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港之父——张睦
内容更新时间:2010-04-23 15:23:43来源:闽侯乡音报

张睦像
人物名片 >>>
张睦(856-926),字仲雍,号宗和。祖籍河南,后来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南下入闽,成为闽侯境内一支张姓的始祖。唐朝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忠君爱国,推行德政。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开发了甘棠港(琅岐港),使之成为当时北通山东、朝鲜、日本,南达交趾、东南亚和西亚诸国的福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唐中和元年,朝廷失势,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张睦率领家将,共计24姓,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加入王绪起义军,南下入闽,后来成为闽王王审知的左膀右臂,在福建闽侯扎下深根,成为“凤池张氏”的始祖。张睦入闽后大力发展经济,重视商业的发展,大力开发对外贸易,招徕海内外商家,使百姓安居乐业,使国家日益富强。
张睦并非一个杰出的军事领袖,但是他关怀将士,设法筹措粮饷,保证部队给养,在军中建立了一定威信,他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建树更令人不可忽视。
唐昭宗乾宁四年,王潮去世,王审知继任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封为琅琊王。闽王便授张睦为三品官,管理经济。张睦上任后向闽王提出,中原此时正是狼烟四起,但闽境内已经安定下来。现在应该放缓军事扩张的脚步,加快经济的建设。虽然现在的闽地比起中原还十分落后,但是正好趁此机会,安心地守于一偶,专心发展经济以拉近差距。张睦还提出,应该多体恤境内的商人,并招徕海外的商家。
福建地处多山,陆路交通十分不便。张睦认为,陆路的交通改善不是一时能够完成,此时急需的是海运线路的建设。当时张睦看中一个叫黄崎的地方,当地的地理位置卓越,但是河道中乱石林立,船只稍有不慎便是船毁人亡。史料记载:“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樯荡漾以随波,篙楫崩腾而激水,途径巨漫,山号黄崎,怪石惊涛,覆舟害物。”但是险恶的地势并没能阻止张睦的决心。他向王审知提出了甘棠港的建设构想,并随后得到了闽王的认同。王审知拨下巨款,征集人力,对这条河道进行改造,炸凿巨石险滩,拓宽航道。
改善航道付出的代价巨大,但是收益更加明显。甘棠港建成后,北通山东、朝鲜、日本,南达交趾、东南亚和西亚诸国,成为当时福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海运交通改善后,很快就引起了海内外商贾们的关注,由于政策上的“敛不加暴”,他们都乐于来此经商,对外贸易逐渐兴盛起来。一时间,闽境内的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货物充斥,填郭盈郊,商贾拥挤,摩肩击毂”。商品的流通也激活起当地的经济,福州城内南门一带显示出一派繁华的景象,史载:“人烟绣错,船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阴榕叶中出。”百姓们十分感激和敬佩张睦的所作所为,将此港改名为“甘棠港”(琅岐港)。
对外开展贸易的同时,张睦提出轻徭薄赋,奖励农桑,重视教育,推选贤能。在闽王王审知治闽29年期间内,张睦鞠躬尽瘁,为闽省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付出得到了丰盛的回报,他在世时,闽王就特封张睦为尚书右仆射、梁国公。张睦逝世后,葬于侯官县东太平乡兴和县赤塘山(今闽侯县上街镇上街村),宋建隆元年,封张睦为英烈武护国公,镇闽大王。开宝年间,吴越王钱氏清为王审知建祠祀奉,有两个大臣得以配享庙亭,张睦就是得此殊荣的其中之一。朝廷的尊崇说明张睦忠君勤政,而百姓的朴素崇拜更体现他是一个切实为民的父母官,福建商人为了纪念他,在福州风池坊(今旗汛口)盖起榷坊庙,号曰“榷货金体大王庙”。(本报记者 曾致远)
张睦并非一个杰出的军事领袖,但是他关怀将士,设法筹措粮饷,保证部队给养,在军中建立了一定威信,他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建树更令人不可忽视。
唐昭宗乾宁四年,王潮去世,王审知继任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封为琅琊王。闽王便授张睦为三品官,管理经济。张睦上任后向闽王提出,中原此时正是狼烟四起,但闽境内已经安定下来。现在应该放缓军事扩张的脚步,加快经济的建设。虽然现在的闽地比起中原还十分落后,但是正好趁此机会,安心地守于一偶,专心发展经济以拉近差距。张睦还提出,应该多体恤境内的商人,并招徕海外的商家。
福建地处多山,陆路交通十分不便。张睦认为,陆路的交通改善不是一时能够完成,此时急需的是海运线路的建设。当时张睦看中一个叫黄崎的地方,当地的地理位置卓越,但是河道中乱石林立,船只稍有不慎便是船毁人亡。史料记载:“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樯荡漾以随波,篙楫崩腾而激水,途径巨漫,山号黄崎,怪石惊涛,覆舟害物。”但是险恶的地势并没能阻止张睦的决心。他向王审知提出了甘棠港的建设构想,并随后得到了闽王的认同。王审知拨下巨款,征集人力,对这条河道进行改造,炸凿巨石险滩,拓宽航道。
改善航道付出的代价巨大,但是收益更加明显。甘棠港建成后,北通山东、朝鲜、日本,南达交趾、东南亚和西亚诸国,成为当时福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海运交通改善后,很快就引起了海内外商贾们的关注,由于政策上的“敛不加暴”,他们都乐于来此经商,对外贸易逐渐兴盛起来。一时间,闽境内的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货物充斥,填郭盈郊,商贾拥挤,摩肩击毂”。商品的流通也激活起当地的经济,福州城内南门一带显示出一派繁华的景象,史载:“人烟绣错,船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阴榕叶中出。”百姓们十分感激和敬佩张睦的所作所为,将此港改名为“甘棠港”(琅岐港)。
对外开展贸易的同时,张睦提出轻徭薄赋,奖励农桑,重视教育,推选贤能。在闽王王审知治闽29年期间内,张睦鞠躬尽瘁,为闽省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付出得到了丰盛的回报,他在世时,闽王就特封张睦为尚书右仆射、梁国公。张睦逝世后,葬于侯官县东太平乡兴和县赤塘山(今闽侯县上街镇上街村),宋建隆元年,封张睦为英烈武护国公,镇闽大王。开宝年间,吴越王钱氏清为王审知建祠祀奉,有两个大臣得以配享庙亭,张睦就是得此殊荣的其中之一。朝廷的尊崇说明张睦忠君勤政,而百姓的朴素崇拜更体现他是一个切实为民的父母官,福建商人为了纪念他,在福州风池坊(今旗汛口)盖起榷坊庙,号曰“榷货金体大王庙”。(本报记者 曾致远)