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稻知府”李彦章
内容更新时间:2010-05-30 18:20:31来源:闽侯乡音报

李彦章手稿

李彦章
人物名片:李彦章(1794-1836),字则文、兰卿,号榕园,闽县(今福州)人。清代文学家、教育家。嘉庆十六年进士,曾任广西思恩知府、庆远知府、浔州知府、江苏按察使等职。李彦章为官清廉,重视教育,他在提倡种早稻、推广双季稻生产经验方面有着突出贡献,留有《江南劝种早稻说》、《江南劝种再熟稻说》等著作传世。
李彦章生于乾隆五十九年,嘉庆十六年进士后,由于他勤劳务实、政绩斐然,一路官运亨通。李彦章先是任文渊阁检阅、国史馆分校、撰进奉文字、协办侍读等,而后担任过广西思恩知府、庆远知府、浔州知府等,一路高升至江苏按察使。
李彦章虽然没有位极人臣,但他不论到哪为官,都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为民办了许多实事,深受百姓的爱戴。他一生的政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兴办教育与推广双季稻种植技术。
李彦章虽然没有位极人臣,但他不论到哪为官,都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为民办了许多实事,深受百姓的爱戴。他一生的政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兴办教育与推广双季稻种植技术。
兴办教育
道光五年,李彦章赴广西思恩府任知府。当时思恩府官邸在武缘(今武鸣),历来都被认为是南蛮地区、荒僻之地。李彦章并没有像前几任知府一样嫌弃此处,上任后立即开始兴办教育,“清学田,复学舍”,同武缘县令申及甫一起,处置、落实原属学校的产业和学田佃耕责任户问题。
李彦章本身是雅士出生,还当过内阁中书、国史馆分校等,所以深知文化教育的重要。他大兴文教,倡办义学,并将修建书院视为第一要务。《武缘县志》中记载,李彦章“创建阳明书院,增建西邕书院,修复惠泉义学”。 李彦章曾带头捐银1500两,兴建阳明书院、西邕书院,亲定《榕园学矩》。书院里缺少教材,李彦章便就亲自编写《榕园识字编》和《榕园辩韵编》。据说当时的书院“聚生童长幼诵习其中”。李彦章闲暇时,还亲临书院讲学。堂堂一知府能如此身体力行,实属难得。
道光五年,李彦章赴广西思恩府任知府。当时思恩府官邸在武缘(今武鸣),历来都被认为是南蛮地区、荒僻之地。李彦章并没有像前几任知府一样嫌弃此处,上任后立即开始兴办教育,“清学田,复学舍”,同武缘县令申及甫一起,处置、落实原属学校的产业和学田佃耕责任户问题。
李彦章本身是雅士出生,还当过内阁中书、国史馆分校等,所以深知文化教育的重要。他大兴文教,倡办义学,并将修建书院视为第一要务。《武缘县志》中记载,李彦章“创建阳明书院,增建西邕书院,修复惠泉义学”。 李彦章曾带头捐银1500两,兴建阳明书院、西邕书院,亲定《榕园学矩》。书院里缺少教材,李彦章便就亲自编写《榕园识字编》和《榕园辩韵编》。据说当时的书院“聚生童长幼诵习其中”。李彦章闲暇时,还亲临书院讲学。堂堂一知府能如此身体力行,实属难得。
劝稻知府
相比推广教育,李彦章“劝稻”的政绩则更加突出。李彦章认为“政以劝农课士为要”,于是,李彦章为官期间劝人务农,并以推广先进种植技术为要务。
李彦章任思恩府知府时潜心研究农务,劝农民垦水田,种早稻。他在环江、宾阳、上林等地修建了劝农亭。教人为缺水的农田引水,没田的农民就水开田。上任仅一年多,武缘、宾州、上林、迁江4个州、县先后开塘圳336处,修水坝430处。为激发百姓的务农热情,对新开的池塘和山头角地,李彦章一律免征其赋税。
劝农的同时,李彦章还不断改进当地种植技术。由于思恩府山多水少,李彦章还把北方桔槔水车带到了这里。他请来北方的工匠,根据桔槔水车的原理,制造出龙骨车和钓杆车,极大方便农田的取水。
除此之外李彦章还在阳明书院的空地上辟出一块地,雇人种水稻和蔬菜,并建有亭名“知稼”、“菜香”,作为样板田。李彦章研究的双季水稻种植技术,试行一年两种两熟,并获得了成功。
思恩府城街上,至今残存一块“卧牛石”,形似卧牛。据说道光七年,李彦章组织官员300余人视察农业,来到卧牛石边,极目远眺,但见稻浪起伏。于是他兴致勃发,挥笔在石上留下“郡守李彦章劝农至此”几字,后命工匠刻于“牛腹”上,至今字迹仍清晰可见。
李彦章在思恩的所作所为,得到了朝廷的肯定,道光十三年,李彦章升任江苏按察使。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与李彦章一见如故,对李彦章所说的早种早收之法十分感兴趣。林则徐便请教李彦章,并委托李彦章把早稻种植的经验编印成书,拟在江南普及和推广。在林则徐的支持下,李彦章在江南试种早稻,次年3月,一部总结水稻生产尤其是提倡种早稻、推广双季稻生产经验的专著——《江南催耕课稻编》顺利问世。
