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猎甘蔗洲
内容更新时间:2010-05-07 01:06:01来源:闽侯乡音报
“挂帆望烟渚,整棹别津亭。风水云已便,我行安得停。谈笑不知远,但觉江流清。猎猎甘蔗洲,茫茫白沙汀。”这首《晚发怀安》出自宋朝理学家朱熹的手笔。诗句描述了诗人从怀安乘帆船经过甘蔗洲到达白沙途中的见闻。一句“猎猎甘蔗洲”生动的重现了宋时甘蔗洲的乡土风情。
甘蔗街道旧称甘蔗洲,历史上因盛产甘蔗得名。所以,想要追溯甘蔗洲的历史,自然离不开旧时种植甘蔗这个话题。
据考最早出现甘蔗文字记载是在2300年前的战国时代。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有这样的诗句:“胹鳖炮羔,有柘浆些”。“柘”即是蔗,“柘浆”就是蔗汁。省《农业志》载:“福建种植甘蔗至少有2100年的历史。”《福州市志》称:“唐代,福州地区已有种植糖蔗。”现存世较早的地方史志南宋《淳熙三山志》写到:“糖,取竹蔗捣蒸。侯官甘蔗洲最盛。”这个记载谅必就是新版《闽侯县志》所称“闽侯种植甘蔗有800多年历史”的依据。甘蔗洲究竟始于何时开始种植栽培甘蔗?是不是如县志所载从宋代开始?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在宋代之前资料匮乏查证无果的情况下,笔者试图从甘蔗洲地名中找出答案。经考证,宋朝之前,甘蔗分甘洲与蔗洲,合称甘蔗洲。史志中有甘蔗洲曾经“种蔗为糖,故名其洲”的记载。也就是说,此地先种植甘蔗,后才得名甘蔗洲。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甘洲叶氏后裔在编撰家谱时曾对甘洲的历史进行过考证,说甘洲之名最早见于晋太元中。如此说来,甘蔗洲种蔗的历史至少可推到1600年之前,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汉代。
甘蔗洲地处闽江下游江心,土壤松软肥沃,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非常适应作物生长。但由于洪涝灾害频繁,适宜栽种的作物并不多。甘蔗则比较耐涝,生长期间短时间被洪水淹没并无大碍,浓密的蔗林反而可以起到积淤固沙的作用。同时蔗是多年生植物,管理方便,砍伐后留下的宿根第二年又能再长新芽,不需要年年下苗,这样可节省大量的劳动力。古时候甘蔗洲人少地多,价值高且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甘蔗自然成了人们栽种时首选的作物,所以很早之前人们就因地制宜选择在洲地上大量种植甘蔗。明朝以前,甘蔗洲成了闽江下游著名的甘蔗产区。明代黄仲昭在《八闽通志》中称甘洲鼎盛时期“居民数百家,悉以种蔗为业,弥山亘野,岁课甚丰。”
蔗有果蔗和竹蔗之分。竹蔗是制糖的主要原料。据记载甘蔗洲住民很早以前就已掌握了土法制糖技术,其历史不下千年。早在十三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福州国”一章中曾写到,他从建宁府前行来到离福州十五哩的地方,看到此地有大规模的制糖业,所产的糖大多运往汗八里(汗八里为元代都城大都(今北京)的别称)。据说当时这里制糖技术落后,熬制的糖冷却后,竟呈一种暗褐色的糊状糖。后来刚好有些来自文明古国的巴比伦人来到帝都,便被官府派到了福州传授当地人精制食糖的方法。经过革新后熬制出来的糖就是现在人们常见的“红糖板”。红糖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较之糊状糖不粘不糊,易于保管,食用方便,很受人们喜欢。土法熬制红糖的方法一直延续了数百年,直到上世纪60年代后,土榨坊才逐渐改为机械压榨制糖。
明朝中叶,随着甘洲彻底被洪水冲没,甘蔗种植面积大为缩小。明末的时候洲地大部分改种橄榄、龙眼等果树。故《闽都记》记载称甘蔗洲:“向时种甘蔗为糖,故名其洲。今无。”说明到明末的时候,已经很少有人种植甘蔗了。至清朝、民国时期,虽然种植甘蔗不像以前那么鼎盛,但由于甘蔗洲种植甘蔗有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以种植甘蔗的生产习俗一直延续下来,从没有间断过。
解放后,甘蔗生产得到了恢复。1964年全县掀起种蔗高潮,沿江洲地几乎全部又种上甘蔗。“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以粮为纲”政策的影响,甘蔗被限制栽种。1972年在“园改”热潮中,青岐江边建成了装机容量120千瓦的电灌站,原来的甘蔗园地被改成水田种植水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部分洲地上又种上了经济效益较高的果蔗。青岐临江部分园地种上了竹蔗。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甘蔗县城建设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大量土地被征用,旧时的蔗园已经被一座座崭新的建筑物所取代。诗人笔下“猎猎甘蔗洲”那令人陶醉的意境,只能让今人在想象中去细细品味。(陈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