是角色分音,使书中人物跃然台上,其唱腔缠绵悱恻,“泪嗓”堪称一绝,催人泪下。解放后,陈春生历任闽侯戏剧院院长、曲艺团团长、红桔子闽剧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副主席等职。五上北京,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其代表作有《虾米俤》、《瑞云哀史》、《玉螃蟹》、《大闹江南城》等传统书目,以及《一字值千金》、《九命伸冤》、《焦裕禄传》等反映社会主义题材的新作品。
闽剧团客串表演的木工
陈春生出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父亲只是个贫农,后来赴福州城内米仓前恒盛染坊当工人,母亲在家种地。由于家境贫寒,陈春生又是长子,所以早早便已辍学,在家跟随母亲忙碌于田间务农,还要出去砍柴放牛。饱尝生活艰辛的陈春生,从小培养出坚毅不拔的韧性和朴素的生活作风。
15岁以后,父母把陈春生托付给远方哥哥陈庆官,到福州洋中亭他开的镜箱店里当学徒。两年后,陈春生学会了做镜箱的木工活,每天可以赚到八十文铜钱。这段时间,对于陈春生来说,虽然日子依旧贫苦,可是他找到了自己的爱好。白天陈春生干木工活,晚上一有空暇时间,他就溜到刻泛船浦“真天然”闽剧班里看人排戏。对陈春生来说,闽剧表演对他充满着致命的诱惑。陈春生忍不住在暗中模仿偷艺,班里的一名老艺人看他如此喜爱闽剧,便常常指点他几下,甚至偶尔来陈春生上台客串演出,更有次饰演《红裙记》中的主角之一——柳氏。
陈春生出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父亲只是个贫农,后来赴福州城内米仓前恒盛染坊当工人,母亲在家种地。由于家境贫寒,陈春生又是长子,所以早早便已辍学,在家跟随母亲忙碌于田间务农,还要出去砍柴放牛。饱尝生活艰辛的陈春生,从小培养出坚毅不拔的韧性和朴素的生活作风。
15岁以后,父母把陈春生托付给远方哥哥陈庆官,到福州洋中亭他开的镜箱店里当学徒。两年后,陈春生学会了做镜箱的木工活,每天可以赚到八十文铜钱。这段时间,对于陈春生来说,虽然日子依旧贫苦,可是他找到了自己的爱好。白天陈春生干木工活,晚上一有空暇时间,他就溜到刻泛船浦“真天然”闽剧班里看人排戏。对陈春生来说,闽剧表演对他充满着致命的诱惑。陈春生忍不住在暗中模仿偷艺,班里的一名老艺人看他如此喜爱闽剧,便常常指点他几下,甚至偶尔来陈春生上台客串演出,更有次饰演《红裙记》中的主角之一——柳氏。
一炮走红的评话艺人
19岁那年,是陈春生一生的转折点。他拜评话艺人阿清为师,开始转为学习福州评话。陈春生学起来刻苦,老师教得也卖力,拜师不到一年,他便能登台演出,上演的第一书目《毡笠记》一炮走红福州。为了学习到更多的评话表演技艺,陈春生又先后拜了徐炳铨、赖德森等诸名师。四处取艺,加上长期的艺术实践,陈春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陈派”艺术风格。至上世纪30年代,陈春生与黄天天、黄仲梅被人合称为“福州评话三杰”,陈春生位居榜首。
陈春生的评话艺术创作,人物性格鲜明,结构严谨,情节跌宕,引人入胜。他说书语言生动,字正腔圆,明朗流畅,口中的人物音容笑貌惟妙惟肖,绘声绘色,道来娓娓动听。唱腔悠扬清亮,柔和婉转,声情并茂,形神兼备。他改革传统评话,吸收闽剧中一些曲调和民间小调、民谣、对歌等,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评话曲调,他的说、吟、做、花,别具一格。
尤其是陈春生说的青衣书中的角色分音令人拍案叫绝,一人分饰几个角色,书中人物跃然台上,他的唱腔缠绵悱恻,“泪嗓”具有催人泪下的力量。比如《九命伸冤》中说到蚬埕行凶的一段,陈春生一人多用,不论好人坏人、男女老少都讲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当渔夫妻见自己两个儿女将溺死蚬埕,恶霸孙亨梧又不让孩子上岸,夫妇向孙求情时,那叫句:“哎呀亨梧伯,你是亨梧伯呀……”叫得一波三叠,动人肺腑。接唱(泪嗓):“你要念奴吃亏受罪……”一报,如泣如诉,令人酸鼻。
19岁那年,是陈春生一生的转折点。他拜评话艺人阿清为师,开始转为学习福州评话。陈春生学起来刻苦,老师教得也卖力,拜师不到一年,他便能登台演出,上演的第一书目《毡笠记》一炮走红福州。为了学习到更多的评话表演技艺,陈春生又先后拜了徐炳铨、赖德森等诸名师。四处取艺,加上长期的艺术实践,陈春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陈派”艺术风格。至上世纪30年代,陈春生与黄天天、黄仲梅被人合称为“福州评话三杰”,陈春生位居榜首。
陈春生的评话艺术创作,人物性格鲜明,结构严谨,情节跌宕,引人入胜。他说书语言生动,字正腔圆,明朗流畅,口中的人物音容笑貌惟妙惟肖,绘声绘色,道来娓娓动听。唱腔悠扬清亮,柔和婉转,声情并茂,形神兼备。他改革传统评话,吸收闽剧中一些曲调和民间小调、民谣、对歌等,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评话曲调,他的说、吟、做、花,别具一格。
尤其是陈春生说的青衣书中的角色分音令人拍案叫绝,一人分饰几个角色,书中人物跃然台上,他的唱腔缠绵悱恻,“泪嗓”具有催人泪下的力量。比如《九命伸冤》中说到蚬埕行凶的一段,陈春生一人多用,不论好人坏人、男女老少都讲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当渔夫妻见自己两个儿女将溺死蚬埕,恶霸孙亨梧又不让孩子上岸,夫妇向孙求情时,那叫句:“哎呀亨梧伯,你是亨梧伯呀……”叫得一波三叠,动人肺腑。接唱(泪嗓):“你要念奴吃亏受罪……”一报,如泣如诉,令人酸鼻。
穿草鞋束背包的大师
解放后不久,陈春生重返书坛,年逾五十,他的评话表演达到颠峰。本来以他评话声誉,在福州城内上台表演,便已不愁吃穿。可陈春生却穿着草鞋,束起背包,带领学徒爬山越岭深入山区,上门说书。他的足迹遍及福州方言区的闽清、罗源、古田、长乐、福清等县。1959年,陈春生曾接受上级的委托,作为福建省闽侯地专慰问团成员,到舟山群岛海上,为闽海转浙作业的渔民作慰问演出,归途经杭州等地表演,此行程打破了前辈通航的记录。陈春生用其精湛的表演,不留余力地四处传播福州评话的艺术。
后记
1980年24日陈春生因胃癌病逝于福州苍霞洲寓所。一生讲述评话30余本,以精湛的艺术奉献社会,而且热心授土,把自己的艺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创编有《九命伸冤》、《一字值千金》、《红嫂》、《夺印》等剧目,并先后培养了以郑其森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林木林为代表的“后七子”等人。(本报记者 曾致远)
1980年24日陈春生因胃癌病逝于福州苍霞洲寓所。一生讲述评话30余本,以精湛的艺术奉献社会,而且热心授土,把自己的艺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创编有《九命伸冤》、《一字值千金》、《红嫂》、《夺印》等剧目,并先后培养了以郑其森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林木林为代表的“后七子”等人。(本报记者 曾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