《江南催耕课稻编》全书约3.3万字,分为十个大部分:“国朝劝早稻之令、春耕以顺天时、早种以因地利、早稻原始、早稻之时、早稻之法、各省早稻之种、江南早稻之种、再熟之稻、江南再熟之稻。”全书主要引用各种农书、志书及其他有关记载举证,并附有李彦章的详细按语。书中说明“昔无今有之物,无不随时可种,随时可移”,并举思恩府之例证明双季稻的可行性。
可惜当时的双季稻技术并没能推广开来。一方面也许不够成熟完善,但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双季稻与当时农民种稻谷就需缴纳谷租的封建租赁制度相冲突。扩种双季稻增加了稻谷产量,结果毋庸质疑。但对农民来说,却减少了收入。以当时的租赁制度,农民种稻谷就要缴相应的谷租,而冬季所收麦子可全归自己。如果改种双季稻,农民就失去一季麦子的收成。而当时双季稻产量而言,缴纳过谷租后,所剩无几,这明显是亏本的买卖。因此,双季稻终于未能推广开来。尽管如此,李彦章的《江南催耕课稻编》,一直被后世人所称赞。其中搜集的早稻历史文献,包括品种资源、种植技术等,有很重要的农学价值。
相比推广教育,李彦章“劝稻”的政绩则更加突出。李彦章认为“政以劝农课士为要”,于是,李彦章为官期间劝人务农,并以推广先进种植技术为要务。
李彦章任思恩府知府时潜心研究农务,劝农民垦水田,种早稻。他在环江、宾阳、上林等地修建了劝农亭。教人为缺水的农田引水,没田的农民就水开田。上任仅一年多,武缘、宾州、上林、迁江4个州、县先后开塘圳336处,修水坝430处。为激发百姓的务农热情,对新开的池塘和山头角地,李彦章一律免征其赋税。
劝农的同时,李彦章还不断改进当地种植技术。由于思恩府山多水少,李彦章还把北方桔槔水车带到了这里。他请来北方的工匠,根据桔槔水车的原理,制造出龙骨车和钓杆车,极大方便农田的取水。
除此之外李彦章还在阳明书院的空地上辟出一块地,雇人种水稻和蔬菜,并建有亭名“知稼”、“菜香”,作为样板田。李彦章研究的双季水稻种植技术,试行一年两种两熟,并获得了成功。
思恩府城街上,至今残存一块“卧牛石”,形似卧牛。据说道光七年,李彦章组织官员300余人视察农业,来到卧牛石边,极目远眺,但见稻浪起伏。于是他兴致勃发,挥笔在石上留下“郡守李彦章劝农至此”几字,后命工匠刻于“牛腹”上,至今字迹仍清晰可见。
李彦章在思恩的所作所为,得到了朝廷的肯定,道光十三年,李彦章升任江苏按察使。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与李彦章一见如故,对李彦章所说的早种早收之法十分感兴趣。林则徐便请教李彦章,并委托李彦章把早稻种植的经验编印成书,拟在江南普及和推广。在林则徐的支持下,李彦章在江南试种早稻,次年3月,一部总结水稻生产尤其是提倡种早稻、推广双季稻生产经验的专著——《江南催耕课稻编》顺利问世。
《江南催耕课稻编》全书约3.3万字,分为十个大部分:“国朝劝早稻之令、春耕以顺天时、早种以因地利、早稻原始、早稻之时、早稻之法、各省早稻之种、江南早稻之种、再熟之稻、江南再熟之稻。”全书主要引用各种农书、志书及其他有关记载举证,并附有李彦章的详细按语。书中说明“昔无今有之物,无不随时可种,随时可移”,并举思恩府之例证明双季稻的可行性。
可惜当时的双季稻技术并没能推广开来。一方面也许不够成熟完善,但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双季稻与当时农民种稻谷就需缴纳谷租的封建租赁制度相冲突。扩种双季稻增加了稻谷产量,结果毋庸质疑。但对农民来说,却减少了收入。以当时的租赁制度,农民种稻谷就要缴相应的谷租,而冬季所收麦子可全归自己。如果改种双季稻,农民就失去一季麦子的收成。而当时双季稻产量而言,缴纳过谷租后,所剩无几,这明显是亏本的买卖。因此,双季稻终于未能推广开来。尽管如此,李彦章的《江南催耕课稻编》,一直被后世人所称赞。其中搜集的早稻历史文献,包括品种资源、种植技术等,有很重要的农学价值。
后记
编著完《江南催耕课稻编》后,道光十六年(1836年)正月,李彦章升任山东盐务使,可惜尚未赴任便病逝世。事后林则徐亲题挽联,为他短短四十三载作了概括:
卌三年,才不虚生,帝简方隆,谁料谪仙归紫府;
重五节,缕难续命,名心未瞑,应教词客祀红桥。(■ 本报记者 曾致远)
卌三年,才不虚生,帝简方隆,谁料谪仙归紫府;
重五节,缕难续命,名心未瞑,应教词客祀红桥。(■ 本报记者 曾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