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岛村的“脊梁”
内容更新时间:2010-04-30 15:23:31来源:闽侯乡音报
禄家村,是祥谦镇龙祥岛上的一个岛村。在禄家村提起林依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林依港是禄家村党支部老书记,曾连续担任支部书记20年。他集理想、责任、能力于一身,凭借一颗为民的赤诚之心,以发展经济、富裕百姓为己任,带领村民踏上小康之路,在村民心中扬起了一面鲜红的旗帜;他以突出的工作表现与卓越的工作成就被我县授予“任职20年以上的优秀离任村党组织书记”荣誉称号,造就了一个岛村的“脊梁”。
3月30日,记者走进禄家村,看到村里房屋错落有致,路旁绿树成荫, 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全村呈现出社会安定,干群和谐,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的局面。提起这些变化,村民都说这凝聚着老支书林依港的汗水和心血。
林依港,今年76岁,个子略瘦,透着几分慈祥。听说要采访, 林依港略带腼腆地说,自己只是做些平常事。
靠江围堤,促民增产、增收
禄家村是祥谦镇龙祥岛上的一个村庄。70年代之前,这里交通闭塞,偏僻落后,加之周围江水环绕,每逢6、7月份的汛期,频繁的洪涝灾害时常让村民颗粒无收,极大地制约了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困和落后一直困扰着禄家村的村民。
1972年,刚过不惑之年的林依港担起了村党支书的重任。自上任的第一天起,他就立下宏愿:一定要改变村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穷落后的面貌,肩负起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重担,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心无钱难办事。村里经济基础薄弱,怎么办?林依港与其他村干部经过反复谋划,决定动员全村之力,筑堤护村。他的决定立刻打动了大家,并纷纷响应。采砂、挖土、装沙袋,凭借着铁锹、锄头等简陋的工具,村民们齐心协力,用了3年时间,在村的临江外围,筑起了长约4公里的防洪堤。从此,禄家村村民年年增产增收,且种植的农作物种类也逐年有增。
“受洪涝灾害影响,村民靠天吃饭,不但难以完成每年的粮食征购任务,就连平常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林依港说,“自从环村防洪堤围起来后,村民再也不受汛期洪涝灾害的影响,温饱问题解决了,粮食征购任务也能顺利完成,而且每年村里的自备粮都会达到1000多担。”1981年,林依港凭着带领村民增产增收,发展了村里经济,被评为了“市优秀劳动模范”。
岛村通电 助推经济发展
70年代的禄家村,夜里一片黑暗,见不到一丝灯光。让村民用上电,一直是林依港急于实现的愿望。1978年,林依港积极联系在外乡亲,并动员乡亲们投工投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买电杆、买电线,联系设计、施工部门,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全村都通电了,村民们用上了期盼已久的电灯。
一位姓林的村民回忆说,交通闭塞的岛村通上电,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从那以后,村里就有了电视机,村民们更加了解外面的世界,视野也更加开阔了。
有了电,林依港又在计划着利用电力资源,助推村经济的发展。80年代初,林依港在村里办起了一家集体机砖厂,每年为村里增加收入20余万元;动员文洲自然村村民开辟一百多亩柑橘农场,年创收益10万余元……村民收入增加了,村财积累也多了,林依港就利用这些钱为村民们办了更多好事、实事。
林依港说,要改变村容村貌,进一步发展村里经济,必须抓基础设施建设。于是,他又带领村民修建了一条长2公里的水泥路,不但解决了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出行难题,也方便了群众运输、灌溉。随后,于1983年又在村里建起自来水厂,让全村的村民喝上干净的自来水。
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村民的心更齐了。回忆起80年代村容村貌的改变,村民林欣晨说:“林书记心里始终装着群众,一心扑在为群众办好事上,他那一片赤诚之心让我们感动。”
凭着公心、热心得民心
“当干部,咱就得把心放正,要热心为民。”当上禄家村的父母官,林依港心中便有了一杆称。他说,村官当得好不好,全看这杆秤公平不公平,对群众够不够热心。于是,在日常工作中,他处事公正、明辨是非,在他的影响下,全村呈现出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局面。历届当过禄家村村干部的人都说,“林依港心里只有集体利益,没有个人利益。”
在村民眼里,他更是公私分明,热心为民的人。村民林和顺在劳动中脚部受伤,住院期间,其妻又离家出走,林和顺一度陷入绝望之中。林依港了解情况后,就安排林和顺做看守堤坝的工作,并安排水手教他掌舵,行驶进出村里的摆渡船,以维持生计。合情合理的安排,让林和顺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林依港说,即使村民与干部之间有过矛盾,但身为村干部,就不能恶意或借机报复,必须要以一颗公心去对待村民。
林依港正是凭着一颗处事的公道之心,待人的热忱之心,深得村里乃至镇上干部群众的尊敬与拥戴。如今走在禄家村的村道上,无论身为林依港的晚辈或长辈,大伙都亲切的称呼他“依港伯”。(本报记者 吴国棋)
3月30日,记者走进禄家村,看到村里房屋错落有致,路旁绿树成荫, 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全村呈现出社会安定,干群和谐,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的局面。提起这些变化,村民都说这凝聚着老支书林依港的汗水和心血。
林依港,今年76岁,个子略瘦,透着几分慈祥。听说要采访, 林依港略带腼腆地说,自己只是做些平常事。
靠江围堤,促民增产、增收
禄家村是祥谦镇龙祥岛上的一个村庄。70年代之前,这里交通闭塞,偏僻落后,加之周围江水环绕,每逢6、7月份的汛期,频繁的洪涝灾害时常让村民颗粒无收,极大地制约了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困和落后一直困扰着禄家村的村民。
1972年,刚过不惑之年的林依港担起了村党支书的重任。自上任的第一天起,他就立下宏愿:一定要改变村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穷落后的面貌,肩负起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重担,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心无钱难办事。村里经济基础薄弱,怎么办?林依港与其他村干部经过反复谋划,决定动员全村之力,筑堤护村。他的决定立刻打动了大家,并纷纷响应。采砂、挖土、装沙袋,凭借着铁锹、锄头等简陋的工具,村民们齐心协力,用了3年时间,在村的临江外围,筑起了长约4公里的防洪堤。从此,禄家村村民年年增产增收,且种植的农作物种类也逐年有增。
“受洪涝灾害影响,村民靠天吃饭,不但难以完成每年的粮食征购任务,就连平常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林依港说,“自从环村防洪堤围起来后,村民再也不受汛期洪涝灾害的影响,温饱问题解决了,粮食征购任务也能顺利完成,而且每年村里的自备粮都会达到1000多担。”1981年,林依港凭着带领村民增产增收,发展了村里经济,被评为了“市优秀劳动模范”。
岛村通电 助推经济发展
70年代的禄家村,夜里一片黑暗,见不到一丝灯光。让村民用上电,一直是林依港急于实现的愿望。1978年,林依港积极联系在外乡亲,并动员乡亲们投工投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买电杆、买电线,联系设计、施工部门,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全村都通电了,村民们用上了期盼已久的电灯。
一位姓林的村民回忆说,交通闭塞的岛村通上电,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从那以后,村里就有了电视机,村民们更加了解外面的世界,视野也更加开阔了。
有了电,林依港又在计划着利用电力资源,助推村经济的发展。80年代初,林依港在村里办起了一家集体机砖厂,每年为村里增加收入20余万元;动员文洲自然村村民开辟一百多亩柑橘农场,年创收益10万余元……村民收入增加了,村财积累也多了,林依港就利用这些钱为村民们办了更多好事、实事。
林依港说,要改变村容村貌,进一步发展村里经济,必须抓基础设施建设。于是,他又带领村民修建了一条长2公里的水泥路,不但解决了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出行难题,也方便了群众运输、灌溉。随后,于1983年又在村里建起自来水厂,让全村的村民喝上干净的自来水。
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村民的心更齐了。回忆起80年代村容村貌的改变,村民林欣晨说:“林书记心里始终装着群众,一心扑在为群众办好事上,他那一片赤诚之心让我们感动。”
凭着公心、热心得民心
“当干部,咱就得把心放正,要热心为民。”当上禄家村的父母官,林依港心中便有了一杆称。他说,村官当得好不好,全看这杆秤公平不公平,对群众够不够热心。于是,在日常工作中,他处事公正、明辨是非,在他的影响下,全村呈现出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局面。历届当过禄家村村干部的人都说,“林依港心里只有集体利益,没有个人利益。”
在村民眼里,他更是公私分明,热心为民的人。村民林和顺在劳动中脚部受伤,住院期间,其妻又离家出走,林和顺一度陷入绝望之中。林依港了解情况后,就安排林和顺做看守堤坝的工作,并安排水手教他掌舵,行驶进出村里的摆渡船,以维持生计。合情合理的安排,让林和顺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林依港说,即使村民与干部之间有过矛盾,但身为村干部,就不能恶意或借机报复,必须要以一颗公心去对待村民。
林依港正是凭着一颗处事的公道之心,待人的热忱之心,深得村里乃至镇上干部群众的尊敬与拥戴。如今走在禄家村的村道上,无论身为林依港的晚辈或长辈,大伙都亲切的称呼他“依港伯”。(本报记者 吴国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